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芮宇
自2005年歐陽友權先生提出了“數字文藝學”這一概念之后,學界對于數字化語境下的文藝學的研究成果就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但學者們多在較廣的層面上研究網絡文學。放眼數字化時代,值得研究的細節還有很多。比如,文學批評在專業批評之外,發展出面向大眾的媒體批評與活躍于網際的網絡批評。
當涉及網絡文學的時候,許多評論家會認為它沒有什么價值,因此不愿意花費精力去研究它。網絡文學是數字化時代下快餐文化的產物,最初是指在網絡平臺(如晉江、榕樹下、豆瓣等)上發表的文學作品。但自網絡文學興起以來,它常常被認為是膚淺的代名詞,居于文學鄙視鏈的下端,似乎與所謂的“純文學”天然地對立。可什么是“純文學”?什么是網絡文學?“純文學”與網絡文學一定是對立沖突、不可共存的嗎?當然不是。
純文學最初是那種發自內心的、無功利的,是作者對世界、對人生有自己獨特思考而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但如今卻有了些自居正統的貴族文學的意味。人們其實心知肚明,在對文學作品進行評論的時候,往往體現著來自權威的刻板印象。例如,所謂的“純文學”作品往往被認為比網絡文學作品價值更高。但現實是,如今網絡文學蓬勃發展,所謂的“純文學”卻陷入了一定的困境。這種困境一方面體現在讀者的流失,另一方面是其創新性不夠。雖然傳統“純文學”現在也在不斷變化發展著,但其生命力卻遠趕不上網絡文學那樣旺盛。如《鶴唳華亭》,不僅獲得了人們的認可,在歷史考據與文學技巧方面也是十分見功夫的,若摒棄對網絡文學的成見,就可以欣然接受它的文學價值。所以說,網絡文學已經不再是文學長河中可以被忽略的一條小支流,而逐漸成了文學王國里一座不可分割的重鎮。文學應是不分貴賤的,純文學與網絡文學之間其實只是所依靠媒介的不同,而不是文學本質的不同。對待文學作品,唯一的標準應是它的質量,而不是它的發表陣地。
回望文學發展的歷史,好的文學作品總是與好的文學評論相輔相成。如果沒有真實的評論,作家也許就寫不出更好的作品了。在關注網絡文學的同時,網絡文學評論也值得去關注并研究。網絡已經從技術媒介本體上改變了文學的閱讀、寫作和傳播方式。本文所研究網絡文學評論的重點便在于探究網絡這一媒介賦予它的特點。就像網絡文學相較于傳統文學更加種類繁多、刺激新穎,網絡文學評論有著超時空互動性、匿名性、通俗性的特點,從而相較于傳統意義上的文學評論體現出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網絡文學評論具有超時空性,不再受時間以及空間因素的限制,這就使它相較于傳統意義上的文學評論更加具有生命力,可以隨時隨地生長。自古以來,文學作品的創作與閱讀都是一件孤獨的事情,因為真正能產生共鳴的人不一定就在身邊。在過去,文學作品被呈現在實體的紙上,文學評論也相應呈現在實體的紙上,作品和言論能傳播的時間、空間有限,讀者們所寫的評論只能針對地域相近且時間也相近的文學作品,且無法同作者即時互動。在現今的數字化時代里,互聯網技術把世界上各種信息都織在了一張巨大的網里,人們可以通過手機或者電腦等工具上網,看到任何年代、任何地域的文學作品,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表評論。這種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方式,使網絡文學評論有更多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從而更加具有生命力。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網絡文學評論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作者和讀者能夠進行即時互動。過去,文學作品的作者和讀者之間總是有很遙遠的距離,這種距離既體現在時間上,也體現在空間上。時間上,讀者們接觸到實體的文學作品往往有一定的時間差,另外,讀者閱讀完成,形成評論,再反饋給作者,也有一定的時間差,這就失去了時效性。空間上,就算文學作品的作者與讀者生活在同一年代,但因為條件的限制,讀者們也不太容易同遠在千里之外的作者建立長期又穩定的聯系。雖然部分早期讀者會通過寫信給自己所欣賞的作者表達個人想法,但這種傳統的互動方式效率是很低的。不僅作者與讀者之間互動不夠,讀者與讀者之間也有此問題。在互聯網技術被普遍運用之前,讀者之間最常見的互動形式就是讀者交流會了,不過這也往往因為地域的限制而只能局限在本地進行,還有更多千里之外的讀者不能建立聯系。互聯網時代下,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作者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都變得更加高效了。
