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挽僑 孫淘澤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
楚文化是中國春秋時期南方諸侯國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將“楚文化基因”一詞定義為“文化基因”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下的楚文化范疇。楚文化可以在“文化基因”的一般內容與特征的基礎上,演繹出“楚文化基因”的具體內容與特征,如此可以幫助人們理解楚文化現象背后的深層內涵。
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荊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人文歷史深厚,平原湖鄉秀美。楚文化源遠流長,鐘楚靈秀,其具有鮮明的水鄉文化色彩、濃郁的市民文化特色、外剛內柔的文化品格、重文尊教的文化理念及博采眾長的文化個性。
古城景觀是古城中各種景觀要素通過結構關系形成整體后所呈現出的整體形態,是由建筑、街巷空間及其中的社會文化活動共同構建的整體景觀。筆者主要從3個方面對荊州古城景觀現狀進行了探討,分別是荊州古城墻、河湖水系及街巷空間。
荊州古城垣作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完整城墻,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在秦漢時期開始初建,經過多個朝代的更迭修建逐漸成形,在元朝時被損毀。為了進一步修建,明朝初年在舊基建的基礎上進行修復,始回初貌。清朝順治年間,重新規劃修建,就地掘土建城墻,形成了土城、磚城、水城“三合一”的特色。城垣因地勢而筑,順河湖迂回,勢如游龍,其突破了傳統規整對稱式,呈現幾何布局。城墻上原有城門6座,因城墻呈現古錢幣不規則形而導致城口呈不對稱布局,后因交通發展需求另開3門,現共有9座城門。
荊州古城河湖水系發達,這與荊楚古國的發展密切相關。古時人們依水而居,荊州是歷來兵家的必爭之地,當地人們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在建造荊州古城墻的同時,形成了一條長約12 km的護城河。作為一道天然屏障,護城河在歷史上起到了天然阻擊的作用,而且對于古城內居民的生產生活也提供了幫助。除了護城河,荊州古城還有其他河湖水系。
荊州古城建筑空間格局是東疏西密,由于目前荊州古城風貌保存較為完整,還保留了大量的傳統歷史文化街區,通過街區的再現風貌,還能回溯過去的歷史景象。例如,張居正街、三義街等都體現了原始的街巷空間布局。三義街的名字源自王國時期“桃園三結義”,三義街歷史街區內老房子整體空間格局保存完整,是荊州古城保存尚屬完好、具有歷史風貌的珍貴歷史街區。
景觀規劃是一個城市面貌的直觀體現,包含了整個景觀的三維空間形態。荊州古城景觀依據城市發展建設不停規劃更新,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也避免不了自身劣勢。
荊州古城是古代各國建設修建的產物,尤其在楚國發展得最為完整,其自然景觀豐富,環城景觀內的各大水系比較多,護城河、北湖、西湖在內的河湖眾多,不僅為古城居民提供了日常的生活用水,而且調節了氣候,且水系依城而建,布局獨特。
荊州古城景觀空間建設依循取悅人、方便人及服務于人的宗旨,從人的情感和理性立場出發,在景觀空間上體現了人的活動與景觀相互依存的關系,在保持綠化、用地及實用的基礎上,延續至今保留了原始古城風貌及完整的景觀效果。
荊州古城是目前我國保存較為完整且規模宏大的古城垣。其中,荊州古城墻及承門樓是整個景觀空間的制高點,在景觀上一直具有統率作用。古城內外歷史遺跡及景觀分布廣泛,如三義街、得勝街、東西堤街及冠帶巷等歷史文化街區,三國文化街、荊州博物館、三國公園、張居正故居及荊州賓館等歷史文化景點等,構成了荊州古城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景觀。
荊州舊城改造工程的推進及現代經濟的發展對整個荊州古城景觀的規劃保護更新都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通過分析荊州古城景觀保護更新的情況,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古時人們擇水而居,而河道的發展完善也是人們安居樂業、繁榮發展的象征。荊州古城水系豐富,尤其護城河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但是隨著荊州現代城市道路的發展建設,古城河道只剩下單一的景觀功能,加之人們生產生活對河道的負面影響,護城河水質日益變差,城墻景觀和輪廓被新建建筑和高大喬木遮掩,水城相依景觀效果沒有得到很好突顯。古城傳統的街巷特色因現代交通出行方式而發生改變,雖然擁有很多具有歷史文化的街巷,但是在現代建筑的介入中變得參差不齊,其傳統特色逐漸消失。
