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寧 張紫郡
張藝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中國女畫家學會理事,江蘇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南京郵電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2009年中國畫《畢業班的初夏》入選全國第十一屆美展,被江蘇省美術館收藏。2010年中國畫《仲夏織夢》入選全國首屆現代工筆畫大展獲金獎。2011年中國畫《飄動的云》入選第二屆徐悲鴻獎中國畫作品展獲金獎。2012年中國畫《晨曲》等作品獲2012傅抱石獎·江蘇省中國畫作品展提名獎。2013年中國畫《映像版納》入選大美西雙版納中國工筆畫學術展獲學術獎。2014年中國畫《沐春》入選全國第二屆現代工筆畫大展獲銀獎。2014年中國畫《2014·南京》《飄動的云》入選全國第十二屆美展。2015年中國畫《2014·南京》獲江蘇省第二屆文華美術獎獎提名,被江蘇省美術館收藏。2016年中國畫《晨曲》入選首屆江蘇美術獎美術作品展獲美術獎。2017年中國畫《校園向日葵》入選香港全球水墨畫大展。2019年中國畫《文明之約》入選全國第十三屆美展進京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一間名為“A6”的教室里,服裝設計專業的女學生們正忙著將圖上的設計稿轉化成一件件時髦的服裝,有的仔細搭配著衣著配飾,有的投入地整理服裝縫制細節,有的翻閱參考書籍,一針一線,一顰一笑,整體氛圍恬靜而雅致。描繪如此場景的作品就題為《A6教室》,畫面結構緊湊,人物造型扎實,2006年入選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大展并獲獎,作者為著名女畫家——張藝。
熟知張藝的人都知道她的造型能力特別強,尤其是她的速寫能夠在瞬間捕捉到人物最生動的形態和神情。這源于她的啟蒙老師,一位在《新華日報》任職的美編。老師要求她用鋼筆去畫速寫,這樣在無法更改的情況下,練就了下筆“快、準、簡、神”的基本功并且一直堅持至今。她剛入學到中國戲曲學院時,一些高年級的學生就知道新生的她速寫很棒,所以經常會找她交流探討,她的作品也經常作為教學范本用于課堂。這種造型能力自然也延伸到了她的戲劇舞臺人物造型設計上。她畢業創作《張羽煮海》的人物造型設計,代表中國參展作品進入布拉格國際舞臺美術大展,并且被學院收藏。畢業后許多導演邀請她為影視劇和舞臺劇進行人物造型設計,先后為中央電視臺、南京電視臺、江蘇電視臺、湖南電視臺的電視劇以及電影《牡丹亭》擔任人物造型設計。在全國第六屆少數民族戲劇會演中,她為舞臺劇《王昭君》做的人物造型設計榮獲舞臺美術金獎。為中國第六屆藝術節開幕式的大型歌舞《好一朵茉莉花》擔任人物造型設計,并獲得文華獎。這些成長過程與經歷,都為她以后在工筆畫創作上埋下了伏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說到她創作選材的淵源,可能是來自她2005年開始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的任教經歷。她為人謙和低調,講學熱情真誠。任教期間,與學生亦良師亦佳友。在教學中,她創造性地開設了“快速表達”這門課程,將學生從課堂上直接拉到劇場、操場、練功房,讓學生感受大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感受生命與創作之間的關系,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們獲益匪淺,這種教學方式受到校方和學生的贊同。在與學生們朝夕相處之時,學生們朝氣蓬勃、青春洋溢的氣息裹挾著她,撩撥著她的心弦,一種洶涌噴薄的創作沖動從心底油然而起。《A6教室》就這樣橫空出世,在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大展中獲得了優秀獎。