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盼宮,李雨宸
(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市新型住區拔地而起,與此同時,老舊住區存在的問題也逐一顯現。2019年以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改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做好2019年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通知》,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如何在原有基礎景觀上合理提升小區的景觀環境,提高人居環境水平,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陜西省西安市黃河廠十四街坊位于西安市東郊新城區萬壽路,建于1958年,總戶數1 142戶,建成年份久遠,占地廣、規模大。周邊環境日新月異,幸福林帶的建成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周邊環境的欣欣向榮更加凸顯出老舊社區存在的問題,這不但關系到小區居民的生活質量,而且對周邊新城區的形象產生重要影響。十四街坊現存建筑多以磚混結構為主,室內空間狹小,小區缺少綠化以及公共服務設施,是典型的老舊住區。經過實地調研發現,十四街坊由于功能的缺失,相較于新式住宅,居民行為活動的類型與頻率大幅降低,日常的戶外交流活動有所限制,戶外用地的緊張導致居民將原本的綠化用地改為停車場,對小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及人與景觀的和諧造成了極大破壞。
老舊住區指城市中建成于2000年以前的住區,建設標準較低,使用功能不全,缺乏長效的管理機制,配套的設施老化陳舊,公共設施影響居民的體驗感,大多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無法滿足當今居民各種生活需要。
由于十四街坊建造時間較為久遠,因此在設計等方面存在嚴重缺陷。隨著時代的發展,老舊住區在設計方法與建造理念方面存在的問題逐漸顯現。新時代,對老舊住區進行改造無論對城市建設還是對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都具有重大意義。一個環境優美的生活空間對維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維護社會進步團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保障居民基本的居住條件,還可協調社區內各方面的關系,化解由住區間不平衡、不和諧因素引發的矛盾,從而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
1)景觀綠化面積少,綠化品種單一 十四街坊建造于1958年,距今時間久遠,其設計標準明顯落后于現在的新型住區,因為公共空間的狹小和設計與管理上存在缺陷,綠化率較低,僅存的綠色植物得不到人工養護,視覺效果較差,野生植物肆意生長,高大樹木有傾斜趨勢,存在一定安全風險,僅存的植物多以冬青、麥冬、國槐為主,品種稀少,景觀層次不豐富,季相變化也不夠明顯。
2)公共設施陳舊、地面鋪裝破損較多 老舊住區在整體規劃上普遍簡陋,許多公共設施存在老化陳舊現象,健身器材、座椅等存在一定程度的破損,損壞較為嚴重的公共設施甚至成為居民的晾衣桿,喪失了原本的使用功能;居民樓前的地面鋪裝由于機動車的碾壓,產生松動現象,整體缺乏功能性、安全性、美觀性。
3)排水設施老化 十四街坊排水網建設年代久遠,水管老化,已經超過使用年限,排水能力不足,排水不暢,導致居民樓前陰雨天氣污水跑冒滴漏問題嚴重,居民不敢開窗通風,冬季出門害怕滑倒,影響生活質量。
4)垃圾桶配備數量不夠 十四街坊老舊住區管理費比較低,垃圾清運做得不夠到位。垃圾桶數量太少,形成“垃圾山”;小區內綠化帶和車行道上有許多大件垃圾無人清理,嚴重影響居民生活環境質量。沒有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使得居民患病概率增加。
5)停車矛盾突出 在2000年前,我國對居住小區沒有停車位配建指標要求,大多數老舊小區都不符合現階段城市規劃部門的停車位要求。現在老舊住區的停車位基本都是小區自行規劃的。由于空間有限、沒有統一規劃等,很多老舊小區的道路、綠地、公共空間等用地被私家車占據,消防通道經常堵塞,小區居住品質大大下降,還容易出現安全事故。
十四街坊住戶共為1 142戶,其中居住者不僅有老人,還有剛到城市發展的青年人及他們的子女,所以老舊住區的改造應結合實際使用者的活動特征與需求,實現景觀更新價值與可持續發展。
1)老年人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老化、活動能力與活動范圍受限,對于所在住區的環境與配套設施需求更加突出。調查發現,老年人的出行頻率甚至高出青年人,住區80%的老年人在社區活動為一天多次,其對于公共服務設施多元化的需求中戶外活動占比最高,老年人在社區參與中可以獲得心理滿足。
