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莉
(中共清水縣委黨校,甘肅 清水 7414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和內在保障,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建設與發展需要重視提升法治化治理水平,確保農村各項工作的開展有法可依,并提升居民法律素養,降低農村地區犯罪情況的發生率,助力縮小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體經濟的發展,法律作為上層建筑對促進農業發展、保障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有著重要作用。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加快農村治理法治化建設,可以促進農村地區經濟迅速發展,最終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提升。
農村法治化治理強調法律的規范性和強制性,同時表現出法律強大的調控效果。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呈現出良好的態勢,但在人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的同時,難免會引發一系列糾紛。部分農村居民存在法律意識、維權意識淡薄等問題,使得法律在農村地區的調控效果大打折扣,從而給農村地區進一步發展造成阻礙。而加強農村治理法治化建設,建立規范、有效的法治機制,健全利益協調制度,可以有效解決居民的糾紛,從而有助于建立和諧法治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加強法治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農村法治化治理是我國治國理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農村法治化治理水平有助于加快形成全面依法治國的格局。
目前,我國農村法治化治理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法治建設主體缺失。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村法治治理水平的提升,最終限制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一,部分農村居民法律意識淡薄,對于一些法律糾紛的調解存在參與度較低的情況,給農村治理法治化建設造成了嚴重的阻礙。部分農村居民對于村務公開的法律政策理解不到位,使得其無法科學有效地行使合法權利,從而給部分村干部私下收受賄賂、暗箱操作等提供了可乘之機。第二,由于經濟、文化等條件的限制,農村地區缺乏高素質的法律人才。一些農村地區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很多高素質的法律人才不愿意投身農村建設中。這不僅導致農村法治化治理進程緩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
目前,部分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較低,法律意識及維權意識淡薄。雖然很多農村地區重視法治化建設工作,并且開展了一系列普法宣傳等活動,但是由于普法宣傳力度不夠,導致宣傳效果不理想。同時,部分農村居民沒有意識到法律對其生活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普法宣傳效果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村民法律意識、維權意識淡薄,無法通過合法的手段進行維權,導致不法分子乘機損害村民的合法權益,給農村法治治理工作的開展造成了嚴重的阻礙。
在農村法治化治理過程中,農村部分傳統落后思想會影響法治治理工作的正常、有序開展。我國很多風俗習慣是幾代人積累和保留下來的,雖然其中有很多內容符合當前的法律法規規定,但是仍然有一部分風俗習慣傳統封建思想濃厚,用于解決糾紛問題時不可避免地會與法律法規相沖突,不利于農村地區開展法治化治理工作。目前,部分村民發生矛盾時最直接的解決方式是雙方調解,他們通常認為運用法律的手段進行糾紛公開處理甚至鬧上法庭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部分村民不懂得采用法律武器保護受侵害一方,盲目地認為掩蓋和私了是保護他們的最佳方式。
眾所周知,依法治國的首要要求是有法可依,所以農村法治化治理工作的高效開展需要有效的法律法規作為支持。然而,受多方面因素限制,目前我國農村法治化治理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第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農村法治化治理工作涉及范圍較廣,包括經濟、生態、文化及教育等方面。我國針對部分領域出臺了完善的法律,但是仍然有部分領域缺失法律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村法治化治理工作的正常開展。第二,部分法律規范與居民生活之間的張力較大,造成法律條文處于架空狀態,不能被高效、有序地應用到農村居民的現實生活中,從而流于形式。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而部分與法治化治理相關的法律規范落后于實際的經濟發展水平,二者不相適應的情況導致農村法治化治理嚴重受限,甚至部分與農村法治相關的法律呈現空白狀態,出現了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第三,某些法律規范內容過于籠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法治化治理工作的有效開展。例如,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中雖然明確了土地流轉的相關規定和要求,但是內容十分寬泛,一些必要的權利、義務劃分不清晰、不明確,最終影響法律的應用效力。
