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玫
Q:
我的孩子從不主動參與活動,不愿意舉手,學習比較懶惰。而且不愛喊人,見到親戚也不打招呼,怎么叮囑也不開口。請問我該怎么引導?
A:
這個問題來自我的一位學生家長。她的求助信息很長,字里行間都是焦慮。仔細看了幾遍,發現圍繞的是一個主題——孩子太不積極主動,愁死人!
媽媽很希望孩子能變得主動積極,做事有動力,但不知道如何引導,一生氣就只能發火,所以求助于我。
簡直太理解媽媽的心情了,這些“壞毛病”,哪家孩子身上沒有?就我家的兩個孩子,每一條都能對得上號,不是姐姐占了這一條,就是妹妹占了那一條。
但冷靜下來想:孩子的問題真的非常嚴重嗎?就這位媽媽說的孩子情況,逐一分析,其實多是由于父母的焦慮心理,無限放大了孩子的表現。
我回顧自己從上學到工作,主動的時候屈指可數;再看兩個女兒,姐姐從來不會主動表現,妹妹性格完全不同,卻也不是很喜歡表現自己。我并不覺得我們有問題。主動參與積極表現,或退避三舍靜靜欣賞,都是一種自我的選擇,只要獲得內心的認同,就很舒服。而舒服,是愿意做好一件事的最佳狀態。
當然,對孩子來說,積極參與各項活動是有益處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能踴躍表現,展示自己,但如果孩子做不到,父母一定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大的壓力。不愿意表現的孩子,大多敏感而羞怯,這并不一定是因為膽小怕事,他們考慮問題總是會更慎重更全面,且心思細膩。強迫這樣的孩子去表現,很可能會起反作用。如果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導致表現不佳,這對孩子的打擊更大;就算表現得很好,孩子的內心還是會茫然恐懼,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或是僅僅為了“讓大人高興”。
希望孩子改變,可以和孩子多交流,知道他的想法,從正面引導和鼓勵,但絕不強求,不管孩子選擇“試一試”還是“不想做”,都尊重他的決定。同時也讓他知道:成功了高興也好,失敗了難過也好,沒把握住機會遺憾也好,都是成長過程中必須要有的體驗,重要的是學會在慎重考慮后再進行選擇。
這位媽媽把“沒有舉手參與活動”定義成“學習懶惰”。這其實是給孩子貼標簽了。
首先,孩子是否真的學習懶惰,并不是從是否積極主動表現來判斷,而是從孩子平時的學習習慣去觀察分析。每天的聽課效果如何?積極聽講并思考,哪怕不發言,也是很好的習慣;每天的作業完成如何?獨立、認真書寫,主動思考難題,怎么會是懶惰呢;每天的閱讀情況怎樣?熱愛閱讀的孩子,喜歡在文字世界安靜地暢游,他們的發呆走神都是在故事中幻想,這更不是懶惰。即使孩子在這些日常學習習慣上表現不佳,也不是因為懶惰,很可能是沒有找到學習的意義,感受不到學習帶來的快樂。
這一點我太能感同身受了。自己從小就不愛喊人,在校園里,看到所有的老師都只是抿嘴一笑。成年后依然沒什么大變化,屬于典型的“社恐人群”。大女兒更是完全繼承這個特點,跟嘴巴甜的妹妹一比,常常收到家人善意的提醒。這個時候,我反而更注重大女兒的感受,從來不會當面說她“怎么不喊人,要懂禮貌”,而是直接拿自己當靶子“是呢,我也不喜歡喊人,姐姐就像我”,給孩子臺階下,也保護她的自尊心。
不喊人就是不懂禮貌?不帶這么簡單粗暴的。每個孩子的生命氣質不同,天性內斂一點的孩子不愿意開口,并不代表他們不懂禮貌。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多一點鼓勵和關愛,他們會慢慢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大女兒上中學后,明顯變主動了,也許離開了父母的視線,她反而更能自由發揮。
我把這些分析整理成一條長信息,回復了這位媽媽,她回說:“聽您這么一說我感覺輕松多了,我以為他這樣不參加那樣也不想參加,以后主動性會越來越差,越來越自卑,所以很著急。寒假以來看到孩子玩得忘乎所以,越來越不聽話,時不時還會頂嘴,感覺越來越難管,我特別焦慮。可能主要是我的問題,總想著孩子要怎樣怎樣,但是正如您所說,孩子現在有自己的主見了,所以我也要隨著孩子的改變而改變。謝謝您!”
希望孩子出色是我們每個家長的心愿,不過從一生發展角度來看,讓孩子能發現自我接納自我更重要。比起背負著巨大壓力站在眾人之前,我更希望孩子可以自信快樂地做好喜歡的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