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波 |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實驗小學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為“國事”,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成為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學校應主動承擔起指導、提升家庭教育質量的責任和義務。
基于家庭教育問題解決、新時代學生發展特征、新時代育人方式變革等因素,成都市雙流區實驗小學(以下簡稱“雙流實小”)初步構建起融入學校課程文化基因的“溢·融”家庭教育指導課程。
隨著學校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化,創建基于核心素養的新型育人模式對家校共育提出了新要求。然而當前,新時代學生發展要求與相對滯后的家庭教育之間矛盾較為突出,學校家庭教育指導能力與家庭教育需求不相匹配,亟須建立以校為本的家庭教育指導課程體系。
當下,家庭教育存在“盲從”“內卷”“功利化”等問題,其本質是家長缺乏科學育兒的意識與方法,在思想和實踐上與學校教育缺乏一致性。為增強家庭教育指導力,提升家長教育素養和家庭教育水平,形成更大教育合力,雙流實小在家長學校和三級家委會共育體系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家校合作新途徑,在《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指引下,著力打造“一中心三模式”家校社綠色生態教育環境,為兒童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提供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力量支持。
“一中心”即建成雙流區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指導與服務中心。“三模式”即“三個一”家校共育新模式——建構一門面向全體家長的“溢·融”家庭教育指導普惠課程;融匯一批具有家庭教育指導資質的專業隊伍,開展面向個性需求的“家長會客廳”活動;結合學校課程建設,指導家長成為課程支持者和課程共建者。
在“一個都不能少”辦學理念指導下,雙流實小以“尊重主體、面向全體、關注個體”的課程思想為引領,將學校課程文化融入家庭教育指導課程建設,積極建構“溢·融”家庭教育指導課程,通過家校協同、資源整合、開放融通,開發兒童潛力、發現優勢、培養創造力,實現個性的競相綻放與共性發展的蓬勃涌動相得益彰,打造以校為本的家校共育范本。
具體來說,“溢”是雙流實小課程文化基因,一喻“增長”,含“生長之意”;二示“充足,豐盈、充實”;三示“涌動,流動”,表示生命個性蓬勃狀態;四有“多方向”之意,引申為生命多元發展。“融”則是家校共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既指有效溝通、消融家校矛盾,又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融合、協同育人,還指家校關系融洽、其樂融融?!耙纭と凇奔彝ソ逃笇дn程體現了融通育人、開放育人、完整育人、個性育人的思想理念:一是家校共育要“協同、整合、融通”,打造兒童健康成長的優質生態;二是家庭教育指導課程要源自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以與時俱進、開放的資源體系形成生態育人環境;三是充分挖掘、發揮家庭育人的環境優勢和學校育人的專業優勢,培育具有健全人格和豐厚學養的完整的人;四是理解、呵護兒童個性,助力學生個性化發展。
以校為本的“溢·融”家庭教育指導課程旨在提升家長育人素養、教師專業指導素養、社會多主體融合的綜合育人素養,提升家庭實施家庭教育能力和學校指導家庭教育能力,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的發展。
在對“溢·融”家庭教育指導課程進行頂層設計時,學校樹立了以下幾個主要目標:樹立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育人理念,建立起家庭育人的理論性、操作性知識體系,掌握基本的育人方法,形成個性化育人措施;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掌握育人規律,提升針對兒童青少年問題的研究力,能開展針對個性化問題的個案研究,形成針對典型案例的育人策略;提升教師家庭協同指導力,通過示范、引領、指導、驅動,發揮教師在家校協同育人中的主導作用;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引入家庭教育資源,開發家校協同育人項目,打通家校社育人途徑,提升社會多主體綜合育人素養,共促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專門成立了“溢·融”家庭教育指導課程開發小組,在反復實踐與論證基礎上,形成“239”課程內容框架——
“2”即兩大系統,包含以“學校和家庭”為主體的內部發展系統和“社會多主體融合”的外部支持系統。
“3”即三大素養課程群,分別是家長育人素養課程、教師指導素養課程和社會多主體融合的綜合育人素養課程。
“9”即九大板塊,是基于三大素養課程群進行細分的九門課程。其中,家長育人素養課程包括“自我成長”“家庭關系”和“認識孩子”三門課程,內容涵蓋家長意識培養、家長情緒管理、教養方式反思與改進等,促進家長轉變家庭教育認識,為家校共育奠定基礎,同時引導家長科學認識并積極構建和諧的夫妻關系、親子關系、隔代關系,幫助家長認識家庭結構與功能,為學生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此外,還會指導家長掌握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如語言與認知發展規律、情緒情感發展規律、個性與社會化發展規律、學習心理發展規律等,構建家庭學習支持系統。教師指導素養課程分為以心理學為主要基礎、旨在提升教師家庭教育理論水平的“家教理論”課程,以及對家長養育常見問題、家庭關系常見問題、兒童成長常見問題的“問題診斷”和“家教指導”課程,從認知到技術全面提升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社會多主體綜合育人素養課程以學校特色課程為抓手,包括“社會實踐”“職業體驗”“潛能開發”三門課程,旨在通過具體的活動影響社會人士的教育理念,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加入家校社協同育人課程,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化成長。
