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冰景/文
中華文化的發展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發展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傳統,也留下許多令人艷羨的文化產物,這些都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戰國時期楚漆器紋飾有著悠久的傳統藝術文化,這種傳統藝術文化是楚人的精神、思想、習慣、心理以及言行巨大影響下的結晶,是楚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我們作為新時代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應當運用新的形式,使傳統文化以一種主動的方式滲透進人們的生活中,默默流之,步步深之。視覺傳達設計就是這一新形式的契機,它將傳統文化帶入到現代生活中,既具有紀念意義又兼備實用功能,滿足了大眾的新需求,做到了物盡其用、物有所值。
楚漆紋樣作為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構成,產生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勞動實踐,是社會背景的產物和反映,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伴隨著華夏文脈的傳承,歷久彌新,亙古流傳,不斷注入時代因素,保持著民族性與創新性、文化性與藝術性的完美融合。立足于嶄新的時代背景,借助先進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對楚漆紋樣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予以傳承和創新,不僅有利于圍繞優秀文化擴大宣傳,發揮其對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情感陶冶和思想教化作用,更有利于架構起傳統文化與時代文明之間溝通的橋梁,將創新創意因素融入視覺傳達設計當中,從而推動視覺傳達設計產業獲得持續健康全面發展。當然,在引導人民群眾參與楚漆紋樣欣賞與視覺傳達設計活動的過程當中,可以更加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形成一定的審美素養和探究精神,將新時代的人民群眾建設成為楚漆紋樣藝術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擴大包括楚漆紋樣在內的優秀文化體系的群眾基礎和傳播市場。
產生于廣大人民群眾勞動實踐和生活經驗的楚漆紋樣不僅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同時也包含著植根于華夏民族靈魂深處的精神。因此,對楚漆紋樣藝術予以傳承和創新,不僅有利于推動文藝創作尤其是視覺傳達設計的創新性發展,也可以發揮民族精神對于人民群眾的積極教化作用。在引導人民群眾對于楚漆紋樣內涵及表現形式予以深入了解的過程當中自覺培養并踐行民族精神,在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指引之下自覺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承者。楚漆紋樣藝術的傳承在塑造民族精神風貌的過程當中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
為了更好的融入全球化發展潮流,我國除在經濟、政治方面擴大開放,加強國際往來以外,也應當將文化輸出作為我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楚漆紋樣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和代表,在推動其傳承及創新,圍繞其開展視覺傳達設計活動的過程當中,可以借助中華魅力的展示擴大華夏文明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使中華民族更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時在推動國際文化交流的過程當中,也可以吸納國際優秀文化內涵和藝術特征,將其融入楚漆紋樣傳承及創新發展當中,為楚漆紋樣傳承及視覺傳達設計創新創作融入創新性和時代性乃至國際化因素,激發其發展活力和創造力。
楚漆紋樣傳承及視覺傳達設計創新的文化自信不僅在于對華夏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的自信,更在于獨特地域文化的自信。因此,基于文化自信的楚漆紋樣傳承及視覺傳達設計創新可以展現獨特的地域風光和精神風貌,從而在帶動文藝創新的同時拉動經濟增長。在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當中,對獨特的地域風光尤其是有代表性的場館、文物加以展現,有利于彰顯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推動本地區旅游業以及其他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貢獻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為文化傳播和宣傳活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和渠道,也可以借助全媒體平臺與楚漆紋樣傳承及視覺傳達設計創新發展相融合,在擴大網上宣傳的同時促進文藝創作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更新的增長點。文化自信在楚漆紋樣傳承及視覺傳達設計創新當中的融入,有利于充分發揮文化與經濟之間的良性互動作用。
楚風主要產生并形成于春秋戰國到秦漢魏晉時期,蘊含著豐富而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民族特色。追溯楚風文化起源主要在于以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文化為起點,以秦漢時期的民俗文化為研究節點,來對楚風文化體系加以探究。可以作為“楚風”研究的題材十分多樣,如: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所做“離騷”等為代表的辭賦文化;又如湖北隨州曾侯乙墓與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各類青銅器、酒具、禮器、兵器等為代表的青銅器物文化等。其中,漆器的出現被用在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滿足各類需求,如其既可以作為禮器使用,也可以作為實用器具,裝飾器具來滿足飲食,慶祝,喪葬等各類需求。
