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巳益
(遵義師范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貴州省辣椒種植已有400多年歷史,適宜的氣候條件與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當地辣椒“香辣協調、品味溫醇”的品質。近年來,當地政府高度重視辣椒產業發展,大力推進貴州省從“辣椒大省”向“辣椒強省”縱深邁進。2019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將辣椒產業列為省十二大特色重點產業之一。2021年,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辣椒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印發《2021年度貴州省辣椒產業推進計劃及責任分工方案》,明確“兩帶五區”(兩帶指的是北部加工型辣椒產業帶、南部鮮食辣椒產業帶,五區指的是黔北—黔東北加工型辣椒產區、黔西北加工型辣椒產區、黔南—黔東南鮮食辣椒產區、黔中鮮食辣椒產區和南部河谷鮮食辣椒產區)辣椒產業布局,進一步推進辣椒產業高質量發展。在政策的不斷助推下,貴州省辣椒種植業、初加工業、深加工業與交易市場四大板塊均呈現高速發展態勢。
2020年,貴州省辣椒種植面積為36.33萬hm,產量達724萬t,產值為242億元,分別較“十二五”末增長了15.22%、46.56%、69.23%。2021年1月29日,《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重點提到,要加強辣椒優良品種換代和先進種植技術推廣,辣椒年種植面積穩定在33.33萬hm以上,實現由“辣椒大省”向“辣椒強省”跨越。
1.1.1 種植分布。據統計,貴州省辣椒種植面積、產量、產值呈逐年高速增長趨勢,已基本形成以遵義市為核心產區,以畢節市、六盤水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銅仁市、安順市、貴陽市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為次產區的辣椒種植集群。2022年,遵義市以14.79萬hm的種植面積躍居全國、全省第一,占貴州省辣椒種植面積的50%以上,產量達289.1萬t,產值達104.1億元,分別比2001年上漲256%、1 073%、2 874%。
1.1.2 種植環境。貴州省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夏季無酷暑,冬季無嚴寒,四季分明且晝夜溫差較大,有利于辣椒生長和干物質積累。同時,大部分種植區環境未受到污染,有利于種植與產出高品質辣椒。據調研,貴三紅、老干媽等企業的辣椒原料基地已獲批“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認證”。截至2021年12月,遵義市已擁有有機辣椒生產基地約133 hm、無公害辣椒生產基地超4萬hm,所產出的辣椒脂肪含量、辣素含量分別比國標高3個百分點、0.5個百分點。
1.1.3 種植品種。貴州省以種植地方優良辣椒品種為主,以引進優良辣椒品種為輔。地方優良辣椒品種有遵義朝天椒、綏陽子彈頭、蝦子朝天椒、花溪辣椒和獨山皺椒等,其中遵義朝天椒、綏陽子彈頭等已成功申報為地理標志產品。當地引進的優良辣椒品種大多來自湖南省、江西省,如湖南湘冠、春辣等;小部分由韓國、泰國引進,如泰國正椒系列、韓國天宇系列等。除現有大量種植的優良品種外,貴州省持續研發辣椒新品種。過去10年間,貴州省先后自育了黔辣、貴椒、遵辣、辣研等系列特色優勢辣椒品種。
