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于杏林 策劃 | 陳晨
“激發孩子的興趣比分數更重要;習慣的養成比分數更重要;方法的習得比分數更重要;能力的形成比分數更重要;個性的張揚比分數更重要。”被稱為“中國非智力因素教育實踐家”的徐錦生在金華市民大講堂高呼。這五個 “比分數更重要”也是徐錦生30多年“非智力因素”教育實驗的一貫堅守。
1989年,經過角逐,徐錦生成為浙江省蘭溪市實驗小學第一任校長。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出臺僅三年,新的教育理念還未普遍落地,徐錦生緊跟教育改革大潮,致力于改變學生苦學現狀,為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開辟一片新天地。
33年來,歷經蘭溪市實驗小學、金華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等“實驗田”的深耕,從農村學校到縣城新校,再到城市名校,徐錦生始終堅持“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信念,在理論與實踐的碰撞中走出一條獨樹一幟的教育實驗之路,這在全國范圍內也具有開創性意義。
2021年,“雙減”政策落地,而徐錦生同樣以減負增效為重要目標和手段的“非智力因素”實驗已經深耕了30多年。在被政策以另一種方式進行肯定的同時,徐錦生的“非智力因素”理念影響更多的學校致力于師生的全面發展、持續成長,徐錦生也成了中國教育實驗的杰出代表、先進典型,并以對中國教育的卓越貢獻受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觀禮活動。
1名全國名校長,13名省特級教師,10多名省市教壇新秀、教改之星,30多名省市名師、名校長。堅守“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科研興師”理念的徐錦生,培養出了一大批致力于教育實驗探究并摘得碩果的“教育家”,這也是徐錦生30多年實驗路上的一大收獲。
“如果你討厭上課,你就走進教育科研,因為這里是天堂;如果你愛上課,你就走進教育科研,因為這里是幸福?!币晃唤處熢诮逃浿羞@樣寫道。
作為一名教育實驗家,徐錦生秉持獨立的探索精神、敏銳的求變眼光、包容的學習態度,不斷探求教育本真、追尋教育理想,敢于嘗試與創新,勇于面對前進路途中的坎坷?!耙斀逃?,不當教書匠?!边@是徐錦生的教育目標,也是徐錦生給教師們定下的努力方向。他以學生成長為目的,敦促教師形成個人教學特色,打造個人教育成長體系,力圖讓每一個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成長為“教育家”。
決定進行“非智力因素”教育實驗時,徐錦生要求科研與教學必須“兩條腿走路”,堅持從教學實踐中提煉經驗、檢驗研究成果,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一開始,教師們因為很少接觸課題研究,也缺乏相關的知識儲備,感覺無從下手,經常自我懷疑,有畏難情緒,課題一度難以持續。
徐錦生不“唯課題成果論”,他提出“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一項課題就是一個培訓班”的科研理念。即是說,教育教學、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就是需要解決的課題,探究這些問題的過程就是課題研究的過程,學生素質發展了、教師成長了就是最好的成果。他引導教師從教學實踐出發,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收獲滿足感,涌現出不少頗具創意的教學方式。同時,徐錦生還經常邀請燕國材、劉力、盧真金等教育專家為教師把關,幫教師提高。起初,缺乏學術意識的教師們經常受到批評,在專家們的鞭策下,他們漸漸養成了良好的學術習慣。
當然,徐錦生對教師的管理也是寬嚴相濟的,要求教師“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為幫助教師消除惰性,養成思考的習慣,切實取得課題成果,他推出了“五個一”工程,即要求教師每學期上一堂研究課、每學期寫一篇論文、每月參加一次科研沙龍、每周摘錄一條科研信息、每天寫一則科研日記。從此,每一次教學活動都能引發教師們的思考,每一段閑暇時間都是教師們汲取新知的良機,紙筆隨身帶成了教師們的普遍習慣,人人都成了“李賀”“梅堯臣”“托爾斯泰”。
徐錦生
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模范教師,首批全國千名骨干校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浙江省功勛教師。浙江省第十二、十三屆黨代表,金華市第六、七屆人大代表,2019年10月1日應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觀禮活動?,F任金華市榮光學校黨總支書記、總校長,兼任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非智力因素研究會副會長,浙江師范大學客座教授。曾獲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次,浙江省政府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3次。

徐錦生的教育實驗之路是從30多年前的蘭溪市實驗小學開始的。
蘭溪市實驗小學是當地第一所以“實驗”二字命名的小學,旨在進行新型教育實驗與改革。作為這所小學的第一任校長,徐錦生從任職之日起就擔負著教育實驗的任務。此前的教育生涯給徐錦生的最深印象便是“刻苦”二字,他認為,真正的教育不應該磨滅孩子眼里的光,健康的教育應該給孩子帶來多種可能,讓孩子樂于學習、享受學習。
