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子軒
新安江發源于徽州地區,順流而下可直接連接長江和京杭運河兩大水系,這也就為徽州茶葉的運輸提供了便利,由此徽州茶商在長江流域和運河流域的經營也占據了地利的優勢。南宋以降,中國的經濟重心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長江流域成為國家經濟命脈之所在,所謂“蘇湖熟,天下足”。近代以來,長江沿線成為中國最早向列強開放的地區,列強的經濟侵略瓦解著長江流域本就相對薄弱的自然經濟,商業貿易在這一地區更加繁榮。相較于北上或者南下進行貿易,歙縣茶商在長江流域的貿易優勢更加明顯:一是運輸方便。新安江發源于徽州,并直接與長江水系相連接,新安江與長江之間的水運顯得尤為便捷。二是距離較短。相較于北京或者廣州的遠離故土,沿江的蘇州、上海等地距離徽州本土更近,方便徽州茶葉的運輸以及茶商與家鄉人員的往來溝通。三是經濟發達。兩宋以后,我國的經濟重心南移完成,長江流域成為古代中國最繁華富庶的地區,早在明朝時期,歙縣商人便開始活動于長江流域。嘉靖年間徐行路“賈蕪湖,捐千金獨造南城井干之樓”。據康熙《徽州府志》記載:“徽之富民,盡家于儀、揚、蘇、松、淮安、蕪湖、杭州諸郡也。”可見當時徽州商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就是長江沿線。
蘇州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憑借適宜的氣候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長江沿線重要的貿易城市。歙縣商人在蘇州的經營活動開始較早,明朝初年就有歙商程實“嘗以木易粟至姑蘇貸人”。《馬關條約》簽訂之后,蘇州、重慶等,進一步瓦解了長江流域本就薄弱的自然經濟。《天下路程圖引》記載,由徽州到達蘇州較為便捷的路程首先是從徽州出發,走陸路向北經過績溪、山關、寧國,穿過廣德縣抵達四安鎮,然后在四安乘船東下進入京杭大運河,沿運河北上抵達蘇州。還有一種方式可以免去陸路的顛簸之苦:從徽州乘船沿新安江順流而下就可以抵達蘇州,兩種方式都僅需八至九日即可抵達。兩地之間便利的交通以及蘇州地區巨大的貿易市場使歙縣茶商紛紛前往蘇州開展貿易。嘉慶年間蘇州重修虎丘花神廟,參與捐款的40家茶葉店中就有16家為歙縣茶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蘇州茶葉同業會登記的46戶會員中有40戶為歙縣茶商;著名的蘇州茶屆六大名店吳世美、汪瑞裕、吳馨記、嚴德茂、方裕泰、鮑德潤,有的是歙縣茶商所開設,有的則是聘請了歙籍經理負責經營。可以說歙縣茶商在蘇州的茶葉貿易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歙縣南鄉吳馨記茶莊以在營口等地經營內銷茶為主,與漕溪的謝裕大茶莊、蕃村的鮑怡和茶莊先后成為營口地區茶葉經營領域的佼佼者,甚至可以左右營口地區的茶葉價格。隨著形勢的變化,位于長江要地的蘇州為吳馨記所關注。1917年10月,吳馨記在蘇州開設分號,并且在《申報》上刊登了“姑蘇新開吳馨記茶莊廣告”,將自己經營的產品種類、經商理念、營業時間等廣而告之,以求生意興隆。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為了使北方生意與蘇州生意不至于同時全軍覆沒,吳馨記茶莊老板吳子平用吳勝元牌號銷售茶葉至東北與天津地區,吳馨記牌號則在蘇州做門市銷售以及山東客貨。表面上是兩個牌號,實際上兩家的內部組織、加工運輸等仍在一家。這種使用多個牌號經營以降低風險的現象在旅蘇的歙縣茶商中較為普遍,吳世美開設的分店吳世興、方裕泰開設的分店方裕昌、汪瑞裕的分店寧裕皆是如此。