1.1.4 種植技術。貴州省農戶種植辣椒技術成熟、種植經驗豐富。目前,貴州省主要辣椒種植區域基層農技部門采用漂浮育苗方式,為農戶提供品質較高、出苗時間統一的辣椒種苗。為提高辣椒種植技術,在遵義市委、市政府和各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遵義市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鄒學校團隊,組建了遵義市辣椒院士工作站,建立貴州省辣椒研究所、遵義市農科院辣椒研究所等研究部門,并整合遵義醫科大學、遵義師范學院、遵義職業技術學院等科研院校資源,組建了遵義市辣椒產業技術研究院。另外,相關部門組織開展“科技特派員”“萬名農業專家下基層”等行動,派遣農技專家到貴州省各大辣椒生產基地進行技術培訓。
自2015年以來,貴州省的辣椒初加工業呈高速發展態勢,產成品銷往全國各地,出口至50多個國家和地區。
1.2.1 加工方式。貴州省的辣椒初加工方式主要有2種。一種是由辣椒種植戶自行曬干或利用烘烤房制成干辣椒,粗略包裝后,由合作社統一收購或自行銷往二級市場。用此方式生產的制成品種類單一,且溢價空間較小。另一種是由辣椒生產基地或辣椒加工企業對當季新鮮辣椒統一進行加工,制成糟辣椒、辣椒面、辣椒干、泡椒醬、辣椒醬和辣椒油等。用此方式生產的制成品種類較為豐富。
1.2.2 加工企業。截至2020年底,貴州省辣椒制品加工企業超240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省級龍頭企業43家,大部分扎根于貴陽市、遵義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畢節市,僅遵義市就有辣椒制品加工企業60余家。如今,貴州省辣椒加工產業已形成以“老干媽”“貴三紅”等龍頭企業為引領的產業集群,以自有品牌加工與貼牌代工為主要生產方式,生產油辣椒、泡椒、糟辣椒、辣椒粉、糍粑辣椒、辣椒干、辣椒醬、腌制辣椒和深加工產品等九大系列辣椒制品。
辣椒深加工主要指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相應設備,對辣椒進行深層次加工,提煉辣椒堿、辣椒紅色素、辣椒油樹脂、辣椒籽油和辣椒營養粉等衍生類產品。該產業具有專業生產技術要求較高、市場細分化程度高、市場規模穩步擴大、市場經濟效益較高等特征。
1.3.1 深加工技術。對辣椒進行深加工可產生較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然而,貴州省辣椒深加工業總體技術水平較低,生產工藝仍處于發展階段。目前,較為成熟且可落地的辣椒深加工工藝主要包括辣椒紅色素、辣椒堿和辣椒玉紅素的提取方法,如溶劑法、油溶法、超臨界流體萃取法等,而超聲波提取技術、膜分離技術、分子蒸餾技術、新型色譜分離技術等國際領先技術仍未得到廣泛推廣與應用。
1.3.2 深加工企業。截至2021年12月,貴州省有辣椒深加工企業40余家,以貴州五倍子發展有限公司、貴州安順生達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首批企業為細分行業引領者,已形成辣椒深加工產業集群雛形。但貴州省辣椒深加工企業數量仍舊不足,企業規模較小,大部分企業未真正掌握生產核心技術,小部分企業雖具有技術創新能力,但易長期陷入產品綜合成本較高而導致的低凈利漩渦。
目前,貴州省已成為全國辣椒產業的主導區,也是全國最大的辣椒產業區。2020年,貴州省辣椒種植業產值、加工業產值分別為242億元、135億元,交易額突破750億元,產銷規模居全國第一。
1.4.1 交易主體。目前,貴州省辣椒交易市場參與主體類型日益豐富、數量日益增長。交易市場從過去以種植戶、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為主體的單向型交易市場,轉變為集收購商、深加工商、運輸倉儲商、分銷商、職業經紀人、金融機構和擔保平臺于一體的多元化交易市場。同時,除國內辣椒采購商、辣椒品牌商外,還有來自印度、泰國、俄羅斯等國家的生產商與采購商加入貴州省辣椒交易 市場。
1.4.2 交易平臺。“十三五”期間,作為全國唯一的“省部共建”辣椒專業市場,遵義市蝦子鎮“國家級遵義辣椒市場”獲得農業農村部正式授牌。該辣椒市場以“數字園區、智慧物聯、集數成海、云上農業”為指導思想,集“種、產、儲、運、銷、檢、融”等功能于一體,整合全省資源,優化辣椒產業結構,解決上游產銷銜接問題,突破下游采購瓶頸,提供信息收集、數據分析、儲運、金融等增值服務,引領交易業務創新。