此后,以學生題材為創作原型的工筆畫成為了她的新標簽,她的《畢業班的初夏》就是描繪自己的學生在準備畢業創作時的情景,這幅作品入選全國第十一屆美術大展并被江蘇省美術館收藏。2010年的《仲夏織夢》也在全國首屆工筆畫大展中榮獲金獎。在此后的創作中,她利用節假日的時間游走在中國與世界各地,多次深入甘南藏區,云南西雙版納,新疆天山南北,敦煌戈壁石窟,湘西土家村落……跋山涉水,櫛風沐雨,嘗試眾多題材的創作。選材從少數民族女青年到都市的時尚女孩,以及當代女大學生,再到當下,尤其是當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時,因感動于中國醫護人員面對危機的無畏精神,張藝為此創作了《為愛相守》系列作品。這些都是以貼近人民生活中的人物素材作為創作載體,通過自己的藝術語言繪制而成。

除了鮮活的創作選材,在藝術手法上,張藝也花心思、下功夫,不懈追求最佳、最恰當的表達。植根傳統沃野,探尋現代意味,張藝在攀登藝術高峰的途中,視前賢為高峰,汲取歷史上開宗立派大家的寶貴經驗。宋代李公麟、明代陳洪綬以及近現代任伯年、傅抱石、葉淺予等,他們在創新立意上的藝術成就,給予了張藝諸多藝術啟示。她不斷地調整自己在“道”與“技”之間的藝術修為,使得她在工筆人物畫中,無論是選擇主題立意,還是構圖設色與造型,都以率真的勾線,體現出文人畫的典雅,同時又不失學院派的嚴謹,而且在人物細節表達上穩重不花哨,厚實不漂浮,深入淺出,在傳統美感中回蕩著現代氣息。
回到具體人物造型表達和呈現,我們不難看出張藝也運用西方繪畫語言的特性來表現中國傳統的工筆畫,對畫面的空間組合與結構、色彩的真實與詩意、造型的寫實與夸張、線描的節奏與韻律等方面有著較為深入的理論研究。西洋素描與傳統中國工筆畫的線描分屬于兩大文化體系,作為一名當代畫家,如果僅從一條道行進,想期望獲得成功,是困難的。因為兩大體系在各自的發展中,具有各自的歷史文化積淀,具有各自的審美特質,具有不可替代性。要將素描的直覺感受和視覺的真實效果,融入以單線平涂、三礬九染為特征的傳統工筆畫,是需要創造出新工筆畫的繪畫語言來的。有鑒于此,張藝在生活真實與藝術表現上,直覺與畫面語言的表達上,結構與藝術效果情感的抒發上,深入刻畫和理解了西方傳統與東方韻味的精神內涵,她尋找到了內在的關聯。因此看她的畫,能夠感覺到音樂般的節奏與韻律。線條韻律的把握是工筆畫成敗的關鍵,張藝作品中的線描富于表現力,線條的粗細、濃淡、剛柔、虛實、疏密、長短、起承轉合均可見出匠心所在。線描和造型融于一體,既有書法的靈動美,又不失之于工致與力度,以線表意,以線抒情,在線中見出她的審美理想和藝術格調,體現了主客觀的統一和諧。

以線為主,敷之以彩,張藝很善于把握色彩的變化與運用,每一幅畫都會有一個大的基調,同時也注意基調中其他色彩的微妙變化。通過局部色彩的色相對比、純度對比和明度對比,形成虛實相生、交相呼應的色彩韻味,素雅而不張揚,注重意境與質感的表現。例如:學生系列的作品大多采用淡紫色為基調,西雙版納系列的作品采用淡灰綠色為基調,表現藏族生活的作品多以黑、赭、紅為主色調。2022年7月29日的《中國美術報》刊登了一篇《美術》雜志主編尚輝先生的文章《以逸格物——江蘇工筆畫六百年演變脈絡與藝術特征初探》,其中有他對張藝的認識:“張藝現代都市女性形象的描寫較為細微,她較少強化畫面人物與景物外輪廓裝飾性的勾線,而力求在相對寫實的形體塑造中將線描自然而然地融于暈染。她較多地借鑒了傳統凸凹暈染法、水漬撞粉法,也追求重彩、巖彩的厚實秾麗。”正因如此,敏銳的觀察力使她游刃有余地展現出服裝和各類器具質地的不同。牛仔布、水洗布、絲綢、毛衣、皮具和金屬、木材、毛發等組件塑造出不同的質感,豐富了人物形象。
