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劉潔

雷靂,中國人民大學二級教授,心理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網絡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網絡暴力、網絡欺凌等現象頻發,威脅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2018年,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等聯合發布的《中國青少年互聯網使用及網絡安全情況調研報告》顯示,71.11%的青少年曾遇到過網絡欺凌。網絡欺凌為什么會發生?它對青少年的成長有何影響?該如何預防和干預?針對這些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教授、網絡欺凌研究權威專家雷靂。
《教育家》:您從什么時候開始關注網絡欺凌現象?近年來,網絡欺凌呈現一種什么樣的發展趨勢?
雷靂:我是2015年發表了第一篇關于網絡欺凌的論文,關注這一問題則要更早一些,大概在2001年就開始從事網絡心理學研究。
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互聯網在中國快速發展,網民人數不斷增多,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日益提升,加之各類社交App層出不窮,為網絡欺凌事件的發生創造了場景和可能。北美、歐洲等針對青少年的調查顯示,網絡欺凌的發生率大概在10%—40%之間;在我國,這一數據則在30%—60%之間。之所以存在差異,是因為不同研究者所選擇的研究對象的年齡層次、地域以及研究工具、評估尺度等不盡相同,甚至對網絡欺凌概念的理解和界定也未必統一。總體來說,雖然目前世界上對于網絡欺凌的發生率并沒有一個廣泛認可的數據,但我們可以觀察到,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以及社交平臺應用的增多,網絡欺凌事件的確在持續且頻繁地發生,而且概率在逐漸增大。
《教育家》:相比線下欺凌,網絡欺凌呈現什么樣的特點?
雷靂:網絡欺凌與真實的物理空間里所發生的欺凌,最大的區別就是在網上幾乎沒有,或者可以說完全沒有實際的身體欺凌出現。但同時,像言語欺凌、關系欺凌等線下欺凌形式,也會以網絡為載體而在線上發生。
具體來說,網絡欺凌因為網絡空間的一些獨特性而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是視覺匿名。我們很難知道網絡上的欺凌者到底是誰、長什么樣。這些年我們常談論網絡暴力,有些人在網絡上隨意去辱罵、詆毀別人,因為視覺匿名帶來的去抑制效應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為所欲為。
二是空間穿越。真實物理空間中發生的欺凌一定是在一個具體的時空中,上下學的路上,或者課間休息時的教室、運動場等,卷入欺凌事件的雙方互相認識或者能夠接近對方。網絡欺凌則不同,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可能在現實中有交集,也可能根本就不認識,而是相隔百里、千里,甚至萬里。
三是時序彈性?,F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幾乎是同步進行,但在網絡上,從欺凌者實施傷害行為到受害者受到傷害,中間可能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別人罵你、詆毀你的信息,可能過半個小時、一天,甚至一個月、一年才被人看見。
四是地位平等?,F實生活中,人的地位有高下之分,欺凌別人的往往都是某方面實力較強的人。但網絡的匿名性可以抹掉這種地位的影響,一些在現實生活中地位比較低的人也可能成為網絡上的欺凌者。
五是存檔可查。現實生活中的欺凌具有一定的“時效”,打一場架,或者罵幾句對方,事情就結束了。但在網絡上,對人進行欺凌而發的文字、照片,若干年后,可能仍然存在,因而造成漫長持續的傷害。
總結來說,相比真實物理空間的欺凌,網絡欺凌發生的范圍更大、傷害持續的時間更長。
《教育家》:青少年卷入的網絡欺凌,主要表現為什么形式?其影響因素與發生機制是什么?