當前農村法治化治理工作開展存在問題,還與訴訟成本及司法公信力相關聯,具體體現如下。第一,由于大部分村民的收入來源以種植業為主,收入水平較低,加之所處地區距離區縣、市鎮都有一定的距離,導致訴訟成本大幅度提高,費時費力費錢;第二,鄉村司法面臨的外部干預從未杜絕,關系案、人情案仍然存在,執行難問題突出,因此,一些村民不愿意采用訴訟方式解決問題,導致司法公信力較低。
法律人才是農村法治化治理工作開展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一旦法律人才匱乏,那么農村法治化治理工作必然無法正常、有序開展,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民對于法律法規的信任度。因此,我國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養與供給機制,為農村法治化治理輸送大批高素質法律人才,確保農村法治化治理工作高效開展。第一,貫徹落實好農村地區法律人才引進機制。當前,我國十分重視法律人才的培養,不斷擴大法律人才培養規模,很多城市的法律人才已經趨于飽和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各地需要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讓法律人才可以投身農村地區的建設中,為農村地區法治化治理工作有序開展創造“硬件”條件。在為農村地區輸送法律人才時,為了真正留住人才,避免人才過度流失,需要加強政策支持,給予法律人才充足的物質保障,同時明確最低服務年限,讓他們可以真正為農村法治化治理工作的開展盡職盡責。第二,強化農村居民主人翁意識。農村居民作為農村法治化治理的主體,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但是,因為很多村民法律意識淡薄,所以無法真正理解法治化治理工作對于改善他們生活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法治化治理體系的構建。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將農村法治化治理工作開展的重要性、意義等內容,以一種更加直觀的方式讓農民了解,讓他們切身感受到法治化治理工作的開展對于自身生活質量的提升有著直接的影響,如此便可以使其積極、主動投身法治化治理工作。第三,提升村干部的法律素養。單純依靠人才引進顯然無法真正提升農村法治化治理水平,還需要重點提升農村村干部的整體素質,尤其是其法律意識和素養。因為村干部的法律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村民糾紛問題能否得到有效解決,可以最直接地扭轉農村法律人才匱乏的尷尬局面。
目前,雖然很多農村地區一直在開展普法宣傳工作,但是效果不盡如人意,關鍵在于普法任務落實不到位,宣傳過于形式化,起不到實質性作用。現階段,很多農村普法宣傳大多采用拉條幅、發宣傳單等方式,由于手段不具備直觀性,村民對于宣傳內容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宣傳效果不佳。對此,在實際進行普法宣傳時,需要明確劃分任務,創新宣傳方式,如定期舉行普法研討會、案例講解活動等,以更加直觀的方式讓居民了解法律的重要作用,提升法律宣傳效果。在人口比較集中的一些村莊,可將普法宣傳與歌謠、戲劇及觀影等文化載體充分結合,吸引更多村民參與其中,以擴大普法宣傳范圍。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農村普法宣傳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相關部門和機構可以采用“兩微一端”等平臺,以居民感興趣的方式進行普法宣傳,為農村高效開展法治化治理工作奠定基礎。
此外,為了獲得理想的普法效果,相關部門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在農村初高中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強化對青少年的普法宣傳,一般除了法律基礎知識,還需要定期安排相關的講座,同時設置模擬法庭及以案釋法觀影等活動課程,為農村法治化治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二,農村普法宣傳內容要具備針對性,真正讓村民意識到相關法律對于他們切身利益關系重大,才能大幅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為后續法治化治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例如,相關普法宣傳機構可以對外聘請專家為村民普及一些他們關心的相關法律知識,如房屋拆遷、土地流轉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第三,在實際開展宣傳活動的過程中,要明確普法宣傳責任人,秉持“誰執法誰普法”的客觀原則,讓普法宣傳工作真正落實到位。不僅如此,在日常法治化治理工作中,遇到村民之間存在矛盾糾紛問題時,要善于融入法律宣傳理念,做到以案釋法,在充分化解矛盾糾紛的基礎上,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識和素養,為農村法治化治理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保障。
