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鄉村知識青年進城的生存境遇與心靈圖譜

2022-11-11 19:47:40陳振華
南方文壇 2022年5期
關鍵詞:小說

“鄉下人進城”一直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性/現代化進程中文學敘事的重要題材。鄉下人進城大致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城市和鄉村二元分割,城市是鄉村的終極仰望。這個時期有一部分鄉村知識青年并不是因為生計所迫到城市去謀生,而是為了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命運,去城里尋求生命理想。《人生》中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都屬此類。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到新世紀初的市場經濟時期,城鄉板結的關系有所松動,這是鄉下人進城的集中爆發期,改變貧窮的生存處境是最大的動力。這個時期也因大規模的鄉下人進城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精神癥候。第三階段,21世紀以來的時期,伴隨著鄉村的城鎮化,城鄉關系從之前的壁壘森嚴,漸次松動開始轉向城鄉交融甚至城鄉一體化,鄉下人進城的互動性大為增強,既有離鄉也有返鄉。不同的階段,鄉下人進城的主體類型各有不同,其中有一類備受文學的關注和青睞:第一階段的鄉村高中生或有類似經歷的鄉村知識青年。俞勝的長篇小說《藍鳥》聚焦的就是這個群體,他們大多是70后,中國改革開放第一代進城的鄉村知識青年,小說以鄉村高中生畢壯志的人生經歷、心理、情感、命運為線索,狀寫了特定時代此類人群普遍的生存境遇和心靈圖譜。

一、“為人生而藝術”的寫作倫理

“為人生而藝術”是“五四”時期文學研究會的主要理論,它排斥古典文學的“文以載道”以及文學的消遣游戲的娛樂休閑功能,主張文學反映人生狀況、民生疾苦,揭示“被損害者和被侮辱者”的生存真相。“為人生而藝術”是中國現代文學形成的新傳統,也進一步夯實了“文學是人學”的基本命題。作家繼承了這個傳統,俞勝坦言:“我是‘為人生’一派的作家。盛世出雄文,生逢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作為作家,是一件幸運的事。面對取之不盡的生活源泉,我想我們應該成為這個時代的記錄者,讓我們的文字留下這個時代的印記。這種記錄自然不是新聞式的記錄,新聞記錄由新聞記者去完成。作為作家,要用文學的方式,形象地描寫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面貌,敏銳地捕捉各種社會思潮的動向,給讀者提供思考生活、認知世界的精神容量。”①此言不謬,作家先前發表的《城里的月亮》《老鄉》《水乳交融》都是視線下移,聚焦底層小人物的生存悲歡和精神境遇,尤其關注進城的鄉下人在城里的生存感受和心靈狀態。

到了《藍鳥》,俞勝小說“為人生而藝術”的個性與風采更加彰顯,這也是他小說創作一貫的敘事倫理:關注人生,尤其是同情、悲憫社會弱勢群體、邊緣群體、底層群體的生存、情感與靈魂。《藍鳥》是俞勝長篇小說處女作,主人公人生圖景的展開與既往中短篇小說一樣,文本為其設置了城鄉雙重的背景,畢壯志的人生經歷具有重要的社會、時代、歷史意義和相當程度的典型性。畢壯志和《人生》中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一樣,高中沒有能夠考上大學,或因別的原因中途輟學,但他們具有高中的知識水平,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鄉村世界,他們已經是準知識分子水平。之所以路遙、俞勝選取這類鄉村高中生作為小說審美對象,根本的原因在于,那個年代高考的錄取率非常低,高中生落榜回鄉幾乎是絕大多數人的命運。這些人已經初步具備現代性的理念和思想,以及初步現代化的知識體系,他們不安于祖輩、父輩錨定在土地上世代相繼的歷史命運。他們試圖逃離和反抗,于是逃離土地,逃離鄉村、逃離傳統就是他們無奈又必然的選擇。他們的逃離是被動的,因為他們的行為舉止和鄉村風俗倫理對他們的規訓和期待格格不入甚至悖反。他們的逃離又是主動的,他們像畢壯志一樣,心懷壯志和夢想,亟待改變身份和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他們的出走又是他們建構自身主體性的開始,盡管那個時候他們自身還沒有明確的主體意識,但他們作為改革開放第一代進城的鄉下知識青年,不經意間參與了打破城鄉壁壘,邁向現代性的宏大歷史進程。

