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情民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面源污染是指溶解的或固體的污染物從非特定的地點,在降水(或融雪)的沖刷作用下,通過徑流過程而匯入受納水體(包括河流、湖泊、水庫和海灣等),并引起水體富營養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是相對于點源污染而言的一種水環境污染類型。而農業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中,各種污染物在多個地點排放,通過地表徑流、農田滲透等方式,以大范圍、多樣化方式擴散,形成污染。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民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農藥、化肥等投入量不斷增加。一些農業種植大戶和普通農戶在生產中超量或不合理使用農藥、化肥,導致水體污染。大量隨意拋扔的普通白色塑料薄膜(非新國標塑料薄膜)難以降解,造成土壤硬化和水體污染,形成“白色污染”。
農業的機械化、科學化、規模化發展使畜禽養殖規模快速擴張。隨著畜禽養殖技術水平的提高,畜禽產品日益豐富,但畜禽糞的無害化處理及糞便除臭則是畜禽養殖過程中面臨的難點。由于大量畜禽糞便未經處理便隨地堆積或還田,其中包含大量的氮、磷及未殺死的蟲卵,滲入地下河后對地下水體造成嚴重污染,從而成為引發農業面源污染的因素之一。
農田固體廢棄物主要指農田秸稈、蔬菜及其他農作物廢棄物。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農田秸稈、蔬菜及其他農作物廢棄物在田野隨處可見,這些廢棄物具有豐富的有機質及氮、磷等成分,在缺乏科學的無害化處理情形下,對大氣、水體也會造成一定的污染。
隨著經濟的發展,水產養殖規模日益擴大。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養殖戶會在水中投放藥品,且水產生物產生大量糞便。由于部分養殖戶未對水體實施無害化處理,致使投入品、水產生物糞便對水體造成一定的污染。
在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及動物糞便的使用非常頻繁。農藥殘留會隨著雨水進入地表水及地下水系統,化肥和動物糞便雖然能提高土壤肥力,但是一旦進入地表水系統,可能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因此,上述因素引發的農業面源污染呈現小流域特點。
造成小流域面源污染的物質遠不止農藥、化肥,農業生產區內也會產生生活垃圾,同時農業生產中的大量地膜難以降解。這些污染物都可能進入周邊的水系,引發農業面源污染。因此,污染物呈現廣泛性、多樣性特征。
污染物進入地表水系,首先會影響魚類等水生物的存活,而地表水灌溉入田,農作物吸收水體中的有害物質,通過食物鏈最終進入人體。因此,污染物對魚類、農作物及人體健康均可能產生危害,危害具有廣泛性。
近30 a,為追求糧食高產、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我國化肥、農藥和農膜的使用量增加了2~4倍,農業化學品的過量投入增加了農業面源污染的風險。《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指出,2017年全國農業源化學需氧量和總氮、總磷、銨態氮排放量分別為1 067萬t、141萬t、21萬t及22萬t,分別占各類源排放總量的50%、47%、67%及22%。總體來看,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占全部水體污染的1/3。
自2015年原農業部提出“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與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以來,我國化肥、農藥、農膜用量均得到了有效控制,首次實現化肥、農藥、農膜用量連年負增長。2017年,我國進一步聚焦重點領域,啟動實施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有機肥替代化肥、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農膜回收和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行動等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2017年,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38%,農藥利用率為39%,化肥農藥零增長提前3 a實現;規模化養殖場污染處置有序推進;秸稈回收利用、農膜加工回收利用格局基本形成。2020年,我國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平均為40.2%,但仍比歐美等發達國家低10~20個百分點。2020年,我國農藥和農膜投入量分別為139萬t和241萬t,農藥和農膜投入量雖出現增量拐點,但施用量依然處于高位;農藥不合理使用現象在我國仍普遍存在,農藥利用率為40.6%,低于發達國家的50%~60%。鑒于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嚴峻形勢,國家作出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重大決策。