課程體系的建設遵循“開放協同、動態調整、多向互動”三大原則,堅持以學校為中心實施課程,并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地調整優化課程,促進課程內容更好地服務于家庭發展和學生成長。如此一來,教師和家庭既是課程指導者,也是受益者,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社會多主體既是參與者也是評價者,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實現主體多向互動。
針對家長育人意識淡薄、觀念陳舊、方法簡單等問題,學校切實發揮主導作用,不斷豐富課程內容,引領家長樹立正確、科學的育兒觀念,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
第一,基于理念提升的講座課程,包括“家長課堂”和“教師課堂”兩部分?!凹议L課堂”依托家長學校開展講座和研討,幫助家長促進自我成長、構建和諧家庭關系、認識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等。學校邀請專家、教師、家長代表等分享專業知識和經驗,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系統培訓,提高家庭教育實效?!敖處熣n堂”通過心理學、教育學、家庭教育理論等專題和專項培訓,以及對家庭教育常見問題診斷與指導的模擬訓練,不斷提升教師教育觀念、專業水平和反應能力。學校聘請了四川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專家擔任導師,對教師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活動進行督導。
第二,基于問題求診的特需課程。針對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家庭的共性問題和特殊問題,學校創設了符合“小群體需要”和“個體化需要”的家教指導平臺,采用“選修”和“定制”的方式幫助家長找到具體的行動策略和方法,提升家長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能力。針對“小群體需要”的課程,一般采用“發放調查問卷—統計高頻問題—分析問題成因—征集策略方法—發布共享”的方式解決家長群體的普遍困惑;針對“個別化需要”的課程,一般是家長根據家庭教育困惑及盲區向學校求助,通過學校搭建的專業平臺獲得合理化建議或科學指導,如每周三下午的“家長會客廳”,家長可通過預約獲得學校教師的一對一指導,每月半天的“專家見面日”則由學校邀請專家來校,對家長展開更加專業的個別輔導。
第三,基于方法引領的共享課程。學校為廣大教師、家長搭建起相互學習、共同交流、答疑解惑的“家庭教育學習平臺”,不僅為家長和教師提供線上課程,傳授操作方法和技巧,還開啟了留言評論和在線互動功能,全校家長和教師可以暢所欲言,共同分析問題成因、探討教育方法,實現“1+1>2”的效果。平臺上還有許多育兒資源,除家庭教育指導專家錄制的音視頻外,還有學校教師針對學生具體問題給出的解決策略等,供家長自主學習。此外,各班教師還會聚焦本班情況成立“共享圈”,依托班級群、網絡直播等,幫助家長了解學生的學校生活,營造活潑和諧的氛圍,加強家校互動。
第四,基于資源整合的體驗課程。豐富家庭教育資源,優化家校協同育人路徑,幫助學生全面而個性的成長,有必要策劃并實施高質量、體系化的家校協同實踐體驗課程。學校開展“專家學者進校園、進課堂”活動,用榜樣的力量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聯合社會職能部門、家長就職單位等為學生提供職業體驗的空間,不僅幫助學生在體驗中完成自我的生涯教育,緊密了家校社合作,還豐富了學生的家庭生活,有助于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溢·融”家庭教育指導課程評價是內控性評價,即由學校自身對課程建設質量和效果進行內部評價、監控與管理,其評價主體是教師、家長、學生,評價對象包括教師、家長。評價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原則,聚焦育人目標,不斷改善、調整課程內容和實施方法,促進課程體系良性循環。
對課程的評價包括向家長、教師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并針對教師和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對教師的評價,一是結合學校相關考核細則,對教師參與家庭教育指導課程建設的量與質進行評價;二是通過教師在實際案例中對家庭教育指導學習成果的應用,考察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力;三是每學期向家長發放問卷,對教師教育教學和家庭教育指導能力進行評價。以上評價結果與教師評優選先、績效考核掛鉤,激發教師參與家庭教育指導的熱情、提升家庭教育指導的水平。
學校還專門建立了“六星父母”家長評價機制,“六星”分別對應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評價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自我成長”,每學年對家長參加家長會、“小銀杏”父母課堂線上培訓課、家庭教育指導平臺學習等情況進行學時累計,評估家長對家庭教育知識理論的掌握情況;二是“我的育兒經”分享,統計家長在校級、班級家長會,或在??躲y杏樹下》育兒經驗分享情況,以及在“家庭教育學習平臺”參與話題、互動討論情況等;三是“家教能力”提升情況,通過問卷調查、觀察學生改變等,了解家庭教育成效,并據此給出進一步的教育建議。
自2020年建構“溢·融”家庭教育指導課程以來,雙流實小在實踐—反思—再實踐中,不斷對課程進行修正與完善。今后,學校將進一步優化“溢·融”家庭教育指導課程結構,豐富課程內容,拓展課程實施路徑,改進課程評價,切實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和學校指導家庭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