在作者與讀者互動的層面上,首先是文學作品得到反饋的時間被縮短了。作者剛剛在網絡上發表了作品,下一秒鐘,就可能已經收到了來自讀者們的反饋。如此及時的反饋無疑會對作者的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不僅可以幫助作者使作品更加完善,而且可能影響到作品情節的發展趨勢。當然,并不是說所有的影響都是好的,但是這種高效的互動機制的確對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次,文學作品的發表模式變了。在之前,作者想要發表一部文學作品,必須通過出版社,門檻較高,周期也較長,這種機制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可以篩選出比較優秀的文學作品發表出來,但另一方面,更多時候都是作者寫出相對較長篇幅的作品之后才可以去發表。而互聯網時代下,作者想要發布自己的作品幾乎已經沒有什么門檻了。只要有作品,就可以發在網絡上供讀者閱讀,大家一起看,一起反饋,形成的評論甚至可以構成對作品的補充,很多網絡文學的作者就是這樣邊寫邊發。
在讀者與讀者互動的層面上,互聯網技術打破了空間上的限制,一部文學作品所影響到的人數擴大為原來的數百倍甚至千倍,讀者們可以依賴網絡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個有共同特點的讀者群體,彼此交流,進而影響作者和作品。當然,這種情況的出現也對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對作者的創作速度提出了新的挑戰,而且還要求作者必須與讀者群體進行良好的互動。網絡文學創作變得不再私人化,作者們再也無法像以前一樣在自己封閉的空間里進行創作了。總而言之,數字化時代的網絡文學創作與評論天然地具有互動性,而互聯網技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使這種互動更加便利、高效。因此,網絡文學評論就比傳統文學評論有更強的超時空互動性,更容易產生思想的火花,也更能體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匿名性”指的是人們因為自己姓名以及身份的不被知曉,而處于一種喪失社會制約力和個人責任感的狀態。數字化時代,互聯網為“匿名性”賦予了新的含義。網絡上的匿名指網民不是躲在一個實體的人的身后,而是躲在一個虛擬的網絡身份的背后,保持個人真實身份的不公開。在這個虛擬網絡身份的保護下,網民成功實現個人現實身份與網絡虛擬身份的分離,緩解了現實的社會關系所帶來的各種壓力。在現實世界中,人們也許會為了“合群”而附和大多數人的意見,當自己的觀點成為少數派時,為避免被孤立,便沉默不言甚至倒向反面,這就使得優勢一方更加有力,而弱勢一方更加無人支持,形成“沉默的陀螺”。但網絡世界是具有匿名性的,人們不必再顧忌那些現實社會的看法,可以躲在一個虛擬身份的背后,去勇敢說出自己的看法以及支持自己所贊同的少數派。其實這一問題的關鍵不在于真理是否真正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而是我們需要聽到更多不同的聲音,互聯網技術就正好為我們提供了這一可能。
雖然在當今時代,我們正在努力推進實名制上網的進程,但畢竟大多數時候我們還是頂著一個虛擬身份去發表言論的,至少這個虛擬身份的名字還是可以由網民自己決定的。人們按照自己的喜好起一個昵稱,便可以頂著這個名字去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許每個昵稱多少會帶有個人特色,但這種特色一般是種類的特征,我們仍無法簡單地通過一個昵稱去判定這個虛擬網絡身份背后操控者的真實身份。在數字化技術背景下,文學作品的非紙質化發展使文學評論也變成了躲在屏幕后敲幾下鍵盤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這就使讀者們在進行評論時可以消去許多顧慮,敢于正視自己的內心世界,使網絡文學評論相較于傳統的文學評論更容易聽到不同的聲音,更加具有生命力。雖然傳統意義上的文學評論,筆者也可以選擇匿名發表,但能被紙媒刊登出來的匿名評論也只是少數經過嚴格審核的較長篇幅內容,這就遠不如網絡文學評論靈活了。