城市景觀與文化是一脈相承的,不能割裂。荊州作為楚文化基因繁榮發展的源泉,在現代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卻沒能得到很好的復興推廣。除了保存比較完整的荊州古城墻及一些歷史建筑外,荊州古城的文化功能定位并不是特別清晰,與文化配套的相關設施都相對缺乏。加之古城居民保護意識不強,相關部門的監管不到位,使得整個古城的肌理遭到破壞,尺度失調的街巷空間與荊州古城的歷史傳統格局不匹配。
隨著現代城鎮化的發展,各種現代化建筑充斥在荊州古城景觀內,其高度及色彩都與古代街巷不協調。另外,隨著建筑物及景觀的增多,其城內活動空間越來越缺少。加之荊州古城建筑歷史久遠,在保護修繕與傳承上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建筑形態和物質結構老化以及保護封閉靜態化,使得建筑歷史文化傳承受到阻礙。另外,荊州屬于線性城市,空間發展適應了分散式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古城的保護提供便利條件,但是在空間構建上失去了秩序,不利于整體規劃構建。
荊州古城景觀規劃與現代規劃不同,不能提前進行規劃,因此在節點網絡系統上缺乏完整性。景點之間缺乏關聯性,相對而言比較孤立,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系統。另外,荊州古城景觀規劃在服務水平上也有限,沒有自己獨特的品牌,對外吸引力不夠。
在楚文化基因視角下,荊州古城景觀規劃保護要關注當下居民生活實際,以其合理的功能價值與所處區域環境相協調,促進荊州城市文化品質的改善與提升。
楚文化基因從基因單元、排列特征及組合方式3個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組織架構。從基因單元來說,楚文化是楚國文化經過不斷發展積累形成的,從縱向來看時間跨度長,從橫向來看則包含了物質與非物質層面的眾多領域。從排列特征來看,楚文化基因彰顯出奮發圖強的文化特征。從組合方式來看,楚文化基因則是精神文化、民俗文化、物質文化及心理文化等多重文化的排列組合。因此,從這個視角出發,荊州古城景觀的規劃保護要形成以文化傳承與古城保護更新建設協調發展為目標的共生格局,有利于彌補以往注重建設用地和商業開發所導致的城市文化根基的缺失。
對于荊州古城的河道水系,要進一步加強河道數量、界面及空間節點等水網元素的塑造,在保障城區居民生活用水的同時,對造成水體污染的工業生產進行停產整頓,有效遏制水體污染惡化,保護水質及水生環境。同時,應該協調河道與古城之間的空間關系,通過合理規劃對兩邊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另外,對于歷史保護建筑,應從地塊指標、風貌控制等方面進行管理控制,盡力修復老化建筑物質結構。
楚文化基因中彰顯出的是荊楚人民團結協作、篳路藍縷、追逐新奇及奮勇拼搏的精神特質。在城市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在新舊文化的沖擊與更迭中,需要結合荊州市的發展實際對優秀的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對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文化進行摒棄,對荊楚人民優秀的精神特質文化進行傳承發揚。另外,在后期的景觀規劃設計中,可以根據古城景觀的原始建筑與現代建筑之間的空間距離進行整體布局和協調,進一步優化古城場所空間秩序。
城市建設要嚴格根據歷史文化古城保護要求進行,同時要結合荊州古城的現狀進行科學規劃,并參照一些比較成功的經驗,在持續推動歷史文化建筑保護以及滿足文化保護剛性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明確要保護的內容。通過建立和完善景觀節點網絡系統,將景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文化故事或者服務聯系起來,不斷強化品牌意識,建設具有古城景觀獨特內在的品牌,以此來吸引消費,從而提升服務水平。另外,荊州政府及文物保護相關部門應制定和完善荊州古城保護政策法規,構建具有荊州特色的政策法規和文物保護規定,形成以政府部門為主體、社會組織為補充以及個人力量有效參與的荊州古城景觀保護規劃共同體。
保護荊州的景觀形象需要荊州市人民的廣泛參與。一方面從荊州市政府層面出發,加大宣傳力度,倡導整個社會保護荊州古城景觀,必要時輔以強制監管手段,制訂荊州全域歷史資源保護方案、完善規劃體系等,重塑荊州古城特色;另一方面需要古城居民自發加入古城景觀保護隊伍,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