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雨默
秋日幾場雨后,天氣逐漸涼爽。清晨,楊麗早早起床,安排好女兒便匆匆趕往常州市金壇區西城街道精神殘疾人員社區康復點。每周一,她都要比平時提前半小時到單位,安排健康監測以及測量體溫、血壓、血糖等一系列工作,最關鍵的是關注康復人員的情緒變化。楊麗說:“康復人員就像一群大孩子,康復點早已成了他們的依靠。”
楊麗曾是一名幼兒教師,在一次特殊兒童康復機構的教學活動中,第一次近距離地接觸到了殘障兒童,“當時就很心疼這些孩子,很想幫助他們。”隨后,她開始關注這個特殊群體,機緣巧合下來到精神殘疾人員社區康復點,成為一名管理員。“原來幼師工作是走進孩子的世界,感受孩子的童趣,現在的工作是讓這群折翼的天使走出自我的世界,感受世界的美好,我把這個工作作為一個新起點,幫助別人,讓自己成長。”
在楊麗看來,做精神殘疾人員康復工作要抱有一顆愛心,同時還要擁有十八般武藝,扮演各種角色。“比如扮演偵探,找出他們因健忘而亂放的物品;扮演護士,監督他們每日服藥,每周測量血壓、血糖;扮演老師,每周開展培訓課程;扮演調解員,解決康復人員之間的矛盾;扮演心理康復師,隨時關注他們的情緒變化,及時進行心理輔導、情感安慰。”
精神殘疾人員社區康復點的工作忙碌而煩瑣,但楊麗總能充滿活力地面對這一切。她以平等、個性、多元的形式搭建起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為精神殘疾人員打開一扇認知之窗,好讓他們能夠早日融入社會。“精神殘疾人員社區康復點主要是讓殘障人士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在他們父母老去后有獨自生活的能力。通過一些簡單的手工制作,讓他們有一定的經濟收入,減輕家庭負擔。”楊麗說。
精神殘疾人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常年待在家中。旁人異樣的眼光、病癥的特殊性,成為困住他們身心的無形枷鎖。楊麗遵循平等交流、真誠相待的原則,讓他們學會善良、勇敢和友愛。
文文是自閉癥患者,同時患有多動癥。他喜歡自言自語、自己轉圈、自己玩健身器材,不喜歡別人靠近,吃飯時也不顧及同伴,將喜歡吃的全部倒入自己的碗中……文文媽媽曾經帶他去醫院就診,醫生表示只能靠康復活動來幫助他。
楊麗和管理員們了解情況后,積極與文文媽媽溝通,帶文文一起學習、一起玩游戲,跟他建立起感情。文文慢慢敞開心扉,愿意融入集體。如今,文文每天早上會熱情地和每個人禮貌地打招呼,會主動對楊麗說“姐姐,你好”,已經能獨立完成手工制作。文文媽媽感激地對楊麗說:“文文的變化很大,來了這里后有人照看,我白天已經可以外出工作了,生活壓力小了很多。”
楊麗剛來接手西城康復點時,小桐因控制不住情緒,時常會莫名其妙地發火,覺得所有人對他不友好,哪怕是一點點聲音都會刺激到他,讓他感到莫名煩躁。不長的時間里,小桐與其他康復人員發生兩次言語沖突,幸虧發現及時,沒有引起肢體沖突。楊麗沒有責怪他,而是像對待孩子一樣與他溝通,悉心聽他傾訴。后來,在楊麗的勸導下,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其他康復人員也反映小桐情緒不穩定,大家都怕他,不愿和他交流。楊麗從精防醫生處了解到,小桐的藥量已經到達上限,只能靠疏導情緒控制,目前還達不到住院的指征。掌握了這些情況后,楊麗找小桐談心,并幫他調整了做手工的位置。后來,楊麗特意安排小桐到大廳接待臺,讓他對每日做手工的康復人員進行體溫檢測,慢慢學著與人溝通。半年下來,小桐的情緒一直很平穩,跟他人溝通也很融洽。醫生檢查后同意小桐藥量減少一顆。

楊麗(中)
“以前總擔心他在康復點做不了多久,會再次犯病住院,現在看他每天上班、下班,人也變得開朗多了,我們真的非常感謝!現在他每個月還有兩三千元的收入,人也比以前精神多了。”小桐的媽媽拉著楊麗的手,說起這些變化,忍不住落下淚來。
“我們在一起幾年下來,康復點已是個大家庭,彼此信任、相互尊重。”楊麗說,“以前我們各個康復點每周工作五天,后來康復人員積極要求再加一天,他們的家人也都支持工作六天。因為大家的信任,我們所有工作人員每周只休息一天。”這樣一來,工作人員陪家人的時間就少了,楊麗說到這些微微一笑。
“姐姐早!”“阿姨好!”到達康復點后,楊麗在康復人員的一聲聲問候中聽出了大家小別幾日后相見的欣喜。“你藥吃了沒?”“你呢?”“還有你”……這些看似簡單的提醒、監督,對這些康復人員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楊麗說,這時要有火眼金睛,不能有絲毫的差錯,按時服藥關系到康復訓練的效果。每天巡查結束后,大家開始做手工活,楊麗會靜靜地待在一旁,悄悄觀察每位康復人員的表情。
半小時后,楊麗離開手工車間,來到廚房提醒廚師多準備一些飯菜:這是她幾年來總結的經驗,每周一的飯菜需求量是一周中最大的。她曾跟康復點另外幾名管理人員說:“我們康復點廚師的手藝太好了,做的飯菜有葷、有素、有湯,大家吃得很香。”其實,廚師只是康復點身兼數職的工作人員。“從康復人員走出家門,直到他們下工后回到家中,康復點工作人員都在全時段監管。只有他們都到家、家人打卡后,我們才算完成一天的任務。”楊麗說,這份工作確實有些累,整天繃著一根弦,“但換來的是這些家庭的幸福,我們的累就值得。”
萬物皆有時,播種有時、成長有時、花開有時……“這群折翼天使同樣要遵循這樣的規律,只不過他們的成長比較緩慢,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慢慢等待。他們就像遲開的花,多一份呵護,多一些關愛,他們的花季一樣會到來。”楊麗說。(文中康復人員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