一開始,楚漆器的設計和生產較為簡單,并沒有特殊的圖形和標志性符號來參與繪制,但是在發展和完善的過程當中逐漸形成了豐富多樣的裝飾性圖案以及紋樣,同時伴隨歷史文化的演進,其各類圖案、紋樣被賦予特殊的寓意,而此類寓意和思想含義的來源主要在于楚風文化。植物圖案,動物圖案,人物圖案乃至復合型圖案都被廣泛應用于楚漆器設計和生產當中,寄托著人們日常生活的殷切期盼和美好祈禱。其中以龍和鳳這兩類圖形最具代表性,彰顯著獨具韻味的華夏文化特征。雖然楚漆器的圖形設計具有著豐富多元而又變化多樣的特征,然而其在漫長的演進歷程當中并未形成完備的圖形文化體系,這不僅使得楚漆器圖形文化內涵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繼承,同時楚漆器圖形文化也未能與現代設計有機融合,這阻礙了時代性和創新性特征在楚漆器圖形文化體系當中的融入和實踐。這提醒我們,為了進一步推動楚漆器圖形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性發展,就需要在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其歷史內涵和文化韻味的基礎之上,探究其與現代藝術設計有效融合的手段,架構起楚漆器文化與當代社會之間溝通的橋梁,同時也為現代藝術設計活動的開展提供更為豐富的元素支持,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挖掘和應用拓寬現代藝術設計發展的渠道,深化現代藝術作品內涵。
將楚漆紋樣融入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當中,并非對楚漆紋樣的簡單遷移,而需要基于對楚漆紋樣基本特征和構成要素的分析,結合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的類型和實際需求,在保留楚漆紋樣當中蘊含的基本內涵和藝術特色的基礎之上對其加以改進,實現楚漆紋樣與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的完美融合。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也逐漸呈現出多元的審美追求。在紛繁復雜的家居裝飾設計體系當中,對于國風古風的追求并非主流,然而仍具備部分愛好者,為了滿足新時代背景下群眾在家居裝飾設計方面的個性化需求,楚漆紋樣在其中的融入就顯得尤為重要。將楚漆紋樣融入現代家具設計當中,有利于為家庭空間增添歷史韻味和淡墨書香。就具體應用而言,可以將漆器紋飾中的元素運用到屏風的設計之中,運用對稱均衡的方法,以花鳥圖形為主體,體現人們崇尚自然的人文發展需要。主色調是古樸的紅棕色,并增加亮色以畫龍點睛,改變傳統漆器帶給人的沉悶之感,增加靈動活潑的氣息。
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旅游出行已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休閑娛樂的必備選擇,這就為楚漆紋樣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當中的應用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渠道,即將楚漆紋樣應用于出行的行李牌設計當中。從色彩搭配角度而言,楚漆圖案在設計過程當中往往以紅黑色為主色調,而紅黑色搭配恰恰是現代色彩審美當中極具高級感的色調,低調沉穩的紅黑色調的搭配適用于各類人群在出行方面的選擇。為此,在行李牌設計當中可以以紅黑色調搭配為主,除此之外,楚漆紋樣當中所包含的植物圖案,動物圖案,人文圖案以及各類復合型圖案,更是為行李牌設計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借助不同的搭配和創新化設計,可以充分滿足人們個性化的出行需求。由此可見,將楚漆紋樣元素融入行李牌設計當中,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有機融合的完美體現。
包裝設計作為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的重要方面,也可以融入楚漆紋樣元素來豐富其內容和形式。以黃鶴樓卷煙包裝設計為例,存在諸多設計方案——設計選用極具戰國時巫文化漆器面具“鎮墓獸”紋樣造型,表現出一個充滿幻想與神話的場景,體現出原始楚人對自然萬物獨有的感悟;煙包設計成青龍與漆器紋飾的云紋組合,寓意平步青云的含義,黃與藍互補色彩形成的明快效果,能夠促進人們視覺的記憶。從以上設計方案可以看出,漆器裝飾紋樣是將想象中的未之見物抽象性的表現出來,直接洋溢著一種追求生命的動感,超越視覺的表象結構,對其挖掘理解基礎上的加工處理再設計,有利于豐富包裝設計內涵,同時將深厚的荊楚文化意蘊與產品包裝特色有機融合,保證其文化性與時代性。■
引用
[1] 易瑩娟.楚漆器圖形元素在裝飾設計中的創新應用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21(13):57-59.
[2] 劉琴,尚笑梅.漢代漆器紋樣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72-77.
[3] 馬金玲,王尚林.唐代漆器紋樣研究——中國古代漆器紋樣研究(續二)[J].中國生漆,2008(1):15-17+47.
[4] 馬金玲,王尚林.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漆器紋樣研究——中國古代漆器紋樣研究(續一)[J].中國生漆,2007(2):32-35.
[5] 劉傳鵬,黃佳歡.民族圖案紋樣在傳統民間工藝中的應用——以涼山彝族漆器和海南黎族織錦為例[J].文化產業,2020(20):72-73.
[6] 柳林,周洋.荊楚漆器紋樣在設計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湖北中煙黃鶴樓卷煙包裝設計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8(0z1):150-152.
[7] 劉芳芳.漢代人的神仙世界之解構——從出土漆器的裝飾紋樣來考察[J].蘇州文博論叢,2013(00):14-21.
[8] 易瑩娟.楚漆器圖形元素在裝飾設計中的創新應用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21(13):57-59.
[9] 王偉偉,宋貞貞,李培.文創類圖形中的相似意象設計因子可拓重構方法[J].圖學學報,2020(6):1024-1030.
[10] 張書濤,肖麗薇,蘇建寧,等.基于蛛網結構的產品意象進化算法研究[J].現代制造工程,2018(11):7-13.
[11] 楚天驕.倫敦智慧城市建設經驗及其對上海的啟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9(4):76-84.
[12] 李亞娟,曹慧玲,李超然,等.武漢市歷史街區空間結構及游客空間感知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8(11):1599-1603+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