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文
全民藝術普及慕課的研發與推廣,離不開區域資源的整合利用。文化館作為區域文化聯系最為緊密的交通樞紐,在全民藝術普及慕課的研發推廣中做好區域資源的梳理與整合,對于突破慕課研發瓶頸,規避慕課資源建設風險,推動全民藝術普及慕課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區域慕課資源整合、課程規劃建設等問題入手,為基層文化館慕課的研發推廣做出建議。
“慕課(MOOC)”一詞來源于“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英文名稱“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首字母縮寫和音譯。它基于互聯網技術產生,通過開放、公益的在線直播或點播課程,向人們輸送優質的教育資源。
將慕課應用于全民藝術普及領域,是新時代背景下文化館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文化和旅游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拓展陣地服務功能,面向不同群體,開展經典誦讀、閱讀分享、大師課、公益音樂會、藝術沙龍、手工藝作坊等體驗式、互動式的公共閱讀和藝術普及活動”;“與互聯網平臺合作,創新廣場舞等群眾文化活動管理和服務手段。進一步加強群眾文化藝術培訓,使各級文化館成為城鄉居民的終身美育學校”;“推動在互聯網視頻平臺開設全民藝術普及專題。鼓勵與企業合作,探索有聲圖書館、文化館互動體驗等新型文化服務方式。”
文化館的全民藝術普及使命與慕課的特性有著先天一致性,慕課特別適合文化館開展公益、均等、便利的藝術普及教育,為群眾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服務,能夠促進文化館傳統服務模式的轉變,有效的延伸服務觸角、最大限度地擴大服務覆蓋面,解決文化館師資和場地不足等問題,做好全民藝術普及慕課的研發與推廣,是時代潮流的大勢所趨。
當前,文化館全民藝術普及慕課的研發與推廣尚處于起步階段,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缺少全國、全省的頂層規劃設計,各地共建共享的程度還比較低,存在課程的重復建設;另一方面,缺少慕課長期的建設規劃,使得慕課內容零散不成體系,彼此之間罕有呼應;另外,缺少慕課設計的規范化研究,導致慕課設計呈現粗放式發展的狀態。因此,文化館如何利用區域資源解決慕課研發推廣環節的突出問題?如何更好的滿足群眾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迫切需求?值得我們深入思考、探究。
“公共文化云”是由政府部門主導建設的、具備全民藝術普及核心功能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文化館入駐公共文化云,可以利用其豐富、權威的區域資源和開放、便捷的云端資源,有效的解決文化館慕課建設頂層規劃設計缺乏、內容研發動力不足的發展瓶頸,對全民藝術普及慕課的研發和推廣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2021年,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正式發布了《關于做好2021年全省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項目、公共文化云建設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煙臺共有14個區市的基層文化館(文化藝術中心)積極響應,參與到山東公共文化云的資源建設中,正式納入國家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
依托公共文化云開放便捷的互聯網服務框架和設計完備的慕課應用功能,煙臺市文化館在平臺的“云課”板塊推出了“學才藝”的全民藝術普及系列線上點播課程。全新的“在線點播—互動留言”模式增強了知識學習的連貫性和趣味性,一經上線就受到市民群眾的競相追捧;強大的推廣渠道和大數據功能,精準的鎖定了用戶群體,實現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無縫覆蓋;權威頂層的設計規劃和品牌號召力,吸引了業內大批藝術名師入駐其中,在豐富慕課藝術門類的同時,形成了強大的慕課研發動力。據不完全統計,利用公共文化云的優勢資源,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煙臺地區的文化館共計在“云”端發布包含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美術、書法、非遺、新應用等11個藝術門類近200課時的慕課資源,課程點播率得到大幅提升,有效的突破了的基層全民藝術普及慕課的發展瓶頸,實現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質的飛躍。
文化館作為區域文化緊密聯系的“交通樞紐”,是全民藝術普及慕課資源的“集散地”。做好區域慕課資源的梳理協調,有利于降低慕課研發成本,解決文化館慕課長期建設規劃不足、研發標準不統一、規模發展不協調、內容重復建設的突出問題,促進區域慕課資源開展合作交流,實現區域慕課資源的高效利用,推動全民藝術普及慕課和諧發展。
隨著《山東省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的落地,煙臺市文化館把握機遇,牽頭成立了山東公共文化云(煙臺)板塊建設微信聯絡群,并邀請省內專家進駐實時指導,通過梳理區域的慕課素材資源,建立了全市基層文化館全民藝術普及慕課資源建設目錄,統一了慕課的建設標準,形成了省—市—區聯動的慕課研發機制。通過政策激勵、評優樹先,有效調動了基層慕課研發的積極性,加強了區域慕課資源的合作交流,避免了慕課資源的重復建設,降低了基層慕課的研發成本,形成了慕課的研發合力,引導基層推出了《“跟我學”線上微課堂》《非遺“云上”篇》《守藝人》等一批家喻戶曉的慕課品牌,實現了區域慕課資源的整合創新、優勢互補。