2)青年人 青年人作為國家建設的主體,正處于發展期,把握青年人的需求意義重大。青年人與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存在較大差異,在日常生活上不僅局限于物質上的滿足,更加注重生活的多樣性。青年人更加注重文體娛樂、健康安全,同時希望在工作之余能得到放松,因此對空間環境私密性與舒適性的需求也較高。
3)兒童 兒童期是人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兒童成長分為2~3歲、6~7歲和11~12歲3個階段。在這3個成長的關鍵性階段,兒童的認知水平、個性特征和行為方式等都會由量的積累而產生質的變化。娛樂需求是兒童最基本的需求,家長更希望兒童增加戶外安全游戲和活動的機會,得到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設計師在居住區內為兒童提供游樂設施、活動空間的同時,還應設計更多可改變、可互動的產品,以現代化的方式滿足大多數城市兒童創意的需求。
建議社區植物選擇以鄉土樹木為主,結合十四街坊的實際特點,種植適宜的植物,最大限度提高總葉面積及綠化覆蓋率,使景觀層次豐富,季相變化明顯(見表1)。植物的多樣性及其科學應用能夠有效地修復、改善及美化環境。要選擇樹形優美、色彩豐富、季相變化分明的植物,兼顧植物栽培歷史和文化內涵。考慮區域氣候變化的影響,要因地制宜選擇樹木,以增長植物的壽命。另外,應定期對住區植物進行灌溉、排水、施肥、土壤養護,保持各類植物的正常生長。還可以在樹木上掛標識牌,使兒童在生活中就可以學習到關于植物的知識,使用喬木、灌木、草本植物搭配,形成私密休閑空間,增強場地的功能性與美觀性。

表1 西安市適宜種植植物
針對公共設施陳舊損壞問題進行改造,實施海綿城市改造和便民設施完善的措施,不斷提高園林綠化的建設管理水平,打造綠色生態、優美和諧的人居環境,提升居民生活的舒適感。殘疾人或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無法使用傳統健身娛樂器械,因此要增加活動設施的通用性。將小區的步道改造為透水鋪裝,有效吸納雨水,還可以將住區的“失落空間”改造為雨水花園。在公共設施旁增加小型兒童游樂設施,在有限的空間內建造一個適合兒童活動的場所。
小區住戶停車位需求量較大,樓前的人行空地以及曾經的草坪被居民作為停車空間,不僅損壞了地面鋪裝也破壞了植被的生長,還影響到正常的消防通道,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可以在原有基礎上鋪設嵌草磚,將其改造為宅前停車場,將空間利用與景觀綠化完美結合。也可采用現代較為流行的“機械式立體化停車”方式,其最大特點是占地面積小且空間的利用率高,環境效益較好,對地形的適應性也比較強,安全性高,有利于重新塑造“人車共存”的居住環境。
增加涂鴉墻、旋轉椅、傳聲筒等。趣味性活動設施對不同年齡層都具有吸引力,能夠增強居民參與感,增進人與住區環境之間的互動性,增強居住區內互動型景觀建設,著重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促進社區健康、和諧發展。住區范圍內主要通行路段與活動區域設施可以采用圓角或鈍角的安全處理手段,兒童游樂區域的設施高差不宜過大,宜鋪設材質柔軟的地面。
十四街坊基礎設施較為陳舊,有的地方路燈缺失,還有些路燈年代久遠,較為昏暗,不能起到良好的照明作用。隨著樹木越長越高,很多路燈被枝葉遮擋,影響了照明效果。在充分了解社區、居民意見建議前提下,制定老舊小區路燈改造方案,對舊燈桿、燈具進行更換。建議改造采用防腐蝕燈桿、新型LED燈頭。新型技術和傳統燈具相比,具有亮度高、節能環保、成本低、壽命長、防眩光等優點,可以有效解決社區照明不佳的問題。
十四街坊由于基礎配套設施較差,私拉亂接線纜問題突出,而且人口密度大,消防設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隱患。對住區居民樓、公共場所、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的消防設施安全運行情況進行排查,安裝滅火器,提高居民防火意識。
社區居民活動時間主要集中在每天的9—11時與14—15時,其中社區活動體驗者多為老年人。在住區中營造復合空間,滿足老年人在社區活動中的多元化需求。營造環境尺度的多樣性,既有滿足老年人廣場舞的大尺度空間,也有可以下棋的小尺度空間。對于青年人而言,在可以觀賞的基礎上實現“綠化的可游性”,即在綠化空間內打造休憩空間,通過景觀的劃分實現多種空間形態,滿足青年人工作之余心理與生理上的需求。兒童活動空間多注重安全性與趣味性,不僅提供成年人鍛煉身體的健身器材,還有蹺蹺板、組合滑梯、沙坑、兒童籃球架等兒童專用器材。住區內實行人車分流,鋪設彩色步道,孩子們可以盡情騎車、奔跑,配備大幅手繪彩色兒童畫,童趣十足。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西安市黃河廠十四街坊公共空間面臨著使用主體考量不足、環境空間衰敗和公共活動空間缺失等諸多現實問題。針對十四街坊老舊社區改造,本文從保護住區歷史性、對社區進行綜合性改造目標出發,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通過結合景觀改造,從公共精神重塑、空間品質提升與活力再生等方面促進公共空間的更新,對建設美好和諧社會進行深入探究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