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與前幾代人相比,當下相當一部分青少年表現出了一種明顯的特征:在由網絡、游戲、動漫、追星等構成的虛擬世界里暢游,自覺或不自覺地回避現實世界,對政治和社會生活表現得漠不關心。更有甚者,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識。
兒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學家陳默將這一代青少年形容為“一群腳不沾泥的小仙人”。2021年3月,她在本刊發表《當下青少年“弱現實感”的十大成因》一文,提出“弱現實感”的概念,認為當今青少年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在虛擬世界里得到情感體驗,不會也不能處理現實事務。同時,從“高焦慮的養育者”“高焦慮的學習環境”“高競爭的同伴關系”“過早的網絡生活”等方面,就此現象進行了分析。
“弱現實感”雖然是一個新概念,但其所反映的問題由來已久。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關于青少年“現實感”的討論一直紛紛揚揚。不少人為此而擔憂:在虛擬世界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能否擔負起現實的責任?當他們面對真實的世界,是否有能力去應對充滿未知和變數的未來?
基于這一現狀,本期“專題報道”展開調查,探究“弱現實感”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具體表現,并邀請社會、文化、教育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就當下青少年表現出的“弱現實感”特征進行解析。在此基礎上,圍繞“當代青少年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現實感”“面對在虛擬和現實交錯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我們該如何去培養其‘現實感’”等問題展開討論,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當代青少年所面臨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的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