汪瑞裕茶葉店于乾隆年間由歙縣汪氏創立于蘇州玄妙觀如意門口,后來又在蘇州開設兩處分店。民國時期為了適應市場需要,汪氏對茶葉店面進行了裝修,在一樓設置門市部,二樓則裝修成品茶室供客人使用,該店的規模和裝潢一時間成為蘇州茶行之最。規模較小的歙縣茶商在蘇州經營的同時也在關注北方的茶葉市場,《晚清或民國歙縣少雁方記〈信稿〉》中一封歙縣茶商間往來信函記載:
某某先生偉鑒
憶自吳中話別,旋即閣下旅營條已數月,未審北地風味與蘇若何?近維起居,迪吉為頌。茲者前所寄福余大蘭茶乃弟與某某兄合做,未悉營地市況若何?蘇市較錢略漲,茍營地亦能起色,務請按市胞卻,得有微潤。弟等下年仍須續做,務祈詳細賜復,乃荷此致,即頌客安。
弟某某鞠躬
歙縣茶商在蘇州經營的同時也與北方市場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在這封信函中,旅蘇的歙縣茶商將在蘇州經營的特色茶葉福余大蘭茶寄給在北方營口的朋友,咨詢茶葉價格和市場反饋,以期能夠在北方市場獲得些許收益。可以看出,歙縣茶商憑借蘇州便利的交通,不僅在本地經營門店,而且極力向北擴張貿易范圍。
位于長江入海口的上海擁有廣闊的經濟腹地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歙縣商人在上海的貿易開始較早,明成化年間,歙商鄭富偉“東游吳淞,北寓臨清”。 吳榮讓在桐廬經營“茶漆櫨栗之利”。
近代以來,上海無論是作為商品運輸的中轉站還是作為茶葉外銷的主要市場都深受歙縣茶商的重視。在交通運輸方面,上海起到了一個中轉站的作用。歙縣茶商將茶葉收購加工之后,由水路運至杭州或者上海,經過報關、稱重等一系列運作之后再將茶葉通過海運運至北方市場銷售或者運往福建進行熏制。在銷售市場方面,五口通商后上海取代了廣州在茶葉貿易中的地位,成為外銷茶貿易的最大商埠。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初,受外銷茶需求增大的影響,除廣州之外,上海、天津、漢口的茶葉流轉數量都在增加,上海保持著第一大茶葉流轉口岸的地位。歙縣茶商也同大多數茶商一樣,將原本在廣州的外銷茶貿易轉移到交通更加便捷且經濟發達的上海進行,由此成為上海茶葉貿易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徽州與上海之間的交通主要是通過水路連接,大致行程為:將茶葉自屯溪裝船啟運,沿新安江順流而下,途徑深渡、山茶坪、毛家堰等地抵達杭州。《水程捷要歌》中描述這一段路程為:“一自魚梁壩,百里至街口。八十淳安縣,茶園六十有。九十嚴州府,釣臺桐廬守。桐梓關富陽,三浙垅江口。徽郡至杭州,水程六百走。”抵達杭州之后茶葉在當地進行過塘,經回回墳、長安壩、嘉興府、黃浦等地最后到達上海。這條運輸通道有兩點優勢:一是水運相較于陸地運輸所消耗的時間更短;二是水運更加便于茶葉的保存和運輸,因此這條通道成為歙縣茶商運茶至上海最主要的途徑。值得注意的是,在水運過程中歙縣茶商往往將運輸茶葉的任務委托給專門的船戶。茶商首先向承運商預付一部分款項,待茶葉運抵目的地之后再支付剩余款項,一旦商品在運輸過程中發生意外,茶商有權向船戶索賠,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茶葉在運輸過程中的風險。
同治年間,歙縣有“洋莊八大名家”制作洋莊茶發往上海、廣州等地銷售,分別是塔山朱氏、榕溪羅氏、許村許氏等。深渡人姚上元,經營洋莊茶而致富,之后又三次投標租賃興泰茶號,將茶葉經新安江運往上海銷售,出口國際市場。清末時期,瞻淇汪爽秋等七兄弟經營汪恰記茶莊,并在武漢等地設有分會,經營規模逐漸擴大。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少部分歙縣茶商在上海的坐莊經營之外,其余茶商大都在上海專營外銷,僅茶季前往上海,銷售完成后隨即返回徽州。以江耀華為例,通過現有材料我們可以發現其在上海活動的時間僅為茶季前后一月左右,完成貿易后即返回。
