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璐/文
新媒體是相較于傳統媒體所提出的概念,是隨著社會、科技等的進步而出現的新名詞,主要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實現對信息的高效、快速和廣泛傳播,是交互性更強的媒體形式,既實現了技術層面的數字化信息重新解構,又實現了傳播方式上人文性的快速展現和發展,人們熟知的新媒體有諸如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不同的形式。而中國古代文學內容、文學作品、文學形式作為和現代人們生活具有一定距離,對于受眾個體文化層次、文學基礎具有一定挑戰意義的知識類型,需要借助新媒體手段和新媒體優勢創新傳承與發展的形勢、內容。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如先秦時期的作家作品,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作家作品,都是運用文言文的形式進行記載和知識傳承,想要解讀其中的內涵意義和思想需要個體有較強的專業知識,有較好的閱讀理解能力,且本身對于該類看起來有些復雜抽象的語句形式有較深的閱讀和學習興趣。且在網絡發展背景中,快餐文化和快餐信息爆發,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不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即可獲得對自己有價值、有作用的資源,此時讓個體靜下心來去研究文字類的內容,剖析不同作品的文學價值和屬性是有一定時代性困難的。所以需要中國古代文學能夠積極尋求與新媒體的合作,用新媒體思維、互聯網思維重新整合內容的傳遞形式、傳遞角度,使之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廣大受眾群體,更能夠吸引不同群體的認知與學習興趣。如在某短視頻平臺上有大量粉絲的中國古代歷史介紹視頻、中國藝術史發展與講解視頻等就是實現了中國古代文學與新媒體傳播方式、新媒體受眾信息獲得需求的融合。
新媒體更加主張不同內容之間的區別,無論是賬號、知識、運營方式都要凸顯個性化和差異化,公眾有更多選擇內容的主動權,也可以選擇更為細化、更為精準的內容。該種新媒體的特性則可以進一步凸顯中國古代文學的特有價值,如其文學性、藝術性、人文性,其與西方古典文學的差異,其與快餐文化的差異,用該種特性的彰顯可以通過標簽吸引更加明確的學習與了解群體,也可以給青年受眾更多了解文學知識的渠道,在精準推送之下,在定制化信息與定制化服務背景之下提高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實效性。
在新媒體時代,每一個體都有新媒體的角色,或是信息知識的接受者,或是該部分內容的傳播者,而兩種角色又可以實現相互轉換,這就決定了新媒體內容在理論上將每一個人都納為了自己的受眾對象。而新媒體的形式和特點又決定了即便是特定的信息傳播途徑和方向,其受眾基礎也相較傳統媒體時代更多、更廣、更穩定。這一方面使得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和傳承的基數成倍數的增長,每一個體都可以了解不同形式的中國古代文學,如國風音樂、國風藝術、國風文學作品;另一方面又使得中國古代文學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等鎖定一大批專業學習或特定了解群體,在該群體之內由新媒體信息傳播方式和情感影響方式的帶動,傳統和發展的效果也成倍增長。
提起中國古代文學,大部分人將其定義為研究之乎者也的文學,或將其簡單的用駢文、奏議、傳奇、通史、編年體等體裁進行劃分,但具體包含哪些內容,中國古代文學對現代文學、現代社會的影響有哪些卻難以描述出來。而新媒體其本身的形式多樣性、傳播途徑多元性和傳播信息快速性則可以使中國古代文學也跟隨著知識形式的變化實現與不同音視頻資源的整合,知識不再是文字知識,也可以是舞蹈、音樂;古代文學不再僅需要看、讀或品味才能被他人了解、接受和認可,也可以通過聽、介紹和創新應用走入社會生產生活的各方面。同時,不同的受眾也可以在第一時間內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改編,其創新應用方式等,中國古代文學迎來了新時代發展的發展機遇,也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了解了中國古代文學新媒體時代傳承和發展的必要性以及新媒體對中國古代文學傳承與發展的積極作用后,應當進一步思考如何將二者的優勢和需求整合在一起,而該種整合與思考也是新媒體中國古代文學傳承與發展的重點。
無論是怎樣進行新的變革和新的發展,其根基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含義,只是需要在新媒體背景之下對經典含義進行進一步的闡釋和發揚發展,如果偏離該軌道只會適得其反。
其一,要對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經典再造和經典闡釋,如經典文學作品中包含哪些中國傳統道德思想?該種道德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哪些關系?道德思想中的民族主義精神、文化傳承內容對現代社會發展,對于培養個體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又有哪些意義?作為單一個體應當實現怎樣的繼承和發揚?要利用新媒體將該一系列內容挖掘出來,利用公眾較為熟悉的案例或內容進行全新的解釋,給人們熟悉的認知感受,也不知不覺中對人們進行文化熏陶。
其二,要重視中國古代文學中美學元素、美學經典含義的闡釋和發揚,將中國古代文學與不同階段的美育作用、美育影響和社會美學環境再造聯系在一起,如舞蹈美、音樂美、文學美,提高社會整體的美學素養,讓不同群體更廣泛的認知到中國古代文化在傳承變革中的發展意義,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內涵和經典作用。如《國家寶藏》就是中國古代文學、古代藝術與新媒體融合并發展的成功案例,透過節目的核心元素能夠看出節目嘗試在文物與人之間建立聯結,拉近當代人與歷史文物的距離,還會產生了解該創編節目背后文學價值、古代文化內容的生成想法,無形中為中國古代文學傳承和發展積累了潛在的受眾群體。
