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銅官區友好社區里就會出現一個頭戴小紅帽的老人,他挎著小布包、騎著自行車穿梭在社區樓棟之間。他叫汪榮振,大清早走街串巷是在了解、登記困難家庭青少年情況。這個完全義務的工作,汪榮振干了20多年。他穿的是20世紀80年代的解放鞋、90年代的工作服,卻拿出4萬余元,幫70多名特困青少年解決燃眉之急。
為啥?汪榮振講了自己的經歷: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一位老人給了饑餓的他一個山芋。還是孩子的汪榮振知道老人家里也缺糧食。參加工作后,他在山里當郵遞員,每天要翻30多里山路,卻依然帶著微笑為群眾服務,20多年來沒有一件失誤。
汪榮振說:“看到群眾接到信時的歡喜,我就覺得那一個山芋的愛意傳遞了下去……現在這份關愛孩子的工作,也是向孩子傳遞真情,再苦再累我也樂意做。”
編輯感言
:“五老”傳承的,不僅僅是紅色基因
,還有他們從上一代那里繼承來的,刻在骨子里的善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