首先,將農村法治化治理納入依法治國的戰略方針。農村法治化治理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應與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相銜接,既要做到不違反依法治國的大方向要求,又要做到切實符合農村法治建設現狀及當地的傳統習慣。其次,打造“一元多層級”的新型治理格局。目前,農村法治化治理工作的開展急需打破傳統的理念和格局限制,形成“一元多層級”的新型治理格局。相比傳統的治理模式,該格局強調發揮村干部帶頭作用,通過確保村組織的法律治理規范性,落實上級布置的各項治理任務,讓全體村民可以積極、主動地投身法治化治理工作。
盡管我國十分重視農村基層法治化治理,但是對于很多農村地區來說,仍然存在治理方式單一、人口流動大等問題,不僅給農村法治化治理工作的開展造成影響,而且阻礙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因此,我國需要加強農村社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讓農村地區法治化治理工作體系更加健全。對此,相關立法部門要重點結合農村地區法治化治理現狀,出臺具備針對性的法律條例,為開展法治化治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據;對當前農村法治化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合乎實際情況的法律條文要予以廢除,結合新的發展趨勢補充符合實際需求的法律條文。同時,各地需要結合地區發展特色,因地制宜地出臺相關的地方性法規。
為保證農村法治化治理工作高效開展,還需要構建規范的法治監督網絡。第一,實現自主監督。村民作為法治治理工作開展的主體和直接受益者,理應發揮自身的監督管理作用,為確保農村法治化治理工作的高效開展奠定基礎。可以通過構建公眾參與機制,讓村民享受知情權,形成積極主動、人人參與的良好治理氛圍,形成互相監督管理的格局,真正發揮出村民的主體作用。第二,任何工作的有序開展都離不開監督機制的約束,農村法治化治理工作的開展同樣不例外。在實際開展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結合農村發展實際情況,以維護村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健全監督制約機制,確保農村法治化治理工作合理開展。監督過程中一旦發現問題,要立即進行整改,避免村民合法權益受到損害。
農村基層法治化治理工作的開展除了需要相關人才作為支撐、濃厚的法治氛圍作為基礎,還需要各種管理制度進行約束和保障。這同時是維護農村居民切身利益的關鍵所在。當前,農村地區的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約束和指導力度不足,難以為法治化治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因此,相關部門當前急需對農村地區的各項管理制度進行規范化調整與完善。第一,建立完善的選舉制度。選舉制度影響農民合理合法表達自己的意愿,因此,建議從候選人確定、投票計票程序、監督選舉等各方面對現有農村選舉制度進行細化與完善。第二,建立完善的民主決策制度,盡量做到農村集體事務民主化、規范化開展。尤其在召開村民會議時,要充分聽取各方的意見,真正做到決策代表農民、決策為了農民。第三,健全公眾參與機制,保障村民的知情權,確保農村法治化治理全過程中村民能積極參與、討論獻策、監督他人。村民在監督過程中逐漸知法、懂法、用法,以利于充分提高他們的法治意識和監督意識,強化村民在農村法治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第一,加大基層反腐力度,特別是對于司法腐敗問題要堅持零容忍,政府方面要排查宗族勢力對于司法公正的干預問題,切實發揮出司法工作的作用和效果,提升司法公信力,以司法手段降低村霸、惡霸等問題出現的概率;第二,提高法官專業化水平,加強法官隊伍建設,確保調解書可以發揮出切實作用,并確保法官能用相關的法律專業用語對村民進行有效解釋和說明,讓原本抽象復雜的法律專業知識通俗化,確保法治化治理工作走深走實;第三,構建多元化的農村基層糾紛應對機制,促進村鎮司法調解、基層法律服務調解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健全;第四,相關部門針對廣大偏遠山村或農民農忙季節,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法庭開設到涉案農民村里,不僅能減少農民訴訟成本,還能使更多農民旁聽案件,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增強司法公信力。
農村法治化治理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的戰略工程,對于促進農村地區經濟、文化及政治發展影響極大。對當前農村法治化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必須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予以解決,如此才能讓法治化治理工作規范進行,最終實現農村地區快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