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佳瑋
唐朝人愛喝茶。茶圣陸羽有《茶經》,說得明白:二月三月四月間,采到鮮茶,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待要喝時,在文火上烤香,碾茶成末,濾去碎片,煮水,調鹽,投茶,三沸時加水止沸。煮罷,分茶,趁著“珍鮮馥烈”時喝。
宋朝人愛喝茶。宋朝上等人更中意片茶:那是榨了茶汁,碾成粉末,壓制成型。還要加其他香料,做成團茶。蘇軾讀過唐人薛能的“鹽損添嘗戒,姜宜煮更夸”詩后,認為唐人煎茶還用生姜和鹽,在他的時代還這么做的,就要招人笑了。
但宋朝民間喝茶,卻是另一番模樣。開茶鋪的,也不只是賣茶。最典型的,莫過于《水滸傳》中王婆。比如她給西門慶做的第一個飲品是梅湯,暗示西門慶,自己可以做媒。再來是和合湯,這湯是果仁蜜餞熬制的。這是王婆告訴西門慶,她能幫著跟潘金蓮湊和合。后來王婆請潘金蓮做衣服點一道茶,加了白松子、胡桃肉來。這就是果仁茶了。
明朝后,追求本真香味的喝法多了起來。按《兩山墨談》:“六安茶為天下第一。有司包貢之余,例饋權貴與朝士之故舊者。”《金瓶梅》里也有許多特色茶飲:比如西門慶見孟玉樓,孟玉樓端出福仁茶:那是福建橄欖泡的茶。王六兒家勾搭西門慶時,請他喝胡桃夾鹽筍泡茶。
大概,千年以來,喝茶一直有兩種口味。一種是高雅的、天然的喝茶法,取茶之本味,那是讀書人與貴人的天然選擇。另一邊,卻是唐朝加生姜,加鹽;宋朝加姜,加胡桃肉,加白松子;明朝加橄欖仁,加鹽筍;英國人加糖,俄羅斯人加各類花草,如今中國人又做成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