《人生》里高中生高加林的城市夢最終破滅了,回到了愛恨交織的黃土地,充滿了悔恨和懺悔,小說寫出了高加林主體性的建構與坍塌,寫出了傳統道德、生活模式與現代性人生夢想的分裂,導致了無法避免的人生悲劇。《平凡的世界》里的孫少平,也是特定年代的高中生,他追求不平凡的人生夢想,開始在村里辦的初中班教書,后到黃原城攬工,不想重復父輩孫玉厚和哥哥孫少安禁錮在黃土地上的人生。他一路艱難曲折,支撐他人生夢想的是人生自我價值的期許。田曉霞的意外死亡給了他重大打擊,因礦難而毀容,但他最后還是拒絕了留在縣城的機會,回到了惠英身邊,留在了異鄉的煤礦,完成了自身主體性的構建。與高加林、孫少平有所不同,《藍鳥》中的高中生畢壯志,雖名為壯志,但他起初并沒有高加林明確追求城市現代生活的人生理想,也缺乏孫少平清醒的自我意識和人生追求。他的人生愿望更多是生存欲望,從木泥河中學到縣城再到哈爾濱,他想的只是在城里過上體面的生活,能出人頭地,衣錦還鄉。三個人物,高加林出現最早,遺憾的是,20世紀50—70年代城鄉的二元壁壘、戶籍制度以及因這些所導致的農村封閉、狹隘、束縛短時間是無法改變的。因此高加林的身份轉變愿望及其現實突圍注定是一場虛妄。他無論怎樣想把自己的“身體”從農民“身份”中抽離出來,通過閱讀把自己的精神生活和農民粗鄙的心靈世界區別開來,最終只能是妥協的結局,解放何其艱難②。孫少平在高加林之后,改革開放已經有了初步的經驗和積累,在更廣闊的世界,鄉村青年孫少平高中畢業似乎有了比高加林更多的人生選擇,歷經磨難,自強不息。岳雯對《平凡的世界》進行了再解讀,她從“進城”“勞動”“個人化”三個方面重新闡釋了這部小說,認為較之《人生》,路遙把孫少平的“進城”沖動從具體的時代環境中抽離出來了,將“進城”等同于“闖蕩世界”,賦予其浪漫化的光環③。畢壯志則比他們更晚一些,他的“進城”一方面連接著時代的環境,另一方面也有“闖蕩世界”的意味。因為愛情的挫折、班主任的羞辱和養兔子的失敗,他高中未及畢業就被迫背井離鄉。當然這是外在的因素,根本的原因還在于當時鄉鎮的高中生想通過高考改變命運極為困難。這就導致了大量高中生畢業回鄉務農或者另尋出路。升學無望,當兵沒有門路,又不安于土地的營生,于是,進城是當時他們或無奈或主動的選擇。因此,類似畢壯志的鄉村高中青年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他們的人生選擇及其后續的人生經歷具有相當的普遍性。高加林、孫少平、畢壯志在時間上有先后,然而,他們都基本屬于同一個時代,也就是“鄉下人進城”的第一個階段。不同的是,高加林是身份政治的理想,孫少平是自我價值實現的理想,畢壯志是世俗的生存理想。他們代表了改革開放初始年代鄉村知識青年在現代性的歷史進程中改變自身命運的三個不同維度。《藍鳥》延續了《人生》《平凡的世界》對改革時代鄉村知識青年命運的思考,也充分演繹和實踐了作家“為人生而藝術”的寫作倫理與敘事訴求。

二、70后進城者的生存體驗與心靈遭際

畢壯志面臨著人生的多重打擊,還未及成年(十七歲)在家鄉已經待不下去了,只好逃離土地和鄉村。出走的時候他不無悲壯,內心忐忑、無奈,對未來既充滿期望又茫然無緒,改革初期第一批鄉下人進城的命運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但他們的命運對后繼者具有鏡像、認知和啟示的意義,不無昭示著之后更大規模鄉下人進城的歷史命運。

由于城鄉壁壘的存在,城市和鄉村在社會結構中一直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城市長期占據著物質、思想、文化和權力結構上的支配、優勢地位,鄉村則被認為是封閉、落后、愚昧的代名詞。具有城市戶口,能吃上商品糧,成為公家人一直是鄉村有志青年或鄉村知識分子的人生夢想。可見城市是文明/民主/現代/希望/自由的地方,是鄉村仰望的目標,這自然導致了對鄉村的歧視。畢壯志開始的時候去到的是縣城,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投奔他的堂哥畢文章,在畢文章的住處,遭到了畢文章城里女友的不待見,畢壯志不僅沒有吃上一頓飯,在堂哥這住一晚上都被無情地拒絕了。餓極了的畢壯志只能在城邊莊稼地里啃兩個玉米果腹。歧視無處不在,當小說中的“我”在哈爾濱舉步維艱,不得不到搬家公司賣苦力的時候,一次搬運家具的勞務過程中遇到了自己高中的初戀女同學宋燕秋和他的同居男友韓亞杰,受到了韓亞杰的百般刁難和羞辱。“我”到申楠楠介紹的女友姜虹家拜見未來的岳父母,因為“我”的戶口還在農村,結果被姜虹的父母給無情地舍棄。即便后來“我”和初戀女友宋燕秋結婚了,岳父宋應昌也因為“我”沒有考上大學,不是城市戶口而對我冷眼有加,內心充滿了鄙視……之所以會如此受到歧視,就是農村戶口帶來的身份原罪。