徐錦生很早就對燕國材教授“非智力因素”的相關理論頗為認可,決定將“非智力因素”引入教育實踐,把孩子從片面關注智力開發的應試模式中解放出來。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與能力之外,但同智力活動效益發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胺侵橇σ蛩亍迸囵B包括動機的引起、興趣的激發、情感的體驗、意志的磨礪、習慣的養成及性格的塑造等。徐錦生認為,人們的先天智力差異并不大,往往是非智力因素的差異,導致了成就的大不同。為此,他從學科教學入手,促使“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并開展了“小學生良好非智力因素培養實驗”課題研究,從而強化學?!胺侵橇σ蛩亍迸囵B工作,促使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驗伊始,徐錦生從實際出發,帶領全校教師進行調查,了解課程開設情況、學生學習狀態、學生興趣發展、教師教學需求等,摸清學校教育現狀。同時,要求教師們學習“非智力因素”理論,遵循非智力因素培養規律,將理論知識與調查結果相結合,最終制定了《小學生良好非智力因素培養實驗大綱》,并以此為指導,有序深入地開展探索。
《實驗大綱》在實踐中不斷更新和完善,但始終圍繞一個核心,即推動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將“興趣、情感、意志、習慣、個性”的核心要素融入其中,劃分五個培養方向,詳細列出每個方向的培養內容和手段。比如,學生們撰寫觀察日記,分享對外界事物的感受;化身“小記者”,調查父母、老師一天的工作……教師們不在作業本上畫叉號,而是代之以激勵性的符號和語言;“無作業日”逐漸確立,學生們有更多課余時間參與自己喜歡的活動,真正從苦學變樂學。
漸漸地,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盎然,眼睛明亮起來了,也給教師們帶來了許多驚喜。某年九月的一天下午,學校組織看電影。上一場電影還未結束,廊道里已被其他班同學站滿,實驗班的學生們就在烈日下列隊等候,半個小時里,沒有一個學生抱怨,沒有一個人躲到樹蔭下。教師們感動之余,也見證了學校“毅力培養”的碩果。原來,徐錦生極為重視學生的意志力培養,要求教師堅持帶領學生在午休結束后繞校園圍墻跑圈,幾年來從未間斷,孩子們的身體素質增強了,意志力也提升了。
最初決定開展“非智力因素”培養實驗時,徐錦生受到不少質疑,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界定存在爭議,甚至有學者認為這是一個偽概念。但是,徐錦生在課題指導教師的鼓勵下排除一切干擾,著眼于學生的興趣、情感、意志、習慣、個性等方面的培養,堅定不移推進“非智力因素”培養實踐。
1997年,課題完美收官,徐錦生和盧真金主編的專著《非智力因素培養的理論與實踐》順利出版;同年,研究成果獲浙江省教育科研一等獎;1998年4月,獲浙江省人民政府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填補了當時金華地區教育科研一等獎的空白。徐錦生也被譽為“中國非智力因素教育實踐家”,大大提振了全校士氣。
前不久發布的義務教育階段新課標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尤其強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二十年前,在金華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徐錦生就已經開始了以真實性為重要特征的項目化學習實驗,將學生成長所需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核心素養融入項目化教學,讓學生們從“樂學”走向“會學”,主動探索未知,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21世紀初,項目化教學理念還不為教育界廣泛了解和掌握,相關實踐在教育領域還處于探索階段,徐錦生再次站在了教育變革的潮頭。他帶領教師們攻讀相關書籍,研究項目學習理論,探討教研案例。由于理論知識薄弱,對相關教學模式不熟悉,教師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嘗試進行學科整合和教學項目設計。他們認真研究各個學科的教材內容,把各個學科的目錄打印出來,對比著看,聯系著讀,認真梳理,嘗試整合,初步形成了項目化教學實踐清單。
最初的項目化教學方式確實給學生帶來了新奇感,有效地引領了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但這種方法確實是不成熟的,”徐錦生毫不諱言初次嘗試的不足,“我們實際上是將各種學科簡單地糅進一個教學項目,每個項目開展時,就要‘驚動’很多位教師,教學效率并不高。”
隨著理論的沉淀、經驗的豐富,項目化教學模式逐漸成熟,真實性、情境化特征更加明顯,形成了基于課堂的單學科項目學習、基于課堂的跨學科項目學習與超越課堂的探究性項目學習三種模式。如,在“遨游漢字王國”項目中,學生們分組走上街頭,形成了《“街頭錯別字追蹤”調查報告》,在辨識漢字的過程中見識人間百態;又如,“我們的民風民俗”項目內容豐富,學生們進行課外閱讀、走訪調查、交流分享,項目成果涵蓋婺劇歷史研究、民族服飾展示等形式;再如,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為內核的“五水共治”探究性項目更是涉獵廣泛,學生們參觀水的源頭、治污現場、污水處理廠、環境監測中心,親自采集水樣送檢,切實學習到污水防治知識,增強環保意識。