互聯網為所有人提供了一個平等的空間,任何人都可以在這里發表自己的看法。網絡作為一種數字媒介,短短幾年內迅速發展壯大,并成為人們日常交流溝通的主要媒介。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73%。網民人數的大幅增多也必定帶來網絡文學評論者的增多,更多普通民眾會參與到網絡文學評論中來,這就使網絡文學評論形成了一種短小輕快的風格,不一定非要長篇大論。這一特點也使更多人自覺地參與其中,形成一種循環,使網絡文學評論相較于傳統文學評論更加具有平民化色彩。這種短小輕快風格的形成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客觀上,許多平臺會在網民發表觀點時設置字數的上限,比如,微博評論就有140字的字數上限。主觀上,人們在上網時大多是一種消遣心理,比較情緒化,在發表觀點的時候也比較隨意,所以語言也比較通俗簡短。
從網民年齡段看,截至2020年12月,20~29歲、30~39歲、40~49歲 占 比 分 別 為17.8%、20.5%、18.8%,高于其他年齡群體。也就是說,上網的主力軍是青年,相較于傳統的文學評論大家,這一群體思維更活躍,更加具有創新力,網絡上新生的文學類型他們也接受得更快。青年往往還在學習的階段,但又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所以發出的評論大多是比較通俗易懂,且有一定的知識性。因此,網絡文學評論的主體相較于傳統的文學評論有著年輕化的特點,體現著一種蓬勃的朝氣。更多普通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參與到網絡文學評論中,使文學評論不再僅掌握在少數學者手中,普通人的聲音也可以被展示出來,體現出通俗性的特點,為文學評論注入了新鮮能量。
雖然網絡文學評論有許多優點,但不可否認它也有許多問題存在。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應該辯證地去看待。網絡文學評論的匿名性使人們在發表言論時不用顧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身份,有時會說出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辭。網絡文學評論的通俗性使更多普通大眾參與到文學評論的隊伍中來,但評論主體的平民化畢竟也會使評論的學術性降低,產生膚淺化、碎片化的傾向,同時評論主體的情緒化與隨意性也有可能會催生惡搞評論。網絡文學評論以網絡為媒介,任何人只要想看就可以搜索到,如果接受者的思辨能力不夠高且有偷懶的想法,就很容易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被網絡上的風向帶著走,進一步造成輿論,這也是當下網絡文學評論中一個很容易出現的問題。網絡文學評論審查機制以及發表言論資質的認證制度不夠完善等,也會使這些問題被進一步放大。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學歷結構中,初中學歷占比最高,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網民不足一成。這使很多網絡文學評論的邏輯性較差,知識性不高,僅有極少數評論值得被細細品讀。
目前來看,網絡文學評論與文學期刊上的文學批評仍然有較大的距離,前者總體上沒有達到后者的理論深度和專業水平。但網絡文學已經是不可忽視的存在了,網絡文學評論也應當在進一步的規范中跟上網絡文學發展的腳步。
文學評論是文學這座城池里最忠誠的守衛者。建立符合文學規律又切中網絡文學實際的評價體系和批評標準,是網絡文學理論建設的一大焦點,也是影響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關鍵。雖然網絡文學評論在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中的確出現了一些問題,但也展現出了蓬勃的生命力。網絡文學評論離不開與網絡文學相適應的評價標準,需要構建起兼具網絡特性和文學品格的評價體系。相信經過更多人的努力,網絡文學與網絡文學評論終將形成一種更良性的循環,這是美好的愿望,也是漫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