歙縣畢氏茶商的經營活動與上海的外銷茶貿易情況有著密切聯系。在家族審時度勢通過借貸完成兩次擴張之后,畢號的洋莊茶加工規模有所擴大。至光緒年間,上海外銷茶市場一片繁榮,畢號也因此獲益,進入自身發展的繁榮時期。“近來上洋售茶,風色頗佳,茶號每多獲利。本行取用雖有定例,然做數倍多且茶價高昂,出息亦較多進。”后來隨著上海地區外銷茶滯銷所引發的張號經營能力衰退,畢號也開始衰落,只得將希望重新寄托于上海市場。最終畢號也沒有堅持到上海茶市的好轉,加之家族內部紛爭不斷,家族走向衰落。畢號作為張號的包工商,其興衰一部分取決于家族內部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受其所倚重的上海茶市變化的影響。
歙縣漕溪茶商謝正安的家族在咸同兵燹中生意損失慘重。在家道中落后,謝正安抓住機遇創制了“黃山毛峰”。憑借著甘醇的滋味,黃山毛峰得到了上海市場的認可,外銷訂單也接踵而來。謝正安審時度勢在上海創立“謝裕大茶行”,主營外銷茶,自此黃山毛峰開始走向世界。江耀華在得到謙順安老板唐翹卿的資金支持之后回到屯溪開設洋莊茶號,集收購、加工、運輸和銷售為一體,在上海的洋莊茶貿易風生水起,據統計,“僅1902年,謙順安茶棧就為謙順昌茶號代銷茶葉,一單的成交量就達2176件,重92833斤,折銀價37716.6兩”。
徽州文風昌盛,有“東南鄒魯”的美名。無論是讀書應試還是參與經商,徽州人極為重視對家族子弟的教育,這也就使得徽商具有“賈而好儒”的特色,在商業活動中往往是重義輕利,以贏得顧客的信任。近代歙縣茶商在長江流域的經營活動中以誠信為本,無論是蘇州地區的本莊茶貿易還是上海的洋莊茶貿易,在茶葉收購、運輸和銷售環節都繼承了明清時期徽商重視誠信的特點,這也成為歙縣茶商能夠在近代長江流域的茶葉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的重要原因。謝正安在上海經營茶葉時嚴格把關茶葉質量,避免以次充好。蘇州六大名店在經營中往往采用“預付制”進行茶葉的收購和加工,顯然這種支付方式要建立在貿易雙方誠信經營、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種種變化使得各階層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為某些行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外銷茶的興盛使得各地茶商開始煥發新的生機,徽州茶商由于近代外銷茶需求量的增加而不斷發展,茶葉貿易額逐年上升,很快便取代了鹽商成為支撐徽商殘局的重要力量。為應對近代以來的市場變化,尤其是在印度、爪哇等地試種茶葉成功之后,來自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陡然增加,因此不得不尋求在近代的轉型發展。
首先是更加注重外銷茶貿易。五口通商以后,外銷茶需求的大量增加使歙縣茶商更加注重外銷貿易。光緒時期歙縣知縣何潤生指出:“內銷者不及十分之一二,外銷者常及十分之八九。”屯溪地區由歙縣茶商開設的洋莊茶號數量迅速增長,外銷茶成為茶商主要的經營領域。歙縣茶商憑借天然的地域優勢在長江流域尤其是上海的外銷茶貿易中得以進一步發展,漕溪謝氏等茶商在上海的經營壯大主要是由于外銷茶貿易的興盛。其次是轉變經營方式。面對日益嚴峻的競爭環境,在資本運用、經營方式等方面都開始尋求轉型。江氏茶商在經營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選擇貸本經營,以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歙縣畢氏茶商在上海外銷茶貿易興盛的時候通過借貸充實了經營資本,完成了擴張。在經營方面,歙縣茶商開始關注廣告的效應,并且積極宣傳產品和完善產品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