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英菁 策劃|侯京華

職業教育不是“層次”教育,而是“類型”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吳昆認為,要把學校打造成“當地離不開,業內都認同,國際可交流”的院校,必須進行以就業為導向的改革創新,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更具有適應性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讓學生從“能就業”轉向“就好業”。
2013級土木工程系中新班的付勻德入校成績并不理想,基礎課程底子較差。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他逐步適應了學校的學習節奏,在學業上取得了巨大進步。在轉到新西蘭惠靈頓理工學院學習之后,付勻德發現自己的理科課程學習水平明顯強于同班同學,這讓他有了繼續深造的信心。目前,付勻德已經完成??坪捅究齐A段的學習,正在悉尼科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已經有多所國內外知名建筑企業與他進行了工作崗位的意向溝通。
自2012年起,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就與新西蘭惠靈頓理工學院合作進行“2+1”分段式專科學歷教育,充分利用中新雙方學校的教學資源,開設建筑工程技術和室內設計技術兩個專業的國際化課程,培養學生在國際化和多元文化的社會環境中生存的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校和新西蘭惠靈頓理工學院發揮各自的課程優勢,制定學分互認的課程體系,將多門本校優勢基礎課程安排在前兩年完成,學生轉入惠靈頓理工學院后可以免去相關課程的重復學習,把更多時間留給“工程管理”“市政交通工程”“供水與污水系統”等以綠色環保為特色的新西蘭優勢專業課程。
十年合作過程中,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與惠靈頓理工學院不僅完成了對學生的聯合培養,教研團隊也深入交流,雙方共建共享課程,得到了新西蘭駐華大使館的贊許和支持,成為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開放辦學的典型案例。
作為廣西唯一的建筑類高職院校,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以“土”“木”為核心,立足行業發展需求及邊海經濟發展人才需求,服務本地產業發展及“一帶一路”建設,以魯班精神為文化指引,培養了大批行業一線需要、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國際視野,且懂理論、會操作、善管理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并入選首批“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
高職院校學生接受行業文化的教育與熏陶,有助于其提高職業素養,成為受行業企業歡迎的高素質人才。開展優秀校友榜樣教育,是實現行業文化與高職文化對接的有效途徑。為此,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精心打造《魯班講壇》訪談欄目,以主持人、在校學生與受訪嘉賓的對話互動為主要形式,通過多媒體技術生動鮮活地展現優秀校友的探索歷程,及其成功背后折射出的職業素養和行業精神。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載體,《魯班講壇》的目標是通過優秀校友榜樣教育,讓學生更早地了解自己未來從事行業的文化特點,增強行業文化認同感,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提高就業市場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
64年的辦學歷史讓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擁有深厚的人才基礎,自1958年建校以來,眾多優秀校友已經成為廣西建設事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性格特點和成長環境各異,但都具有在建設行業取得成功所必備的職業素養和行業精神特質。以豐厚的人才積累為基礎,學校將建筑行業的精神內核作為主線,由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校友講述親身經歷和生動事例,闡述其做事、為人、處世之道,為在校學生上一堂生動的職業素質教育課。
《魯班講壇》堅持貼近學生、貼近校園生活、貼近行業專業,用事實說話,不拔高夸大,不“造英雄”,用真實、可信的人生經歷讓學生感同身受,獲得啟發。比如,第二期《魯班講壇》就展示了明星企業家陳軍創業之初的真實心聲。在下海經商之初,他也曾害怕市場,而促使其下海創業的動因,竟是“義氣”和“面子”。在《魯班講壇》上,優秀校友性格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得到了充分展現,使得榜樣人物見個性、見思想、見精神。
每一期《魯班講壇》都會通過網絡和社交媒體進行全方位推廣宣傳,不僅讓在校生受益,也可以作為未來學生的入學教育和畢業教育素材,為校園文化的歷史傳承提供了便捷的載體,增強了師生對行業文化的認同感,促進了優良校風、學風的形成。
播出至今,已推出25期專訪。同時,學校與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深度合作聯合制作,利用云平臺將《魯班講壇》欄目推向全國,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目前,校內已有超過十萬人次收看《魯班講壇》,在學生當中引起強烈反響。它已經成為新生入學教育、畢業教育、業余黨校培訓和各班主題班會的必修內容。該項目也榮獲廣西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二等獎并入選廣西高校文化創新項目。經過多年的傳承與培育,學校畢業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受到用人單位高度認可,這與《魯班講壇》的影響也是密不可分的。

