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樣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東京大學歷史學教授加藤陽子在《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這本書里說,戰爭并不是日本政府單方面的決定,而是日本民眾的集體選擇。
日本發動針對清朝的甲午戰爭,是因為明治維新后,日本國內政府職位被長州藩和薩摩藩把持。一些日本人認為,只有日本擁有了海外殖民地,才會出現更多的政府職位。于是,他們支持日本入侵朝鮮,由此爆發了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后,日本迫于壓力歸還了遼東半島,國內掀起要求普遍選舉權的熱潮。日本政府被迫下調了選民資格標準。為了籌集日俄戰爭軍費,日本政府又在國內加稅,導致滿足標準的選民人數激增。新增選民又以工商業者為主,原先占據選民主力的地主逐漸被邊緣化,引發了日本農民的訴求無法在政治中得到表達,成為日本政治中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1929年,經濟大蕭條,日本農民紛紛破產,又無法獲得政府的救助,轉而支持軍部。軍部和農民結盟,促成了國家的法西斯化。此外,日本的對外擴張被包裝出了正面意義。
1938年,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聲明: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是打擊歐美資本主義,和中國一起在東亞建立新秩序。
這份聲明體現了日本國內對這場戰爭的認識,沒把這場戰爭看成是對外侵略,而看成是日本在亞洲發動的一場革命。
這套說辭,他們說著說著,自己也信了。
1941年,日本深陷中國戰場,又因為偷襲珍珠港和進攻東南亞把英國和美國都惹怒了。而且,日本的盟友德國當時還在和蘇聯打得不可開交。天皇讓軍官們商議,怎樣終結這場戰爭。
軍官們建議,日本可以出面調停蘇聯和德國之間的戰爭,讓德國集中力量進攻英國。只要英國投降,美國收手,戰爭就有可能結束。
軍官們認為,這場戰爭本來就是要打倒邪惡的英美資本主義,而蘇聯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反對英美資本主義這一點上,蘇聯和日本、德國都是一致的,只要坐下來,沒什么不好談的。
荒謬的建議說明,日本軍方也信了自己編出來的鬼話。無數日本民眾就是被這套話語蒙騙,投身到戰爭中。加藤陽子指出,當下日本不少右翼分子不肯承認日本的戰爭責任,就是這種思路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