一方面,貴州省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地貌類型以高原、山地、丘陵與盆地為主,山脈眾多,山高谷深,導致當地耕地面積較小且布局分散,大部分辣椒種植地無法連片。截至2022年初,貴州省 3.33 hm以上規模化辣椒種植基地僅占全省辣椒種植面積的11.7%,其余88.3%均零碎分布在各地。另一方面,據調研,貴州省僅遵義市明確以朝天椒、小米辣、子彈頭作為核心種植品種,其他主要種植區域仍以自由選種為主、引導選種為輔。因此,雖然貴州省辣椒總體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一,但是品種布局混亂,導致無法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全省辣椒規模化生產滯后。
辣椒是典型的“下游勞動密集型、中游供應匯聚型、上游銷售發散型”基礎農業產業。其參與者類型、涉及行業類別、終端市場產成品類型具有多樣性,產業體系較為復雜。貴州省辣椒產業的大部分環節已形成集群,但因部分高附加值環節缺失或不完善,導致無法形成集群競爭優勢。在種植方面,農戶與合作社思想固化,缺乏市場營銷思維,導致品種選用雜、多、亂,而且部分品種的市場接受程度較低,長期依靠低價策略獲取市場份額;從事辣椒新品種培育、辣椒種植服務的技術人員相對較少,技術人員分身乏術,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貴州省辣椒種植技術水平的提升。在供應方面,大量中介僅依靠“左手倒右手”的傳統中介方式獲取價差利潤;合作社規模普遍較小且彼此孤立,服務范圍狹窄,淪為初級產品的生產與收購者,未發揮合作社在市場中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在生產方面,貴州省辣椒生產龍頭企業大多將重心放在實現利益最大化上,與中下游市場主體僅存在采購環節的利益聯結,在配套設施建設、技術支持、信息傳遞等方面缺乏聯系。在市場方面,線下交易中心、電子交易平臺、金融服務、冷鏈倉儲、物流配送和產業信息發布等板塊缺乏新型經營主體,全省僅位于遵義市的“全國辣椒城”具備完善的市場功能。
目前,貴州省辣椒產業呈現“上游逃離、中游聚集、下游分散”的結構形態。自2015年以來,當地政府通過引進生產加工企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強勢推動辣椒產業發展,部分企業依托其資金、市場等優勢匯聚于上游成為辣椒終端市場品牌商,部分企業通過技術、資本運作聚集在中游成為生產商、辣椒產銷中介或運營平臺方,而當地大量農戶或農民專業合作社響應政府號召,從事辣椒種植生產活動。在產業鏈形成前期,上、中游的新型經營主體雖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產業聚集,破解了產銷難以對接的困境,但難以持續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就上游而言,部分龍頭企業僅將貴州省視作辣椒原材料供應地,將附加值較高的加工、銷售等環節保留在經濟更為活躍的省外區域,以求實現利益最大化;就中游而言,在辣椒產業起步初期,因當地政府的政策扶持、產業潛在競爭優勢等吸引大量企業加入其中,但觸發了部分個體或企業的投機行為,基于鏈內環境復雜和信息不對稱等獲取短期利益,且因上、下游產業有特定進入門檻,致使投機者大量聚集于中游,扮演中介、中間商等角色;就下游而言,當地農戶或農民專業合作社長期受限于自身技能、經營意識、市場競爭力等弱勢因素,只能參與附加價值最低的種植生產環節。上、中、下游環節的不平衡發展,導致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程度較弱,內部物質、資金和信息的流通極為不順暢,創新風險、交易成本都較高。