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的不斷輸出,中國建筑行業“走出去”的步伐越邁越開。中國建筑業協會第六屆理事會會長王鐵宏曾撰文探討“一帶一路”對建筑業轉型升級的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普遍處于經濟高增長時期,基建需求龐大,開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廣闊……給中國階段性、結構性供大于求的基礎建設產能,包括交通、鋼鐵、水泥等行業提供了發展出路,必將超越中國企業傳統的在海外修路架橋的簡單模式,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p>
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擴展與海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創新國際化辦學模式,全面提高國際化辦學質量。除了上文提到的新西蘭惠靈頓理工學院,借助廣西作為與東盟交流合作前沿窗口的地理優勢,學校還與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技術教育發展區域中心廣西代表處合作,實施“中國-東盟建筑人才培訓基地”項目建設,與柬埔寨國家技能培訓學院簽訂合作協議,聯合開展包括人才培養、專業課程開發、技能培訓、合作科研、師生雙向文化交流等領域的合作,確定了26門課程的國際化水平提升工程。
依托行業優勢,學校開設“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東盟建筑大師講壇”,邀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的高校教師為學校師生舉辦講座,內容包含高棉建筑特點、東南亞建筑數字化建設、熱帶地區土木工程等,為師生打開一扇了解東盟國家建筑文化和建筑業發展的窗口,開拓了師生的國際化視野,推動了師生跨文化交流、工作能力的提升。
在學習、吸收的同時,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也輸出了優質職教資源。隨著“一帶一路”沿線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速,產生了大量的建筑類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學校依托專業辦學優勢,積極招收東盟國家的留學生,培養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大幅提升了學校的國際影響力;同柬埔寨國家培訓技術學院(NTTI)合作開展專項技術師資培訓,面向建筑工程技術、建設工程管理、園林工程、道路橋梁工程等11個專業領域進行教師培訓,為東盟國家建筑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廣西建院”模式和方案。
依托廣西建設職教集團、校企合作發展理事會,學校主動與廣西“走出去”的企業加強聯系,雙方聯合開發人才培養方案、編寫培訓教材,采用訂單式培養方式,為企業培養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學生海外就業。學校重點開展與碧桂園駐東盟各國家分公司的全面合作,在建筑設計、家具設計、建筑設備、項目管理等專業與碧桂園共同研發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
伴隨著國內市場的飽和,未來的建筑行業走向精細化方向。面對環?;⒅悄芑?、技術化、差異化等產業升級需求,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一方面借助國際合作交流優勢,吸收國際先進技術與經驗;另一方面將數字化作為課程改革的重點方向。

“現在,很多年齡偏大的建筑從業者已經跟不上產業升級的需求。”吳昆說,“因此,學校必須對傳統的建筑類課程進行智慧改造,重構教學和資源平臺,以適應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在建筑的設計施工、監理、造價等環節的教學中,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都引入了智能建造等數字化教學內容。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地域發展,學校干部入企、入縣,對當地用人需求進行調研,便于學校對用人市場進行快速反應,提升學生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
除此之外,作為“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腳踏實地,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實現從“穩就業”到“好就業”。
一是拓寬就業渠道,依托行業辦學特色。學校與廣西建工集團、廣西大業建設有限公司、廣西建柳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等100多家建筑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共建就業實習、見習基地,建設行業化、專業化、精品化的校園招聘市場。每年,學校還舉辦多場大型校園招聘活動,努力為畢業生提供充足的對口就業崗位。
二是線下線上相結合,健全“立體式”就業信息推送機制。學校主動宣傳,僅2021年就向5000多家用人單位寄送“畢業生資源指南”,讓用人單位充分了解學校的畢業生狀況;拓寬就業信息采集、發布渠道,通過多種網絡媒介為2021屆畢業生提供近2萬條有效用人信息;邀請就業創業指導專家、優秀校友入校,開展就業創業能力提升專題講座,提供就業咨詢服務。
三是加強就業能力培訓。學校依托“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培訓基地”建設,加強校本培訓課程開發,實施重點群體精準就業幫扶,畢業生就業質量持續提升,已連續16年被評為“廣西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突出單位”。
同時,學校積極打通職業教育上升通道,大力推進與本科院校合作,深化聯合培養專升本學生合作模式,為優秀畢業生繼續深造提供求學機會;推進應用型協同培養項目,與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師范大學、廣西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等聯合開展高端應用型本科人才產教融合協同培養試點項目,更充分地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提高人才培養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