近年來,我國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得益于黨中央對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高度重視。2015年,國家出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俗稱“水十條”),原農業部出臺《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農業部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2016年,國家出臺《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俗稱“土十條”)、《“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18年,生態環境部和農業農村部聯合出臺《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2015年至今,中央一號文件均強調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2020年3月,國家出臺《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圍繞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作出部署;2021年3月,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出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通過這些文件及舉措,從宏觀上對全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進行管理,科學指導全國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工作。
各級農業部門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將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取得了積極成效。但由于我國幅員遼闊,農業面源污染面廣,治理起步遲。因此,基層防治任重道遠。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需要環境、農林、國土、水利及建設等多個部門通力協作。由于各地市、縣具有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義務的部門較多,因此容易存在職責不清的問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涉及面廣,治理技術要求高、治理資金缺口大,任務相當艱巨,而個別鄉鎮未將工作重心集中到面源污染治理上,把面源污染治理僅當作臨時性工作,未能形成長效機制,致使當地生態環境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對其出臺了許多政策。目前,各省縣級環保部門具備一定的人力、財力,但是鄉鎮環保能力較弱,缺少專職的環保執法人員。由于鄉鎮農業環保人員配備不足,致使科學施肥、科學病蟲害防治、農用地膜回收、畜禽規模標準化養殖、秸稈回收利用及農村改廁等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無法得到推廣。以畜禽糞污處理為例,如果采用異位發酵床技術,則對墊料和糞污的配比、有機菌劑的使用量和頻次、發酵過程中的濕度和溫度控制等都有嚴格的規范要求,許多農戶因無人指導而無法掌握和應用此項技術。
農田廢棄物加工處理、畜禽糞污處理、秸稈綜合利用、農村改廁等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費用缺口較大。以秸稈、畜禽糞污肥料一體化新建項目為例,其投入大,運行成本高。據筆者對安徽省蕪湖市此項目的調查,其前期投資需2 200萬元。但是,當前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投入的資金遠遠滿足不了治理的所需資金,資金投入缺口較大。
國家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內容主要針對工業污染防治,涉及農業污染治理方面的內容較少,農業面源污染整治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有待完善。
6.1.1 建立多部門配合的協調機制。省、市、縣及鎮等各級部門應形成以環境部門為牽頭單位,農林、國土、水利及建設等多部門配合的工作機制,統籌協調屬地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監督屬地企業和下一級政府,切實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擺上議事日程。
6.1.2 深入宣傳農業環保政策。縣、鎮職能部門可充分利用電視、廣播、QQ、微信及抖音等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相關政策、技術進行廣泛宣傳,幫助相關從業者充分認識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必要性,使其能自覺、主動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6.1.3 對鄉鎮干部加強督導。部分鄉鎮針對農業面源污染整治認識不到位,執行不到位。為此,第一,省、市、縣應對基層加強督導,將農業面源污染整治作為鄉鎮政績重點考核指標,并實施常態化考核;第二,充實執法隊伍,加大執法力度;第三,建立市縣干部聯系鄉鎮干部制度,“一對一”指導,扭轉部分干部不正確的環境整治觀,建立環境整治長效機制。
6.2.1 配備人才。第一,充分發揮當地鎮、村干部、黨員、知識青年及鄉村教師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上的積極作用;第二,縣環保部門會同農業部門利用農民空閑時間開展培訓,向農民講授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意義、技術;第三,吸納農林、環保等專業的優秀大學畢業生參與鄉村建設,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貢獻力量。
6.2.2 推廣新技術。第一,推廣農業施肥新技術。加大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力度,引導農民控制化肥施用總量,減輕施肥環節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操作如下:先測土了解土壤供肥性能,然后綜合作物需肥規律,在有機肥為基礎的條件下,提出氮、磷、鉀和微肥的適宜用量和比例,對農作物進行施肥。