文化館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慕課師資資源,為群眾打造多元化的藝術學習環境,僅靠自身的人力物力是遠遠不夠的。慕課知識的開放性、藝術門類的豐富性需要區域教育資源的廣泛參與。因此,吸收地方高校、專業院團、藝術家協會的教育資源,建立以文化館(站)業務骨干為主導,區域內文化志愿者、藝術專業人才廣泛參與的特色藝術師資隊伍,不失為一條好的發展出路。
為更好地落實區域公共數字文化發展規劃,開展全民藝術普及慕課的研發推廣,煙臺市文化館結合自身業務,合理區分個人和團隊師資力量,將館辦志愿者樂團、“藝術煙臺”社會辦學力量、地方高校、專業藝術協會的教育資源按照“藝術教育工作者、藝術表演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的師資類型進行分類,并同步入庫上傳至公共文化云,最大限度的整合了區域藝術教育資源,并形成了藝術名師的孵化機制,確保了全民藝術普及慕課研發在課程體系建設、內容設計等方面的專業性、科學性與豐富性,實現了全民藝術普及慕課藝術師資的可持續發展。
慕課是現代信息技術與全民藝術普及融合發展的智慧結晶,文化館作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的參與者和建設者,在駛入全民藝術普及慕課研發快車道的同時,也應注意結合區域的文化發展水平和當地民生對慕課的接受能力,立足展現地域文化魅力,注意推廣渠道和用戶群體的培育,讓慕課的研發推廣符合文化館全民藝術普及的根本屬性。
文化館開展全民藝術普及慕課的研發與推廣,應做好慕課的功能設計定位。在全民藝術普及過程中,可以利用慕課時空的開放性高效的傳播藝術基礎知識、帶領群眾欣賞藝術創造美的過程,但是,藝術技能的感知和表達具有相對抽象性,更需要依靠教師的言傳身教,僅通過觀看視頻和線上交流難以完全理解。例如演唱、演奏、書寫、繪畫等藝術中需要表現的神韻氣質、音色情緒等無法通過慕課的學習形式讓學生完全掌握。因此,在大力開展線上慕課資源建設的同時,應當多嘗試結合線下的培訓教學,避免出現“費力不討好”的尷尬局面。
文化館全民藝術普及慕課的應用推廣要針對區域群眾的接受能力和文化習慣做好充分調查,不必像專業藝術院校那樣建立一套龐大的教學體系。在突出藝術基礎知識普及的同時,要立足本土傳統文化資源的布局應用,迎合地方群眾的文化消費習慣,吸引民眾主動參與其中,提高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服務效率。打破區域局限性,示范引領和帶動全市文化館行業共同協作,創建文化館行業的品牌活動。
面對藝術普及群體數量龐大及個體情況復雜的情況,文化館全民藝術普及慕課的應用要將群眾需求進行細分,在內容上,合理科學地把群眾的需求同文化館開展的各項培訓課程相結合,在形式上,將“在場服務”與“上門服務”相結合,解決了全民藝術普及中“眾口難調”的問題。如,在推進老人教育服務時,山東省文化館通過與省老年大學合作,共建省文化館老年大學,雙方在堅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原則的基礎上,在辦學方式、招生教學、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合作,并將文化館的專業藝術師資、非遺傳承人隊伍與省老年大學的招生模式進行結合,利用分館先進的教學場館等設施,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的藝術輔導培訓服務;另外,圍繞推進青少年教育服務,山東省文化館還聯合省青少年宮在館內成立了山東省文化館青少年宮,雙方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優勢,借助省青少年宮公益性培訓經驗優勢,在館內挑選優秀的青年業務骨干參與培訓課堂,創新形成了“1+1>2”的校外教育發展模式,全面開展社會藝術普及教育與考級活動;面向全省貧困子女、農村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山東省文化館充分發揮自身的公益性職能,通過組織開展夏令營、文藝匯報演出等社會公益活動,為特殊群體提供特色的藝術普及教育服務。
文化館在立足自媒體開展全民藝術普及慕課宣傳推廣的同時,應充分結合公共文化云、學習強國平臺等公共平臺的宣傳優勢,同時通過與區域文化傳媒、專業慕課機構建立合作拓寬宣傳渠道,實現多平臺慕課資源的共建共享,構筑全民藝術普及的“朋友圈”“粉絲群”。利用全域媒體矩陣進行宣傳推廣,帶動更多群眾參與到全民藝術普及的陣營中來,以推進文化藝術進入到尋常百姓家,豐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群眾文化藝術素養,為新時代市民的精神大廈建設添磚加瓦。另外,文化館也應充分發揮各公共平臺的優勢,進一步加強文化館服務創新,提升服務效能,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各項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權益。煙臺市文化館在疫情期間,為了方便市民也能“宅家”在線學習各種藝術課程,聯合“愛藝術+”打造了涉及50個藝術門類、101門課程、973條視頻、共計6429分鐘的“云端學藝術”網絡藝術云平臺,市民朋友只需要登錄煙臺市文化館官方公眾號與官方網站,就能夠足不出戶地與藝術大師面對面學習、交流,在線瀏覽豐富的藝術課程資源。
開展全民藝術普及慕課的研發推廣工作,是文化館順應互聯網時代潮流、推動全民藝術普及服務創新的重要嘗試。通過“盤活”區域慕課資源,形成慕課研發合力,勢必能夠帶來文化館全民藝術普及慕課的和諧發展,實現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質的飛躍。■
引用
[1] 文化和旅游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12):66-70.
[2] 曾昶,戴昱,吳永強.文化館全民藝術普及慕課建設研究[J].中國文化館,2021(1):107-112.
[3] 黃燕.文化館全民藝術普及慕課規劃設計研究:特點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文藝生活·(下旬刊),2021(18):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