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維琴 陳 波
在冷戰對抗的近半個世紀里,與政治角力、軍備競賽不同的是,美蘇兩國在醫療衛生方面卻保持了密切的合作。
20 世紀50年代,美國以喬納斯·索爾克和阿爾伯特·薩賓為代表的病毒學家研發出脊髓灰質炎病毒疫苗。1955年,索爾克的滅活疫苗成為第一個獲得美國政府批準的疫苗并得到廣泛應用。而薩賓認為,由減弱但仍具有活性的脊髓灰質炎病毒組成的疫苗將比滅活的病毒疫苗更有效,因為它可以產生終身免疫力。但由于美國大多數人已經接種了索爾克疫苗,就沒有足夠的受試者來證明他的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薩賓的疫苗最初在美國并沒有獲得成功。
與此同時,脊髓灰質炎病毒也在蘇聯肆虐,發病率急劇上升。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派遣當時最杰出的病毒學家米哈伊爾·楚馬科夫等人前往美國與索爾克和薩賓等科學家交流。這次訪問之后楚馬科夫和薩賓建立起了友誼,為以后的兩國疫苗合作打下了基礎。
1956年6 月,薩賓受邀前往蘇聯,將他的三種“弱毒性”病毒株交給了楚馬科夫。幫助推動蘇聯脊髓灰質炎疫苗的開發和使用。楚馬科夫為自己接種了薩賓研發的疫苗,他的妻子給他們的三個兒子和幾個侄女和侄子也接種了該疫苗。
1959年,楚馬科夫決定組織第一次大規模臨床試驗。使用薩賓開發的弱化活毒株制成口服脊髓灰質炎病毒疫苗(OPV)。彼時,蘇聯已經開始使用索爾克的疫苗,蘇聯衛生部認為沒有理由再進行其他疫苗的臨床試驗。但是薩賓的疫苗更容易接種(通常將疫苗放在糖果里面服用或者用藥水滴),生產成本更低,持續效果更長。楚馬科夫說服了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進行更廣泛的試驗。經過臨床試驗,薩賓和楚馬科夫證明,用弱病毒株生產的脊髓灰質炎疫苗既安全又有效。蘇聯及其他國家將近一億20 歲以下的青少年接種了該疫苗。幾年后,蘇聯實際上根除了脊髓灰質炎的威脅。
中國也是美蘇疫苗合作的受益者。“中國脊髓灰質炎疫苗之父”——顧方舟于1951年至1955年期間曾在蘇聯醫學科學院病毒研究所學習。回國后,衛生部成立“脊灰活疫苗研究協作組”,由顧方舟擔任組長,進行脊髓灰質炎活疫苗的研究工作。2000年,中國衛生部門和世界衛生組織確認國內已徹底消滅脊髓灰質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