當然,一個成熟的畫家,他們的藝術創作形式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張藝也是如此。她的創作到現在為止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作品大多為色彩凝重、表現強烈,通常采用巖彩重彩的技法來表現。典型的作品有《A6教室》《畢業班的初夏》《月兒系列》以及一些表現藏族同胞風土民情的作品。第二階段作品大多為淡彩水韻、清新雅致,通常采用了淡彩渲染、水洗浸濡的技法,使得作品溫潤淡雅、沁人肺腑。典型的作品有《晨曲》《映像版納》《沐春》《2014·南京》《綠了芭蕉》等。第三階段作品以黑白灰為主基調,極少施色,以此來突出畫面的意境與內涵,并強調繪畫語言互動,讓作品與觀眾直接對話。作品通常采用幾何結構組織畫面,在一定比例中來調整黑白灰的面積與層次,達到更深層次的意境。典型的作品有《文明之約》《云兒系列》《樹語心愿》《秋意》《醉花蔭》《貝兒》等。《文明之約》作為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的進京作品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從她創作的歷程來看,張藝是一個喜歡探索求新,不斷否定自我的拓荒者。她孜孜不倦地耕耘播種,培育澆灌,讓自己不斷地收獲不同風格的創新作品,使自己的創作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讓自己的作品永遠朝氣蓬勃,充滿活力。
英國形式主義美學家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1881年—1964年)認為美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他認為,在不同的藝術作品中,線條、色彩等以某種特殊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間的關系,激起我們的審美感情。這種線、色的關系和組合,這些審美的感人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張藝的工筆人物作品,通過題材內容的表象,以這種“有意味的形式”,更多解讀的是現代女性精神世界中具有的人性美,和她需要描繪出的藝術性與文學性。工筆畫家與大寫意畫家在“有意味的形式”上的差異,一般來說,表現在人格顯現與藝術素養上,工筆畫家更偏向理性的個性氣質。張藝早期作品中大多表現當代女大學生的現實生活,一個個充滿青春氣息的形象,嫻雅至純,神態安詳,婉約而雋永、寧靜而致遠,為我們開啟了新的藝術視角。通過這一幅幅畫面,透視出她們心靈的表白,畫面充溢著時代氣息,既時尚又端莊,既傳統又現代,純美的東方青年女性形象,仿佛是從悠長的歷史長河中走來的美的化身。這正是張藝對現代女大學生在作品中的人物文化定位,這樣的作品,使得我們的目光不僅僅停留在畫中人物姣好的面容和婀娜的身姿上,而是折射著美在人物的精神世界中的體現,讓人們通過表象去體味傳統中散發出的寧靜與澄澈。
張藝熱愛生活,為人和善,通過豐富的社會生活體驗,使工筆人物畫藝術的探索和創作,實現了理性思維和激情創造的統一,也使得作品更具備較強的時代特征。在表現主題的邏輯思維和歸納上,又都能表現出她那顆內在激情的浪漫情懷。正因如此,她的作品完美地表達出畫家筆端下的屬于自己的那份純凈心靈和永葆青春的藝術魅力。豐富的求學經歷和其他藝術媒介的創作嘗試使她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表現了對人物畫獨特的視角和內心的感悟。
可以說,張藝的工筆人物畫創作,在工筆畫壇中獨樹一幟,藝術的主題與內在結構和外在的形態達到了完美的結合,在形式與藝術的本質上,在各種繪畫語言技法相結合的基礎上,以才情和智慧,創造出獨有的工筆人物畫的效果,實現了新時代都市大學生的個性化的藝術語言塑造符號。對一個畫家來說,藝術語言的錘煉和創造的過程,是登上成功彼岸的必由之路,能在藝術史的星河中熠熠生輝的,一定是那些為世人所公認的藝術語言的獨創者。她的工筆人物畫,仿佛是一縷清風,迎合時代,順應藝術文化發展方向,將創作與社會發展相融合,具有較高的精神品格與藝術價值。
“江南才女”張藝,正用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向人們展示出她寧靜圣潔的精神世界!
本專題責任編輯:薛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