新媒體信息傳播與個體的日常生活、社會生活愈發凸顯緊密連接性,這與人們對于中國古代文學既有的傳統性、文學性認知相悖,所以在實現中國古代文學與新媒體融合中還要適當增強中國古代文學與普通生活或生活實際內容的聯系。如中國古代笑話集中的部分內容就可以提煉出來作為搞笑視頻或文案的制作思路,或者反過來直接呈現搞笑結果,再引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片段,用反轉認知增強個體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想法,也拓寬了文學傳播的途徑和方向。或在新媒體平臺上解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時用更生活化的思路和生活化的情感,重點挖掘原有作品中的“酸甜苦辣”,使之更符合現代生活壓力、背景之下人們認知事物的心理期待和心理需求,拉近古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與人們之間的生活聯系。或可利用古代文學新解等方式用現代語言、現代生活中的一些名詞給其進行重新解讀,如網絡語言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文學人物、文學故事的融合,既給個體新的認知感受,又可以帶來學習認知沖擊。
中國古代文學也是一種藝術形式,并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的發展路線、發展特點,兼顧新時代、現代藝術的發展形式,實現兩種藝術內容、藝術表現手法的銜接則可以給中國古代文學發展與創新的新思路、新方法。
如借由成功的詩詞向流行歌曲改編的模式將更多具有正能量、正向信息與情感的內容改編成膾炙人口的歌曲,用歌曲藝術形式和其傳唱度也增強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力,而該種現代藝術模式下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也方便專業學生學習和記憶知識,理解古人所要表達的情感與意境。另外,應積極實現高審美素養之下,力求尊重史實前提之下,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與影視改編等現代藝術形式的銜接,既為普通群眾提供視聽盛宴,又可以無形中帶動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同時,需要突破傳統的中國古代文學與現代藝術的合作思路,將其運用到短視頻的編排、藝術選秀節目的融合、舞臺表演形式和網絡藝術的融合之中。如取得了積極效果的《詩詞大會》就是借由傳統媒體、新媒體和中國古代文學內涵的融合優勢既創新了節目形式,又在一段時間之內掀起了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知識,爭做古代文學、古代文化繼承者、發揚者的熱潮。高校相關專業還應當積極尋求以實訓基地、社會實踐、校外實踐為模型的中國古代文學與藝術設計、雕塑、攝影、三維動畫等的融合,在新媒體思維之下,在跨學科應用之中凸顯中國古代文學的藝術價值。
新媒體傳承方式中中國古代文學繼承和發揚的創新形式主要集中在對于中國古代文學傳統傳承思維的突破和改良,使之更符合現代社會民眾的思想認知,使之更能夠服務于人們的知識學習與了解需求。應當主動剔除掉中國古代文學中與現代思想、意識形態發生沖突的相關內容,如愚孝觀念、重男輕女的夫為綱常觀念,積極宣傳正向的、與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有關的內容,如仁者愛人、和諧相處、居安思危等,使得古代文學作品、文學內容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具有科學正確的指導意義,才能夠吸引更多的群體了解該部分知識,主動發揚該部分精神。
針對不同創作形式、不同融合路徑所取得的傳承和發展效果,還應當不斷強化中國古代文學新媒體影響力,使之在與不同新媒體資源、文化的競爭中有實力,有發展基礎和發展條件。
(1)應當突出具體傳播的內容,不貪多只求精,精品內容、精品群體、精品素材,使得該部分知識活潑、生動、有趣,可以在較快時間之內吸引別人的注意力、關注度,并可以在有效時間之內體現中國古代文學的作品層次、作品內涵、作品價值。(2)應多選擇與青年學生、青年群體相關的精神文化類內容,看到該部分群體的學習成長潛力,利用更為活潑的、豐富的知識組成形式推動中國古代文學在自媒體時代中的發展,使之對促進社會發展進步主要群體產生深遠的影響。(3)應當關注中國古代文學新媒體傳播與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特性的契合度,如在文章、視頻標題的選擇上要有沖擊力、有矛盾點,凸顯主題內容,在最短時間內吸引眼球;在作品內容的選擇方面雖然可以緊跟時事熱點或不同平臺的討論熱點話題,但不要完全被熱點牽著走,應當適當的引導熱點,使“自己”站在討論話題的頂點;另外,要注重新媒體內容的原創性、排他性,既體現專業特點,又有專業趣味,在定期定量的原創更新中固定受眾群體。
中國古代文學因其作品特性、知識專業性導致容易被不具備專業知識和一定文學審美素養的群體所排斥,所以需要借由新媒體的個性化、受眾基礎廣泛化和多樣形式化特點傳承和發展,才能夠發揮其文學價值和知識意義。在實現新媒體與中國古代文學的融合發展中需要以經典意義闡釋為基礎,確保發展的正確路線,實現新媒體與專業教學的融合,中國古代文學與日常生活、現代藝術形式的融合,積極創新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新路徑,并利用自媒體信息特點不斷強化中國古代文學新媒體影響力。■
引用
[1] 楊曉溪.新媒體中國古代文學傳承與發展問題新探[J].漢字文化,2021(12):44-45.
[2] 左碩豐.新媒體生態下中國古代文學傳承與發展問題新探[J].中國民族博覽,2020(24):244-246.
[3] 肖揚,李俊麗.新媒體時代下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與傳承研究——以漢中歷史文化遺產為例[J]. 中外企業家,2020(13):233-234.
[4] 王曉輝.碰撞與融合: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傳承與轉型[J].知識文庫,2020(1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