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美,凌武海,任信林,余紅喜,奚業文,曹永明,王黎明
(1.滁州市農業農村技術推廣中心,安徽 滁州 239000;2.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安徽 合肥 230092;3.定遠縣曹永明家庭農場,安徽 滁州 233260;4.安徽海輝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安徽 滁州 233299)
近年來,安徽省滁州市實施稻蝦共作“雙百”工程,大力發展以“一稻一蝦”(一稻指水稻,一蝦為克氏原螯蝦)為主要模式的稻蝦綜合種養,經過多年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2021年全市“一稻一蝦”稻蝦綜合種養殖面積已超過6.67萬hm2,實現水稻每667 m2均產量500 kg以上,克氏原螯蝦667 m2均產量150 kg以上,稻田667 m2均綜合純效益在1 500元以上,是傳統單季水稻種植純效益的3倍多?!耙坏疽晃r”綜合種養模式在取得社會、生態、經濟等方面顯著效益的同時,也存在克氏原螯蝦集中大量上市銷售價格低、不耐高溫、共作難度大等問題。2020—2021年,滁州市開展了稻蝦綜合種養“1+2”技術模式試驗(“1+2”又稱“一稻兩蝦”,是指水稻、克氏原螯蝦和羅氏沼蝦),旨在探索稻蝦綜合種養新模式,以促進滁州地區稻蝦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1.1.1 稻田選擇
選擇交通便利、無污染源、排灌方便、田面平整、土質以壤土為主、面積大小和田塊情況等相同或相近的稻田,作為試驗稻田(1#、3#)和對照稻田(2#、4#)。其水源水量充沛,水源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89),養殖水符合《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 5051—2001)。試驗稻田條件見表1。

表1 試驗稻田條件
1.1.2 稻田改造
9月份,水稻收割后,在距稻田田埂1 m處,向內側開挖環溝。溝深1 m左右,溝寬2~3 m,坡度比1∶1~1∶2,環溝面積占稻田總面積的10%以下。利用挖環溝的泥土,加寬、加高田埂,夯實不滲漏,保持田面水深40~60 cm,環溝內側不設子埂。進水口和排水口對角設置,進排水管加設孔徑為0.250~0.425 mm密網,防止雜魚進入及養殖動物逃逸。按照環溝面積大小,在加水前7 d,每667 m2用生石灰100 kg或加水前2 d每667 m2用漂白粉10 kg帶水消毒。
1.1.3 水草種植
上述準備工作完成1周后,逐步加水至田面水深達20 cm。當水溫降至10℃左右時,開始移栽水草。水草以伊樂藻為主,其他水生植物為輔,株行距2 m×3 m,密度為每667 m2110穴。
1.1.4 增氧設備
每667 m2配套風機功率為0.1~0.2 kW的增氧設備。
蝦(苗)種放養情況見表2。