在一個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在一次次的走訪、調查、研究中,學生們所應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應當具備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明顯的培養與提高。其中蘊含的責任感、使命感、勝任力,正是學生們走向未來、走入社會必須具備的傍身之資。
這一時期,徐錦生不僅通過項目式教學來深化“非智力因素”內涵,還將其與多元智能相融合,探索“優化非智力因素,促進多元智能發展”之路。他推動“為多元而教,用多元來教”課堂模式的形成,以繪畫將詩文形象化,激活學生空間智能;開發課堂劇場,以肢體語言發展學生運動智能;研發舞蹈即興課程,以律動融匯學生多元智能……采用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在多種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境下,促使每一個學生充分自主發展。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不管怎么說,您都影響了我們的積極性。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校長,您說的話,是否過期就作廢?”這是蘭溪市實驗小學六年級(1)班的孩子們寫給徐錦生的“批評信”,因為徐錦生承諾他們,若抓住亂扔垃圾的同學,可由這位學生代替他們打掃衛生,卻沒有及時踐行。
收到這封信的徐錦生很開心,因為這是“非智力因素”滋養出來的真情告白,是學生健全人格的生動體現,洋溢著果敢、民主與個性。
20世紀90年代,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普遍關注。徐錦生不局限于依靠外力的心理疏導、心理問題的解決和心理疾病的治療,他把心理教育稱為“心理自助”,因為在他看來,外在的幫助最終指向引導學生內在的自我救助,讓學生掌握心理自助的策略與方法,學會自我成長,自主提高心理素質。
在徐錦生的提倡下,教師根據學生實際,將對學生的關懷和有效的引導融入日常學習與生活細節。在日?;顒又?,焦慮、發怒、抑郁等情緒經常引發不良的心理反應,教師從學生的各種情緒表現入手,分析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合理使用自我暗示、轉移注意、克己忍讓、合理宣泄、幽默風趣、自我肯定、欲望適度等方法,引導學生正確面對考試、社交、家庭等引發的心理問題,學會樂觀、增強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徐錦生指導下的心理自助理論內涵豐富,其不限于一般意義上的情緒調理、心理問題疏導,還延伸至學科教學、家庭教育領域。
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從學科學習中產生的。背書卡殼、寫作不順、計算失誤、學習效率不高等,都會引發學生的自我懷疑,甚至導致厭學。在此情況下,教師從變革課堂教學方式入手,融入鼓勵贊美、提供線索、激蕩腦力等方法,引導學生形成“自學—自疑—自評—自助”的學習模式,學會正確地自我評價。同時,將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與心理自助相結合,讓學生在創作、表演中發現自我,展示自我,消除困惑,消解壓力。
不少家長接孩子放學,一跨進門檻,就問:“考試考了幾分?排名第幾?”“怎么又只考了這么點分?”“人家又考了100分,你考了多少?”徐錦生認為,學生的很多心理問題與家長的過高期待密切相關。他所主持的“小學生學會心理自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發現,家長的拔苗助長、牽線放箏心理是引發孩子抑郁、暴躁、畏懼等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家長應當堅持平等、寬容、科學、尊重、前瞻、示范等原則,抓住孩子的特點,積極引導,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讓孩子學會多元思考,提高抗挫能力。
2015年,退休后的徐錦生來到金華市榮光學校擔任校長,“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實驗之路在新的軌道上開拓、深耕。他緊跟新媒體發展的時代潮流,著眼于微課的建設,開啟了“依托‘微課’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實踐研究”的課題,為教師提供新的研究切入口,真正地與時俱進。2021年,“雙減”政策出臺,徐錦生在榮光學校繼續培植新的教育沃土,讓“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更好地融合,在“雙減”之下走得更遠。
“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實驗家。”“一生只做教育這一件事?!笔煜ば戾\生的人經常這樣評價他。從1973年高中畢業后擔任樟林完小教師踏入教育征程開始,五十年來,徐錦生勇立改革潮頭,走深、走實這條實驗之路,一以貫之的只有一個核心——培養飽滿的“油菜籽”?!靶W階段的‘油菜籽們’應該是飽滿而可愛的,”徐錦生說,“這樣的‘油菜籽’也會受到高一級學校的喜愛?!?/p>
“校園里遇到您,臉上總是慈祥的微笑;傷心時見到您,總會給我前進的動力。您說希望我們成長為飽滿的‘油菜籽’,我相信在您的陽光和羽翼之下,我們會越來越飽滿、健康。”一個學生給徐錦生的頒獎詞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