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文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胡文仲認為“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語言教學必然包括文化教學”“語言教學就是文化教學”高職英語教學實質上是文化教學。中國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內容主要包含英語國家文化和中國文化。
國家的開放化、國際化和信息手段的先進化,不但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物質方面的交流,同時也促進了國與國之間在思想意識和民族文化方面的交流。近年來,中國的發展速度、力度、強度讓世界震驚。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思接千古積蓄前行的力量。英語是了解世界的窗口,是開啟世界的鑰匙,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文化,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刻不容緩;“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刻不容緩。
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弘揚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沉淀下來的中國精神。包括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愛國主義是始終把中華民族團結在一起的精神,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中國精神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顯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中國精神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強大的基石。高職學生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精神元素,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國精神、在校感悟中國精神,在職發揚中國精神、在崗詮釋中國精神。
社會主義建設者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培養成千上萬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凝聚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結晶,承載了一代代中國人勤勞勇敢、知書達理、頑強不屈的開拓精神和奮斗精神。英語教學中融入承載中國文化的詩歌、故事、詞匯、警句等,讓學生通過讀、唱、說和演的方式繼承古人先賢的德行,是課程思政的重要途徑。
調查發現,高職學生對中國文化渴望了解,但是,他們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夠,交際上有障礙。如,在中國文化英語詞匯的掌握來看:88.34%學生不能用英語流利地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國家新政策,73.24%不能用英語流利地向外國人介紹中國飲食文化,89.34%不能英語流利地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科學技術如“北斗導航系統”,78.55%不能用英語流利地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現代社會生活如“廣場舞”,81.87%不能用英語流利地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大好河山如“港珠澳大橋”,79.09%不能用英語流利地向外國人介紹新時代習近平思想,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66.14%不能用英語正確表達出中國品牌企業如“華為”。按主題分類來看,學生最不能用英語流利地向外國人介紹的主題從難到易依次為科學技術、政治、地理、時代思想、社會生活、經濟和飲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同時反映出學生對不同主題文化詞匯的缺失情況。高職學生中國文化知識缺乏,交際障礙需要通過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方式來補充、打造和提升。
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授不夠,英語詞匯教學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學生對中國文化英語單詞掌握較少,難以應對中國文化方面的交際,難以對中國文化進行英語介紹。也就是說,高職學生中存在著嚴重的中國文化缺失和失語癥。造成如此現狀的原因有以下3點。
據了解,很多高職學生英語基礎差的原因是害怕記憶單詞,甚至有些學生對記單詞感到“恐懼”,大部分學生詞匯量不足1000個,且其中關于中國文化的詞匯量更少。因此,英語詞匯教學是高職英語教學的難題之一。教師在教授單詞時,要給予學生鼓勵、幫助與指導,幫助他們克服恐懼心理。
這里的教學包括教材、教法和評價三個方面。近幾年來,由于國家倡導“文化強國”,文化教育滲透語言教學被很多專家提倡,英語教材中增加了一定的中國文化元素或知識,但總體說來還是相當不夠的。教師對以什么樣的方式將中國文化呈現于教學的問題研究不夠,考試幾乎不考中國文化,這些均是造成高職學生中國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
“教師一桶水,學生一碗水”。然而,調查中發現,只有49.09%的老師在課后主動獲取中華文化。54.55%的教師只是在課堂上偶爾講授中國文化。而近23.64%的教師竟不能講授中華文化。高職英語教師自身中國文化知識缺乏是造成學生中國文化不足的重要原因。英語教學首先是詞匯教學,解決了詞匯教學便解決了英語教學的難題之一。
