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 潘辰 劉明晗
本次研究項目位于三門峽老城區,范圍為湖濱城區、和平路以北區域,北至北環路,南至和平路、公園路兩側、隴海鐵路彎道,西至209國道,東至火車站及斜橋村,總面積約8.7km2,如圖1所示。該區域存在整體建設雜亂,城市功能不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欠缺、人居環境較差、公共秩序混亂等問題,是典型的“城市病”集中區域。
調研區域內工業、物流倉儲等生產用地與居住用地混雜,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生活;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用地占比較低,尤其是綠地廣場用地嚴重不足,成為市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之一;開發建設方面,調研區域總建筑面積870萬m2,平均容積率1.0,開發強度較低。對照GB 50180—2018《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城市15min生活圈居住區用地容積率為1.2~1.4,區域還有一定的可開發容量。
1)城中村、棚戶區、老舊小區用地占比大,阻斷城市道路的貫通和延伸,居住環境差,生活配套設施匱乏,存在大量安全隱患,是典型的“臟、亂、差”地區,也是此次改造的“主戰場”,對提升人民滿意度和獲得感具有重大意義。
2)新建小區部分缺乏對日照間距、景觀視線通廊等方面的考量,存在建筑密度高、景觀環境局促等問題,此外綠化空間、停車空間也無法滿足需求。
1)支路網建設嚴重不足 城市支路數量少,斷頭路多,致使大部分交通壓力集中在主次干路上,造成交通擁堵。
2)“停車難”問題突出 區域公共停車場數量缺口大,配建停車場數量嚴重不足。老舊小區、城中村、棚戶區基本沒有配建停車位,居民車輛大多停放在小區周邊的城市道路上。
1)設施數量不足 綠地廣場、公共停車場、文化設施、基層醫療服務設施數量不足,是調研區域公共服務設施缺口最大的方面,也是居民日常使用最多的公共設施。
2)布局不均衡 公共服務設施(教育、醫療等)大多集中在中部地區,東部和西部地區設置不足,區域公共服務設施覆蓋率差異性明顯。
3)質量不高 由于建設年代較早,多數公共服務設施占地面積、建筑面積等指標無法滿足現行規范要求,如大部分私立幼兒園缺乏必要的室外活動場地,同時存在小學建設標準低、“大班額”問題突出、農貿市場環境差等問題,公共服務能力無法滿足居民對高品質生活的要求。
市政管網基本能夠覆蓋調研區域,但存在部分區域市政管網老化、建設混亂;主干管網基本完善且運行良好,但城中村、棚戶區、老舊小區內部市政管網建設混亂且給水管道老化造成水壓不足、雨污管道未分離、供熱管網和燃氣管網未覆蓋等問題普遍存在;供熱覆蓋率不足75%,天然氣覆蓋率不足80%;垃圾轉運站數量不足。
在黃河生態景觀帶與青龍澗兩岸商務功能區存在斷裂夾層,空間隔離感強烈。
1)部分地區生態破壞問題嚴重 北部沿黃區域為生態高敏感區,屬于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屬于生態脆弱地區,極易受到不正當開發活動的影響,但就目前來看,部分地區生態修復與保護并未得到足夠重視,導致大量生態問題出現,嚴重阻礙三門峽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破壞黃河流域生態健康。
2)缺少公共綠地和城市廣場 現狀人均綠地和廣場面積僅為0.5m2,遠低于人均12.0m2的規范要求,人們日益增長的綠化、美化需求難以滿足。
1)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 虢國博物館與車馬坑空間割裂,文化連續性差,保護欠佳。
2)工業遺產文化再利用 工業廠房利用率低,工業遺產文化體現不足。
3)其他文化空間 其他內涵的歷史建筑遺存豐富,但缺乏必要的表達空間。
1)商業升級滯后、工業倒閉外遷、空間老舊、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嚴重降低規劃片區活力。
2)產業低端,與城市中心功能不符;產業形態“低小散”,主要經濟支撐為中小型規模企業;產業類型傳統,缺乏新的行業引領經濟增長;企業競爭力不強,缺乏品牌影響力。
3)中高端勞動人口外流嚴重,三門峽市一半人口集中在規劃片區內,有能力的原住居民尤其是年輕人大部分選擇離開,留下大量老、弱、殘、貧等弱勢群體,同時被低成本居住所吸引的流動人口大量進入,導致自然衰老與逆向篩選相互疊加。
由于老城區在生態環境保護、城市文化挖掘傳承、城市活力、城市建設、交通組織、生活舒適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亟需進行舊城改造。
經調查分析,三門峽老城區范圍內的更新區域總面積399.5hm2,其中工業騰退用地99.8hm2,優化更新用地139.8hm2,城中村棚改用地111.9hm2,功能置換用地48.0hm2(見圖2)。現狀總建筑量為5771棟,含5個城中村(后川、會興、上橫渠、下橫渠、斜橋),總建筑面積807萬m2。結合老城區現狀建筑評價標準,采取“拆改留”的改造方式進行更新。
1)品質差類建筑(建議拆除) 總建筑面積約299萬m2(含城中村約72萬m2),約占現狀總建筑面積的36.0%。
2)品質良類建筑(提質改造) 總建筑面積約111萬m2,約占現狀總建筑面積的13.7%。
3)品質優類建筑(保留現狀) 總建筑面積約397萬m2,約占現狀總建筑面積的50.3%。
評價結果為三門峽老城區城市更新提供了最基本的“拆改留”結構單元,便于政府在今后城市更新工作中統籌安排,為每個街區、每棟建筑提供相應的城市更新策略,也為政府在老城區一體化管理平臺建設中提供最基本的現狀情況,便于管理。
基于此,提出本次三門峽老城區舊城改造的總體思路,即以人為本,以問題為導向,促進老城區高質量發展,并提出此次舊城改造的城市設計框架:塬望水天、綠潤岸城、棋布經軌、文興虢今。
1)塬望水天 在設計中應充分利用三門峽老城區的臺塬地貌特征,在黃河岸線、城市至高點選取城市視廊,營造山水相融的大環境,打造層次豐富的魅力城市天際線。
2)綠潤岸城 老城緊鄰黃河,設計應與地貌結合,與黃河生態景觀帶協同,沿迎賓大道、甘棠路、大嶺路、六峰路、茅津路、鐵路公園打造6條綠蔭大道和鐵路公園景觀綠帶,南北向貫通老城區,將黃河生態景觀引入城區,打造通往青龍澗河的綠色廊道。
3)棋布經軌 以滿足規范要求和人本需求的公共設施、公園、商業區為棋子,以縱向為軸,橫向為脈,見縫插綠,文綠交織,串聯棋子,共同形成活力網絡體系,打造活力公園城市。
4)文興虢今 加強對虢國文化遺產、陜州文化遺產和工業文化遺產的挖掘,注重對傳統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展示,加強文化旅游體驗,沿湖大鐵路、隴海鐵路、虢國博物館、水工廠、十一局打造城市文脈,通過小鐵路、工廠中的步行道等串聯歷史文化遺產,實現文化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