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810008)楊 靜
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810008) 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師范大學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810008) 楊顯明
生態文明是一個由自然、科學、道德、行為和法制等多個領域交叉組合構成的巨大系統,其內涵極其豐富,而人地關系始終是研究生態文明不可忽略的基礎。地理學研究的核心主題為人地關系,目的是協調人地關系,應對嚴峻的資源、環境問題。因此,在地理課程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十分重要。從地理課程內容來看,有許多內容都適合在教學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是以2017 年版課標為指導,以地球概述、大氣、水文、地貌、植被與土壤、自然災害6 個一級主題為框架編寫的。高中地理教學從生態文明知識、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文明行為三方面來構建生態文明教育體系,以達成生態文明教育目標。其中,生態文明知識包括人類環境,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關系等內容;生態文明意識包括自然觀、資源觀、環境觀、災害觀、科技觀、發展觀等內容,是人類基于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所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筆者通過對新教材的分析研究,以教材章節為專題,按生態文明知識、意識、行為目標,對與生態文明教育有關的內容進行整理分析。
新教材的主題為“地球科學常識”,共六章內容,介紹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大氣的成分和運動、水的性質和運動、常見的地貌類型、植被和土壤、自然災害及其防治等。筆者統計了生態文明知識在新教材各章中的分布情況(見圖1)。

圖1 生態文明知識在新教材各章中的分布
新教材蘊含了豐富的生態文明知識,每一章都融入了生態文明教育理念。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包含9 個生態文明知識點,第六章“自然災害”包含7 個生態文明知識點,以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為知識基礎,是向學生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章節;二、四、五3 章分別包含5 個生態文明知識點。新教材中,“問題研究:救災物資儲備庫應該建在哪里”要求學生在考慮交通條件、經濟能力等因素的基礎上,為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選址提供合理建議,“問題研究:如何讓城市不再‘看?!币髮W生思考城鎮化迅速發展對城市內澇的影響等。在新教材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生態文明知識,以使學生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生態文明行為習慣,助力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教師應基于生態文明教育目標,讓學生學習和掌握自然地理環境基礎知識,了解當今的環境與發展問題,進而樹立正確的自然觀、資源觀、環境觀、災害觀、科技觀、發展觀等生態文明意識,最終養成生態文明行為習慣。筆者分析了生態文明意識相關內容在新教材中的分布(見圖2)。

圖2 新教材中生態文明意識相關內容的分布
新教材中體現自然觀的內容有11 處、體現資源觀的有7處、體現環境觀的有6處、體現災害觀的有5 處、體現科技觀的有4 處、體現發展觀的有2處。新教材的編排以人地關系為主線。自然觀、發展觀教育落實了培養人地協調觀的意識目標要求,資源觀、環境觀教育落實了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目標要求。新教材對災害觀的滲透集中在最后一章“自然災害”。但是教師在其他章節的教學中也應適當滲透災害觀的教育。體現科技觀、發展觀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較少,教師可額外選擇教學材料,以適當加強對學生科技觀、發展觀的培養。
生態文明行為是一個人生態文明素養的重要表現。學生需要通過學習生態文明知識,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生態文明行為習慣。筆者統計了生態文明行為相關內容在新教材各章中的分布及所占的比例(見圖3)。

圖3 生態文明行為相關內容在新教材各章中的分布及比例
生態文明行為僅在新教材中的某些章節有所體現。教師需要挖掘新教材中可開展生態文明行為教育的內容,設計開展調查分析、合作探究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養成生態文明行為習慣。相較而言,第五章“植被與土壤”中的生態文明行為相關內容較多,如設置了“校園樹木與環境的關系”調查活動,融入真實情境——校園綠化如何因地制宜,引導學生解決校園綠化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從人地協調的角度認識到保護天然植被和合理營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新教材中提及的生態文明行為幾乎都是生態保護行為,能引導學生自覺抵制侵害環境的行為,自覺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行動,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
新教材設置了“章首頁”“情境設計”“思考”“案例”“活動”“自學窗”“本章要點”“問題研究”這8 個欄目。多樣化欄目的設置增強了教材的趣味性,使教師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出現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的欄目有“情境設計”“案例”“活動”“自學窗”“問題研究”(詳見表1)。