表2 蝦(苗)種放養情況
1.2.1 克氏原螯蝦
9月底水稻收割后,投放從水產良種場選購或自行培育的蝦種(親蝦),規格為15~25尾/kg,投放量為每667 m220 kg。投放時,先將蝦種在稻田水中浸泡2 min,提起、擱置2~3 min,如此反復2次,然后將蝦種放到淺水區或水草較多的地方,讓其自行爬入水中。
1.2.2 羅氏沼蝦
投放蝦苗時間,宜從水稻移栽1周后,即5月31日開始至6月15日結束。應從水產良種場選購經檢疫合格的羅氏沼蝦幼苗,規格為600~1 000尾/kg,投放量為每667 m22 kg。
1.3.1 克氏原螯蝦
當年11月份,投放經無公害處理的有機肥至稻田中,使用量為每667 m2250 kg,為蝦種培育豐富適口的天然餌料生物,并抑制青苔生長。翌年3月份,水溫達到10℃以上時,投喂粗蛋白36%的克氏原螯蝦專用配合飼料,粒徑1~5 mm,質量應符合《飼料衛生標準》(GB 13078—2017)和《無公害食品畜禽飲用水水質》(NY 5027—2008)要求。于16:00-17:00進行全田均勻投喂,并在深水處適當多投。水溫達到10℃以上時,每2~3 d投喂1次,投喂量每667 m20.25~0.5 kg;水溫達到20℃以上時,每天投喂1次,投喂量每667 m20.5 kg以上,具體投喂量依據克氏原螯蝦攝食、天氣、活動情況及存塘量而定,投喂量為稻田內蝦體質量的
3%~5%。
1.3.2 羅氏沼蝦
水溫達到25℃以上時,前期投喂粗蛋白含量46%的羅氏沼蝦專用配合飼料,粒徑1~3 mm,質量應符合《飼料衛生標準》(GB 13078—2017)和《無公害食品畜禽飲用水水質》(NY 5027—2008)的要求。具體投喂量應根據攝食、天氣及活動情況而定,應集中在環溝內投喂,當羅氏沼蝦進入田面時,全田均勻投喂,日投飼率1%~5%。養殖中后期可適當降低飼料粗蛋白含量。
1.4.1 克氏原螯蝦
越冬期間,保持田面水位穩定在20~30 cm,避免大幅度變動。秋冬及早春,應注意采用肥水遮光法控制青苔。3月中旬后,克氏原螯蝦攝食量逐步增加,每10 d左右,于晴天上午10:00,施用1次光合細菌、芽孢桿菌、EM菌等微生物制劑(用量按產品說明書規定)。4—5月,根據水色、天氣和克氏原螯蝦活動情況,適時加注新水,逐漸加高水位至田面水深50 cm。保持環溝內水草面積占環溝面積的50%~60%,田面水草面積保持在田面面積的20%~30%。溶解氧低于4 mg/L時,及時開啟增氧設備??耸显r生長旺季,應增加增氧設備開啟時間,或連續開機。
1.4.2 羅氏沼蝦
羅氏沼蝦苗放入稻田環溝后,根據水稻生長需要,確定水位高低,讓羅氏沼蝦自行爬進稻田。每隔7~10 d,使用EM菌、芽孢桿菌等微生物制劑(用量按產品說明書規定)調節水質;生長旺季,及時開啟增氧設備,確保水中溶解氧24 h不低于4 mg/L。
無論是克氏原螯蝦還是羅氏沼蝦,在整個養殖過程中均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開展病害的“防”和“治”。前期做好稻田的清整消毒,保證苗種來源正規,投放時不產生應激反應,不投喂過期或變質的飼料,飼料質量符合《飼料衛生標準》(GB 13078—2017)和《無公害食品畜禽飲用水水質》(NY 5027—2008)要求。對病害科學診斷、合理用藥,藥物使用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嚴格執行休藥期制度,避免在養殖后期用藥,做好用藥記錄。
1.6.1 克氏原螯蝦
從3月下旬到5月下旬,根據生長情況和市場需求,采用不同網目的小型地籠網進行捕撈,每667 m2配備2~4條地籠。
1.6.2 羅氏沼蝦
從8月初—9月底,根據市場需要及羅氏沼蝦規格大小,采用開口較大的地籠網或小型底拖網,從環溝內捕撈,捕大留小。
根據茬口安排,選擇生育期125~135 d以及抗病、抗蟲、抗倒伏、較耐高溫的中稻品種,從5月25日左右開始移栽—9月31日前完成收割。肥料的使用應符合《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Y/T 394—2000)《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NY/T 496—2010)要求,按常規化肥用量的30%~70%施復合肥(氮∶磷∶鉀=15∶15∶15),每667 m2用量25~30 kg;農藥使用符合《無公害食品農藥安全使用標準》(GB 4285—89)規定,對克氏原螯蝦、羅氏沼蝦無危害,使用肟菌酯·戊唑醇+氯蟲·噻蟲嗪等防治水稻病蟲害(用量按使用說明執行)。
采用機械收割水稻,在收割機出草口處安裝導向板,使吹出的稻草留在稻茬上,保持稻茬30 cm以上,稻草100%還田,作為稻田的有機肥料,并為越冬期間克氏原螯蝦培育天然性餌料。
為保證試驗數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在1#—4#試驗稻田的日常管理上(水稻種植、飼養管理、水質管理、疫病防治、捕撈銷售等方面)盡量做到一致。試驗結果見表3。

表3 試驗結果
稻蝦“1+2”綜合種養技術模式是在傳統“一稻一蝦”稻蝦綜合種養模式上,充分利用稻田生態環境,增加羅氏沼蝦養殖,從而解決了小龍蝦夏季養殖不耐高溫難題。試驗結果表明,羅氏沼蝦每667 m2均產量達到了33 kg以上,平均規格為10~15尾/kg,平均增加收入每667 m21 500元以上。水稻、克氏原螯蝦和羅氏沼蝦綜合純效益為每667 m23 339~3 592元,較“一稻一蝦”經濟純效益提高了每667 m2634~1 066元,提高了稻田綜合利用率和產出力,增加了經濟效益。因此,稻蝦“1+2”綜合種養技術模式是可行的,對推進稻蝦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年9月底,在水稻收割后進行稻田改造和克氏原螯蝦種放養,通過強化低溫時段水草栽培、飼料投喂、水質調控等措施,促進秋冬季克氏原螯蝦繁殖生長,提高了苗種越冬成活率和降低死亡率,為實現來年3月份下旬克氏原螯蝦提前上市、5月下旬按時水稻種植、5月底至水稻收割前順利開展羅氏沼蝦養殖奠定了基礎,做到了種養殖茬口的有效銜接。
羅氏沼蝦為底棲熱帶蝦,不耐低氧,喜棲息水草叢中,其生長適宜的水溫為18~35℃,最適水溫25~30℃,在養殖中后期要及早開啟增氧設備,增加水中溶解氧,調節水質,預防病害發生。在水稻移栽1周后、分蘗齊穗烤田前,及時投放羅氏沼蝦蝦苗,增加羅氏沼蝦養殖時間,從而提高養殖產量和增加經濟效益。
考慮到種養殖過程中,化肥農藥使用量的減少、種養殖茬口的有效銜接、克氏原螯蝦提前放養和提早上市等因素,因此水稻品種的選擇至關重要,應選擇栽培生育期短、抗逆性強、適宜本地區域種植的水稻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