貴州省相關部門與人員應精準識別山地農業環境的獨特性與可塑性,以終端市場為導向,避免盲目投入與生產,挖掘全省各辣椒種植、生產區域的競爭優勢,巧妙規避地域性劣勢,推動以種植、生產為主的功能產區建設,完善生產空間布局。一方面,山地環境造成的種植區域分散是短期內貴州省辣椒產業發展中難以克服的困難,雖可通過土地集中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方式逐步解決,但前期投入成本頗高且見效較慢。筆者認為,應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客觀評估不同區域的資源優勢與客觀劣勢,結合傳統辣椒產業特色,考慮當地農戶的種植、生產與交易習慣,統籌規劃辣椒核心種植區、輻射生產區與交易專區。其中,核心種植區主導土地整治、種植技術研發與推廣等環節,輻射生產區主導大批量生產、產品創新等環節,交易專區主導金融服務、市場營銷、信息服務、物流運輸等環節。另一方面,針對歷史原因造成的種植品種分散問題,應以功能產區的布局為基礎,通過特定區域“換種改種”、小范圍推廣核心品種栽培技術、申報核心種植區地理標志產品、制定特定區域產品質量分級標準等措施,統籌調配種植、生產活動。同時,引導辣椒種植農戶、生產企業等產業參與者不斷探尋適合自身的優區位,明確自身在產業鏈中的定位,加速累積擅長領域的經驗與技術,盡早在優區位上實現“扎堆”,獲取集群優勢。
目前,貴州省辣椒產業鏈已形成雛形。在現有上、中、下游形成產業集群,可確保原材料與最終成品快速流通。地方政府應根據區域產業功能定位與發展實際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大面積實施產業鏈招商,納入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健全產業發展配套機制。在種植方面,貴州省可組建辣椒市場研究小組,將“生產導向”轉為“市場導向”,對終端市場需求進行充分調研,針對客戶需求進行辣椒品種選育;開設“移動辣椒培訓學院”,聘請相關人員對辣椒種植戶與合作社成員開展育苗技巧、種植技術、加工創新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技術與知識培訓。在供應方面,由當地政府牽頭,依托遵義辣椒城這一實體平臺,通過設置產業基金、支持產業融資、給予稅收補貼、供銷積分、開展辣椒企業信用評級和合作社互助等方式建立利益聯結,將現有辣椒中介納入平臺,共建信息互通機制。在生產方面,打破“走出大山”的邏輯,逆向引入核心龍頭企業在主要種植區集中生產,改變以往只提供初級鮮椒的生產模式,共建產品溯源體系,加深中、下游產業鏈上各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在市場方面,除建設線上線下交易平臺、冷鏈倉儲中心、物流配送等基礎設施外,可由辣椒產業治理委員會在銷售量較高的區域設置貴州辣椒服務試點,業務對接辣椒城大本營,提供委托加工、渠道分銷、品牌共建等服務,打破終端網絡布局困境,推動產業鏈橫向擴展和縱向延伸。
貴州省明確以各地辣椒產業相關企業、當地政府、辣椒協會等主要參與者為產業鏈治理主體,采用多邊共同治理模式,制定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治理機制,推進多主體協同治理,完善鏈內空間治理,推動跨區域網絡治理,在短期內完成辣椒產業鏈的接鏈、補鏈、延鏈。在協同治理板塊,政府加強行政干預,統籌區域資源,履行監管職能;相關企業以打破上、下游關系屏障為目的,擴大業務范圍,實現轉型升級;相關機構提供金融、保險等基礎保障,化解市場風險;農戶與合作社要進行思想革新,減少“脫鏈”風險,加強與中、上游的利益聯結。在空間治理板塊,針對下游,從實際出發明確“種什么”“誰來種”“種多少”,調整全省辣椒產業種植的規劃布局;針對中、下游,跨區域拓展辣椒產業鏈,尋求區域外中、下游環節的支撐,延長鏈條,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在跨區域網絡治理板塊,將辣椒產業鏈縱向契約關系與交易關系作為重點治理對象,制定行業標準、行業制度、交易規范等基礎保障,營造誠實、守信、負責的產業發展氛圍,盡可能減少由個人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和市場環境不確定性帶來的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