表1 新教材中出現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的欄目及次數
新教材中涉及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的“問題研究”欄目共出現了6 次,且涉及的相關內容都十分緊扣主題、貼近生活。這些欄目中設置有“何時‘藍天’常在”“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等話題,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態文明問題——大氣污染、城市內澇等,讓學生在調研的基礎上嘗試提出問題解決方案,更好地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活動”和“案例”欄目涉及較多的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如有一處“案例”欄目介紹了“城市熱島環流”。其緊扣大氣熱力環流知識,引導學生運用熱力環流原理解釋身邊現象,分析城市熱島環流對城市空氣質量以及天氣、氣候的影響,從而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顒印胺治黾t樹林植物特征的環境適應性”屬于資料分析類活動,給出展現紅樹林植物特點的相關資料,要求學生解釋這些特點所適應的環境條件,并結合生態環境保護,探究紅樹林對海岸地區的生態環境意義。
“自學窗”中的內容沒有具體的教學要求,但在滲透生態文明意識方面作用巨大,教師在教學中應加以利用。如“御咸蓄淡 變海灣為水庫”提供了解決淡水資源危機的方法,能培養學生的資源觀;“溫室氣體的發現”引導學生關注人類活動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增多,全球變暖加劇,溫室效應突顯;“全球合作 保護臭氧層”,能培養學生的大氣環境保護意識和全球合作意識。
“情境設計”是教材的新增欄目,內容涵蓋古今,融入了生態文明建設等蘊含地理學科育人價值的內容。如選取“7·28 唐山地震”“5·12 防災減災日”相關內容,以真實事例讓學生感知自然災害的破壞性,了解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選取西藏阿里地區的岡底斯藏醫學院建成太陽能光伏電站,從而利用太陽能解決學校供電緊張問題的例子,讓學生直觀感受太陽能資源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樹立開發綠色能源、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
新教材中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有3 種表現形式:文字、圖表和活動。其中,出現在“情境設計”“活動”“案例”“自學窗”“問題研究”欄目中的為活動形式,出現在正文、注釋中的為文字形式,出現在正文部分的圖表中的為圖表形式。筆者對新教材中生態文明教育相關內容的表現形式進行了統計(見表2)。

表2 新教材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的表現形式
新教材中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的表現形式為文字的占33.3%,為圖表的占27.2%,為活動的占39.5%。生態文明教育內容表現形式多樣化,其中活動形式占比最大?;顒有问礁欣诎l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此外,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的表現形式在各章中也有所側重,文字、圖表形式在第六章“自然災害”中占比最大,因本章著重介紹生態問題的表現、成因及防災減災措施,這些內容適宜用圖文結合的形式來展示;第二、第三章分別講述了大氣、水這兩種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礎知識,學理性較強,教材便運用活動形式,引導學生開展調查實踐、資料分析、討論或角色扮演,全方位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構建生態文明教育目標體系,有利于挖掘教材中蘊含著的豐富生態文明教育資源。筆者對上述涉及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進行統計整理,分析其涉及的生態文明教育目標(見圖4)。

圖4 新教材中的生態文明教育目標分析
新教材的生態文明教育目標中,知識目標占比最大,為49.4%,其次是意識目標,占39.5%,行為目標所占比重最小,為11.1%??梢姡陆滩闹械纳鷳B文明教育目標重在知識目標。生態文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能夠自覺維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生態公民,引導學生全面了解生態環境知識、養成生態價值觀念、落實生態環保行動。掌握一定的生態文明知識是增強生態文明意識的先導,更是進行生態保護實踐的基礎和前提。教材是教學主要內容的載體,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運用”“考察”“調查”“解決”等行為動詞在課程標準中多次出現,體現了對學生行動能力培養的重視,有助于生態文明行為目標的落地。
人類環境、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關系這部分內容為生態文明知識。
(1)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學習五大地理要素(大氣、水、地貌、植被、土壤)的基礎知識,理解各要素間的聯系,以及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2)人類活動與社會環境的關系
學習自然地理中涉及的人文地理要素[如人口、聚落(鄉村和城鎮)、產業(農業、工業、服務業)、交通等]的基礎知識,了解各要素間的關系,以及人類活動與社會環境的關系。
生態文明意識即人類基于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所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
1.自然觀
認識到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人和大自然其他構成者在生態上是平等的,人與自然要協調發展,人對自然的改造應遵循自然規律。
2.資源觀
了解現有資源的狀況,合理利用資源,節制開發資源,避免資源枯竭。
3.環境觀
增強環保意識,形成對待環境的正確態度,辯證看待人類活動對環境正反兩方面的影響,積極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
4.災害觀
提高防災意識,認識災害的發生發展規律,辯證看待災害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災害觀。
5.科技觀
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去研究、解決問題。辯證地看待科技、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之間的聯系,樹立生態科技觀。
6.發展觀
了解生態環境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建議,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生態文明行為是有利于自然、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行為。生態文明行為包括生態消費行為和生態保護行為。
1.生態消費行為
養成正確的生態消費行為習慣,減少過度消費行為及其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2.生態保護行為
養成生態文明行為習慣,摒棄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開展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行動。
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在于使學生掌握生態文明知識、樹立生態文明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習慣,以促進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生態文明知識是生態文明意識形成的基礎,生態文明意識是產生生態文明行為的內部動力,生態文明行為是衡量一個人生態文明素養的重要標志,三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F有高中地理課程體系中沒有明確提出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體系、內容體系和方法體系,而構建高中地理學科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體系(見圖5)是落實生態文明教育的基礎。

圖5 生態文明教育目標體系
新教材各章都融入了生態文明教育理念,側重讓學生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師應從生態文明知識、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文明行為三方面來構建生態文明教育體系,以期達成生態文明教育目標。同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生態文明素養,深挖生態文明教育內容,使學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較為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