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失陪是相對普通失陪而言的,它比失陪更普遍,也比失陪更容易被家長所忽視。具體來說,隱性失陪特指雖然家長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子女,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從而給孩子造成的精神失陪,具體表現為親情淡漠、缺乏信任、難以溝通。長期隱性失陪的孩子,容易出現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礙等現象。
有時間陪伴子女,但缺乏有效溝通,父母可能一邊陪著孩子,一邊刷著手機;面對孩子的互動需求,總是表現得十分敷衍,有時甚至會言語粗暴地讓孩子一邊兒玩去。
和孩子在一起時,時刻盯著孩子的不足,提各種各樣的要求,不停地講大道理,以命令說教代替親子陪伴。
用物質滿足來代替親子陪伴,也是當下很多家庭的常態。殊不知,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帶給孩子的心理滋養,要比物質給予重要得多。
專家表示,高質量的親子陪伴,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安全、放松和親密的陪伴氛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做到心無旁騖,全心全意地關注孩子。
其次,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所需要的心理滋養是不一樣的。1歲之前,除了親密陪伴,還可以做撫觸、共浴等;1-3歲,可以向外拓展,多帶孩子去做運動或者做體驗、探索性活動;3歲左右,父母要關注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尊重孩子的意愿。學齡后的孩子,可以多開展一些雙向溝通,幫助孩子挖掘興趣愛好,養成良好的生活及學習習慣。
第三,還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父母可以挖掘至少一個和孩子的共同愛好,或者跟孩子一起參與的活動。再比如,和孩子一起進行體育鍛煉。親子閱讀是很重要的陪伴方式,父母要重視。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高質量的陪伴,還須給孩子留一個屬于他自己的獨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