第二,優化病蟲害防治技術。化學農藥污染是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引導農民利用高效、低毒農藥替代以往的高毒高殘留農藥,指導農民合理控制用藥量,不過量噴藥,將科學耕作措施、科學育種技術與生物防治措施結合起來,構建病蟲害綜合防治體系。縣植保部門要加強建設農業病蟲害預測預報體系,準確把握各類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時間及發展趨勢,實現病蟲害的科學防治。
第三,回收利用農用地膜。2018年5月1日,國家頒布強制性標準《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對于減少農田“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義。新國標將地膜最低厚度從0.008 mm提高至0.010 mm,同時,修改了力學性能指標,防止企業為提高厚度而加入過多的再生料。然而,由于符合新標準的地膜價格高,是普通地膜價格的3倍以上,因此,新標準地膜推廣難度大,一些農民繼續使用舊標準地膜。為此,要引導農民從正規渠道購買符合新國標的優質農膜;執法部門、環保部門應加大新國標農膜使用的檢查督導力度;引導廣大農民回收利用廢舊農膜;依托農資經營店、村級生態美超市等設置充足的農膜回收點,扶持培育農膜加工利用企業,降低農膜價格,促進符合標準要求的農膜的推廣使用。
第四,推進畜禽規模標準化養殖。對規模養殖場,按“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廢棄物資源化”要求進行標準化改造和設備更新,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持續開展商品有機肥推廣試點工作,打通種養循環通道,推廣水肥一體化,構建農牧結合循環生態。引導專業機構參與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鼓勵支持“第三方治理”,積極探索采取公共私營合作制,形成畜禽糞污收集、存儲、運輸、處理和綜合利用全產業鏈。
第五,解決秸稈回收利用問題。秸稈回收具備較多優勢,可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鞏固秸稈禁燒成果,改善大氣環境,減少亂拋行為,減輕水體污染;為農戶節本增收,提高秸稈回收加工企業的經濟效益。秸稈回收具體做法如下:將秸稈和畜禽糞污作為基質,并加入適量的氮、磷、鉀、鈣、硫等無機養分,培養食用菌(雙孢菇);可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利用秸稈、食用菌生產的下腳料及周邊的畜禽糞污作為沼氣原料,產生沼氣,加熱鍋爐(食用菌培養基質高壓滅菌);沼液、食用菌生產的下腳料又可以作為原料生產顆粒生物有機肥,下腳料也可以直接作為有機肥進行銷售,從而形成一套“秸(糞)-菌-能-肥”的循環利用模式,既實現了秸稈及畜禽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又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供了良好的路徑。
第六,農村改廁。加強培訓,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議執行2020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農村三格式戶廁建設技術規范》(GB/T 38836—2020)、《農村三格式戶廁運行維護規范》(GB/T 38837—2020)、《農村集中下水道收集戶廁建設技術規范》(GB/T 38838—2020)3項推薦性國家標準。按照該標準,三格式戶廁化糞池應符合如下要求:第一池、第二池、第三池容積比宜為2∶1∶3;進糞管、過糞管內徑均不應小于100 mm;排氣管應安裝在第一池,內徑不宜小于100 mm;三格化糞池頂部應設置清渣口和清糞口,直徑不應小于200 mm;清渣口和清糞口應加蓋;第三池可加裝智能化探測和清掏預警裝置。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采用便攜式可調式蓋板,對面層采取“凹槽式+市政污水井蓋”的建設模式,做到了五防一保(防滲、防凍、防臭、防水、防曬和保安全),改廁模式值得推廣。同時,各地應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進行農村戶廁改造。農業環保部門應對施工現場加強巡查,開展改廁質量督察核查工作。
第一,省、市應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第二,要積極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擴大有機蔬菜、保護地蔬菜的種植面積,培育花卉、果樹,開展中藥材種植活動,通過線上、線下形式積極拓寬銷售渠道;第三,發展水產養殖業,利用村莊魚塘養殖魚、蝦、蟹等水產品,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村集體經濟也得以壯大;第四,利用鄉村田園風光、古村落、地方特色小吃、名人故居等,積極發展旅游業,壯大集體經濟;第五,開展農產品初加工、深加工活動,因地制宜發展水泥、電纜、機械制造等工業。通過以上途徑,廣辟財源,彌補資金缺口。
隨著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開展,需要明確基層政府、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企業、農業從業人員三方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中各自的權利、義務。隨著時機逐步成熟,國家將對農業面源污染整治進行專門立法。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當今鄉村工作的重要一環。針對當前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建立環境整治長效機制、配備人才、推廣新技術,解決資金缺口問題、加強立法等建議,希望能為進一步推進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