作為一名一線英語老師,有必要也有義務把中華優秀文化和英語課堂的實際教學結合起來,以實現教學和育人的雙重目標。而從總體上來說,英語教學分為語音教學、詞匯教學、語法教學三大塊。下面筆者僅從詞匯教學途徑方面進行探討。
高職英語教材主題通常包含日常生活類和商務職場類。教師要充分挖掘每一個主題的中華優秀文化元素,將與之相關的詞匯通過活動的方式教授給學生。如,教師在教授“食物”主題時,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可將代表典型中國文化的事物,如,東坡肉(Dongpo Pork),餃子(Jiaozi),春卷(Spring Rolls),麻婆豆腐(Mapo Toufu),月餅(Moon Cake),粽子(Zongzi)和火鍋(Hot Pot)教授給學生。再如,教師在教授“科學”主題時,教師可以將中國古代和現代尖端科學技術詞匯教授給學生,如,四大發明(four inventions)中的火藥(Gunpowder),印刷術(Movable-type printing),造紙術(papermaking),指南針(Compass),高鐵(High-speed rail),北斗(Big Dipper)和共享單車(Shared bike),超級稻(Super Rice),陶瓷(China)等。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面面俱到不可能,蜻蜓點水收效不大。教師可以通過調查和研究,了解學生關于中國文化的興趣點、日常生活和未來工作涉及面以及國家社會熱點等,根據這些“點”,集體編纂中國文化英語詞匯讀本。充分考慮讀本的難度、適度、效度和區分度;注重讀本的興趣性、有益性、靈活性、可讀性和本土性。由于高職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很多學生不會拼讀單詞,教師對詞匯讀本要多加指導、要領讀、要示范,否則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學生的負擔。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前10分鐘,組織學生朗讀,養成朗讀的習慣,并且可以將此朗讀作為形成性評價的一項指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將該讀本制作成音頻,并配上二維碼,學生可以掃碼跟讀。
大賽是檢測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檢驗學生能否做到“輸入”和“輸出”合一的方式之一。這里所說的英語詞匯大賽,可以是單一的某種具體形式的大賽,也可以是多種具體形式的大賽。其具體形式有,詞匯聽寫、朗讀、問答、翻譯、選擇、描述(用肢體語言描述)、造句等。
近年來,教學手段信息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廣泛采用。教師要積極思考,將線上教學靈活化、最大效益化和形式多樣化。目前,很多平臺,如超星學習通,是集課程資源建設、教學活動發布、教學行為評價、教學過程監控的一個綜合性的教學平臺。教師可以將英文版的中國文化資源(音、視頻、圖片或文本)上傳到此平臺,供學生反復學習和練習。充分考慮高職學生基礎差和主動性不強的特點,教師可以制作或下載簡短的中華優秀文化英文視頻(可以帶中英文字幕),學生學完視頻后,教師一方面發布相應的練習,檢測學生學習情況;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平臺設置來自視頻或拓展一些中國文化詞匯方面的互動活動。
英語的交際性特點需要學生做到“知行合一”?!爸腥A優秀文化英語秀”意即:讓學生通過唱、誦、演、讀、跳、講等文藝式的、學生喜聞樂見的英語秀活動,這既是一個輸入的過程,也是一個輸出的過程,更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文化知識和詞匯得到有效的教學。
“學”和“評”是密不可分,有效的“評”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能有效地實現“教學”。平日教學學生所學內容必須通過適當的方式進行評價。在我國高校,學生素有“60分萬歲”、“考啥學啥”的認識,因此教師可以將一學期所學文化詞匯納入期末筆試考試中,題型可以是選擇、翻譯、連線、簡答或寫作,以此來促使學生平日加強學習。同樣,教師還可以將中國文化納入期末口試中,即,給學生提供幾個中國文化主題,讓學生有選擇性地來進行情景劇表演。
文化體驗活動既可以根據教學主題來設計,也可以根據具體的時間、事件來確定。如,在學習“茶”(tea)話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茶藝館,體驗中國茶藝,學習與中國茶藝相關的詞匯,如:茶壺(tea pot),茶匙(tea spoon),紅茶(black tea),黑茶(dark tea),花茶(scented tea)等。再如,端午節或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到來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包粽子或做月餅等文化體驗活動,在活動中,可以教授如:粽子(Zongzi),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雄黃酒(realgar wine ),中秋節(Midautumn Festival)等英語詞匯。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學好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培養高職學生的家國情懷,充分發揮中華民族沉淀下來的勤勞、勇敢、智慧、開拓和進取精神是高職英語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高職英語教學中如何加強中華優秀文化英語詞匯教學需要高職英語教師不斷思考、探索與實踐?!?/p>
引用
[1] 李清,張詩甯.高職高專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再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0(13):100-101.
[2] 蘇玉林.高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滲透實踐研究[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