雷靂:目前,關于網絡欺凌形式的劃分,不同研究者因為關注的角度不一樣,給出的答案也不一樣。概括來說,發生在當今青少年群體中的網絡欺凌主要體現為網絡謾罵、網絡詆毀、網絡騷擾、網絡跟蹤、網絡冒充、網絡威脅、網絡排擠等形式。
網絡欺凌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系統性的。從受欺凌者的角度來說,害羞、社會技能比較弱或者行為不當的人,確實容易受到欺負。但相比青少年個體,我認為他們所處的環境更為重要。比如,一個害羞的孩子,如果他所在的班級、學校以及周圍的老師,對欺凌事件的容忍度比較低,那么他不一定會受到欺凌;相反,如果他處在對欺凌事件管束比較松懈的班級或學校里,那么,他就更容易受到欺負,或者說,受到的欺負就更嚴重。家庭環境和同伴關系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親子沖突、父母心理控制過嚴、結交行為不良的同伴等,都可能導致青少年卷入網絡欺凌。而從更廣泛的層面來說,社會氛圍、法律制度等,也會對網絡欺凌的發生有一定的影響。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網絡欺凌的發生與青少年尋求自我認同有關。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青少年期是形成自我認同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個體需要不斷探索“我是誰”“別人怎么看我”“我將來的發展方向”“我如何適應社會”等問題。從這個層面來說,網絡欺凌可以看成青少年在探索自我認同的過程中所選擇的一種路徑和方法——通過在網上謾罵、造謠等方式,去試驗“我如果這樣做,別人會怎么看”,以此去證明自己,去摸索自我的身份,去展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只不過,這種方法不符合我們社會的道德和法律。而且,網絡欺凌會給受欺凌青少年的成長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如情緒抑郁、心理恐懼、失眠、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嚴重的甚至可能引發自我傷害。
《教育家》:有人認為,網絡欺凌的防治應該和生活中的欺凌問題一起解決。對此,您怎么看?網絡欺凌應該如何預防和干預?
雷靂: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網絡欺凌的發生,與家庭因素、學校氛圍、社會管制等均有關系。可以說,網絡欺凌就是生活中的欺凌在網絡平臺上的表現。因此,應該和生活中的欺凌問題一起解決。
對于網絡欺凌,我認為,僅僅依靠青少年自己去解決是有困難的,因為他們對于社會的認識和自我成長都還不是很成熟。因此,防治網絡欺凌,父母是很關鍵的影響因素。
首先,與孩子保持開放性的對話。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對于網絡上哪些東西有害、網絡行為可能帶來什么影響等,很難準確分辨。為此,父母要經常與孩子交談,了解他們在網上遇到什么人、跟誰聊天、在玩些什么、看些什么等。這樣一來,如果孩子遇到網絡欺凌等不好的事情,家長就可以及時察覺并干預。同時,也可以對孩子進行基本的行為管控和價值觀引導。
其次,鼓勵孩子安全上網。一方面,家長要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做好自我保護,如密碼不能隨便告訴別人,電話、地址和照片不能隨便公開,等等。另一方面,要告訴孩子在網上不要去做一些傷害別人的行為,包括隨意批評、謾罵、詆毀別人等。
再次,教給孩子學會拒絕。網絡上經常會有騷擾等情況發生,家長要讓孩子知道,當遇到一些讓他們覺得不舒服的要求時,要明確拒絕。尤其是跟一些剛認識的陌生人聊天時,不能輕易分享個人私密信息。即便是朋友,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也要學會拒絕。
最后,家長可以以游戲的方式和孩子討論“如果在網上遭遇排擠,你該怎么辦?”“如果有人要你去說別人的壞話或者泄露別人的隱私時,你該怎么辦?”等情況。通過這樣的方式,對孩子進行一定的引導,防止他們被卷入欺凌事件。
當然,如果孩子已被卷入網絡欺凌,或者說網絡欺凌已經給孩子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那么家長就應該帶孩子去尋求一些專業的幫助,如咨詢心理醫生,或者報警,等等。
總而言之,網絡欺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問題,我們很難徹底解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可能會不斷出現新的欺凌方式、帶來新的傷害,我們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訓練青少年不斷學習和掌握各種數字技能,提高網絡素養,積極面對和適應數字時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