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彤

靈武長棗主要產于靈武市的臨河鎮上橋村、東塔鎮園藝村和果園村等。靈武長棗產業是靈武市的特色優勢產業,也是自治區扶持推廣的特色優勢產業之一、促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目前,靈武長棗基地面積6.8萬畝,占全市經濟林面積的66%,年產量達到2500萬公斤,帶動當地棗農8000多戶3萬多人增收致富;主要銷往北京、重慶、廣州、甘肅、陜西、山東、河南、河北、湖北等地。近兩年,靈武市搭乘電商快車,在全國大中城市建立了350多個配貨中心和直銷窗口。

每年9~10月,全國各地的棗商都會聚集在這里,將靈武長棗一車車運到全國各地的市場,甚至出口到國外。
“靈武長棗口感好,南方市場普遍很認可,每公斤的零售價在8元左右。”廣州籍客商王大海告訴記者,他和其他客商從9月15日開始在靈武長棗交易市場收購長棗,收購將持續至10月底。
靈武市長棗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10月,首批500公斤靈武長棗經海關檢疫合格,銷往泰國,這標志著寧夏又一特色農產品獲得進軍國際市場的“入場券”。在拿到“入場券”后的半年時間內,靈武長棗又相繼進入歐美等多個國際市場,并獲得了較好的反饋。

記者驅車行駛在靈武市下白公路,路兩旁很多家庭房前屋后都種著十幾米高、樹齡達百年的長棗樹,路邊不時能見到農家樂,當地人依靠長棗采摘,做起配套的旅游生意。棗農李彩紅說:“家里種了1000多棵棗樹,棗子每年能夠賣出10萬元左右。”幾年前,李彩紅的丈夫外出打工掙錢是一家人的主要經濟來源,院里種的長棗都是自己吃、送親戚,不懂外銷,一年下來,全部收入也不過2萬元,那時全家人住在土坯房子里。自從做了棗農以后,家里買了樓房,還買了小汽車。
近年來,為推進靈武長棗產業提檔升級,靈武市制定出臺了《加快靈武長棗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重點支持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建設和推行施用有機肥補貼、建設設施溫棚和貯藏保鮮補貼、電商銷售和科技創新成果補貼、貸款貼息補貼等政策,極大調動了棗農積極性。2022年,靈武長棗畝產提升至1300公斤。這些政策的出臺,不僅促進了靈武長棗產業升級、市場振興、提質增效,也讓“中國靈武 長棗之鄉”的美譽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目前,靈武市在東塔鎮馬場湖建立了萬畝靈武長棗標準化生產基地,在郝家橋鎮狼皮子梁、臨河鎮上橋村分別建設2個3000畝優質生產基地,并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鞏固提升了10個地理標志農產品主產區,聘請專家、創新團隊、創新企業開展集體攻關,重點解決靈武長棗良種繁育、果樹更新復壯、精準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控等技術難點;同時建成靈武長棗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5.37萬畝、靈武長棗有機產品認證1878畝,良好農業規范(GAP)認證3家,建設設施溫棚1214畝。還通過單軸延伸、雙膜覆蓋、生物秸稈填埋等技術革新,讓以往只在深秋上市的靈武長棗,實現了一年四季皆可食。現在靈武長棗每年4月中旬即可上市,拉長了供應銷售鏈,成為全國上市最早的鮮棗,設施靈武長棗每公斤售價在35元左右,每畝可實現產值3萬元。通過標準化示范基地的建設,推行“三品一標”,讓棗農由傳統的粗放型向精細化管理方向發展,露地靈武長棗由原來1000公斤提高到1300公斤,銷售價格每公斤提升0.5元,每畝增收3000元。

此外,靈武市還將長棗種植與鄉村旅游產業相結合,提升長棗產業的附加值。同時,加強對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使用的監督管理,有效提升了靈武長棗的品牌影響力、輻射力,推動品牌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
通過品牌體系建設, 靈武長棗品牌得到了保護與提升,加深了“靈武長棗”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印象,贏得了顧客的信賴,促進了靈武長棗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成為棗農增收的“聚寶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