為了規范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與預報工作,有效防治農作物病蟲害,《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與預報管理辦法》(下文簡稱“《辦法》”)于2022 年1 月24 日起施行。其中明確支持和鼓勵科研教學單位、學術團體、企業等組織和個人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與預報相關技術研究和產品研發。并對在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與預報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表彰。 此外,該《辦法》從監測網絡建設、監測與信息報送、預測預報等方面作出了要求。
監測網絡建設方面,《辦法》指出,農業農村部和省級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分別編制全國和本行政區域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網絡建設規劃或方案,按照分級負責、共建共用、聚點成網原則,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網絡建設。
監測與信息報送方面,《辦法》指出,農作物病蟲害監測信息實行定期報送和緊急報告制度。其中,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監測區域站、省級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重點站應當及時收集匯總本行政區域一類農作物病蟲害監測信息,按照要求定期報送。其中,一類農作物病蟲害發生關鍵時期,實行一周一報制度。
預測預報方面,縣級以上植保機構應當建立健全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會商制度,及時組織相關專家綜合分析監測信息,科學研判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農作物病蟲害預報應當包括農作物病蟲害發生以及可能發生的種類、時間、范圍、程度以及預防控制措施等內容,并注明發布機構、發布時間等。
農作物病蟲害預報分為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和警報。長期預報應當在距防治適期30 天以上發布;中期預報應當在距防治適期10天至30 天發布;短期預報應當在距防治適期5 天至10 天發布。農作物病蟲害一旦出現突發、暴發勢頭,立即發布警報。
此前,農業農村部還公布了《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包括草地貪夜蛾、飛蝗、草地螟等10 種蟲害和小麥條銹病、小麥赤霉病、稻瘟病等7 種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