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初三(15)班 劉秋池
我以為,“肯吃苦,能吃苦”,是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好品格。
之所以要肯吃苦,首先是因為所謂苦,乃是甜的必要條件和先行基礎。君不見,無數名人、偉人都是在苦中浸潤著成長的。曹文軒童年時生活在江蘇鹽城的農村,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一個“窮到無法形容”的地方。然而正是因為幼年時苦的經歷,才讓他擁有了無數可以寫進文章的物、事、人,最終創作出享譽全國的《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等作品。名為“平庸”的房間頂上都有一扇天窗,想爬出去,非得有結實的梯子不可。而所有吃過的苦,則都會成為天梯上堅實的一級。
第二個原因則是苦與樂是緊密相連不可分的。苦兮樂之所倚,樂兮苦之所伏。辯證地去看待每一件事物,苦與樂也不例外,就好比硬幣的兩面,相互是無法割舍的。在羅馬帝國后期,羅馬人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奴役、雇傭日耳曼人為他們耕種、建設乃至對外作戰,他們自己則盡情地享受著奢靡的“樂”。當最后羅馬城被日耳曼人攻破、帝國遭到傾覆時,這個“苦”的結局也是可以預見的了。苦與樂相輔相成,如果只貪圖享樂,最后可能吃大苦頭;另一方面,天天沉迷于享樂,所謂的“樂”也就稀松平常、毫無價值了。俗話中的“身在福中不知福”,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既然如此,那怎樣才能做到吃苦呢?第一,要聰明地吃苦,切不可一味蠻進。學習時我認真完成作業,哪怕挑燈夜戰,也決不投機取巧,這樣的苦,應該吃,吃得好。可如果為了吃苦,寧愿走幾公里的路,也不愿花幾塊錢搭乘公共交通節省時間,那這樣的苦就不該吃,也不值得吃。其次,每次吃完苦后,可以給自己一點甜。心理學研究發現,適當的獎勵可以強化人做事的動機與行為。美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格里格因為生病需要定期打針,過程很痛苦,格里格幾次都有了放棄的念頭。不過格里格特別喜歡看電影,所以他就在每次打針后獎勵自己可以自由地去看電影,想看什么就看什么。通過用這種方式,他把打針這個令他害怕的事堅持了下來。
古人說:“蘊大才之人不制于物,抱大器之人不限于財。”我們只有現在嚼得菜根,吃得苦中苦,將來才有機會感受甜的滋味。希望每個人都能像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也“不改其樂”,肯吃苦,能吃苦,這才是我們青少年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