這里需要闡明的是,盡管《藍鳥》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進城鄉村青年畢壯志在城市的掙扎、屈辱、邊緣、苦難等生存體驗,盡管他在城市處于社會的底層,得不到城市主流群體的認同,找不到心靈的根基,但小說寫作的出發點并不在于體現“人民性”“階級性”“底層性”等底層寫作、底層敘事的價值導向。小說也沒有對畢壯志的人生磨礪進行絕對苦難化的敘事,小說只是客觀地描摹他在城市的真實處境和心靈狀態。敘事的這般處理,有效地避免了底層寫作苦難絕對化的敘事傾向。梁鴻曾批評過于傾向化的底層寫作:“當你面對真正的底層個體時,由于各自的歷史遭遇、性格成因及在群體之中的生存位置的不同,他們會形成錯綜復雜的問題與狀態。僅僅把‘底層’作為被侮辱、被損害的階層,會忽略掉他們作為個體與歷史之間的互動關系,忽略掉他們作為一個有主體行為的人與歷史之間的同謀關系或反合力關系。”④由此看來,《藍鳥》并不符合一般意義上的底層敘事,就是因為小說并不帶有特定的階級意識、敘事苦難化傾向和新左翼文學的基本訴求。《藍鳥》里的主人公畢壯志生活在城市的底層,他作為鄉下人進城的人生體驗和心靈遭遇,作為生命個體卻能夠深刻地反映時代的變遷。由于主人公身份的代表性,他的個體經歷也能夠普遍反映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鄉村知識青年在進城的歷史潮流中參與并見證了城鄉二元對立社會結構的部分松動:“改革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社會結構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原來封閉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已轉化為具有一定開放性的新城鄉二元結構。”⑤

小說中的畢壯志1990年是十七歲,也就是出生于1973年。70后在此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他們是“文革”后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文革”期間他們剛剛出生或尚在年幼,“文革”的極左政治對他們幾乎沒有構成影響。他們成長的主要階段是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革故鼎新,社會充滿了思想解放的激情。國家以現代化和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策取代了過去“繼續革命”“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方針。所以70后是理想主義的一代人,他們即便貧窮,然而他們并不沮喪,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憧憬和想象。與“文革”時期“上山下鄉”的城市知識青年到廣闊的農村去不同,他們逆向從鄉村來到了城市,沒有國家意識形態的統一“詢喚”,而是改革開放以及現代化的歷史趨勢使然。于是70后的畢壯志們才有歷史機遇去付諸人生行動。“在傳統小說里,敘事的基礎是人物的行動,其個性支配著人的活動。敘事主體正是根據人物的行動而展開敘事的。一個時代的故事,是敘事主體對這個時代人們總體行動特征的講述。而‘行動缺失’卻是我們時代生活的一個特點。”⑥小說中,畢壯志就是憑借著自己不屈不撓的個性,在自己的命途中展開了一個又一個行動。主動放棄高考是行動,在木泥河畔親吻初戀情人是行動,養兔想成為萬元戶是行動,背井離鄉到外面打拼是行動……正是人物的行動展示了生命的廣度和深度,也是以畢壯志為代表的一代鄉村知識青年進城的行動,揭示了“生命個體時間”和改革開放進程的“歷史時間”的深度耦合。個體的生命境遇和心靈圖譜匯入到社會、時代和歷史的滄桑巨變中,個體的生命價值才能夠在時代、歷史的流變中被肯定,被賦予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畢壯志的個體生命經驗才獲得了歷史感和普遍意義。《藍鳥》的敘事讓主人公的個人存在與時代/歷史產生了內在的關聯。“人的成長與歷史的形成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人的成長是在真實的歷史時間中實現的,與歷史時間的必然性、圓滿性、它的未來,它的深刻的時空體性質緊緊結合在一起。”⑦遺憾的是,我們現今的生活存在著太多的“行動缺失”,或缺乏有意義的行動:沒有故事的生活、沒有記憶與內疚的人生、世界的碎片化、行動的非價值化、經驗的同質化等。文學敘事長期的“去行動化”“去故事化”已經構成當代文學敘事的危機,當下需要重新建構“故事”,認識“行動”之于敘事的重要意義,認識行動、故事、經歷對當代生活乃至文學敘事的糾偏作用。

小說中畢壯志的人生經歷有作家俞勝的影子和個人的感受與經歷。當然,作家和人物并不雷同,作家通過高考,成功改變了身份來到了城市,畢壯志則是到城市打工、做生意活命。身份不同,然而畢竟是同時代的人,作家在成長經歷中耳聞目睹就能夠深切感受這些鮮活的生命圖景,《藍鳥》開篇明示:“小說,是記憶的嫁接與生長。”正是有了那么多鮮活的記憶,在記憶基礎上嫁接和再生長,小說才前所未有地活色生香。試想,如果不是同一時代的人,作家的這本青春記憶與成長的小說不可能這么真切地抵達歷史現場。

三、精微的心理呈現和素樸的現實主義

這部二十萬字的小說在當今長篇動輒數十萬甚至幾百萬字的時代,竟然斷斷續續寫作了長達十年之久。五易其稿,作家不輕易出手的原因除了在思想和藝術上一遍又一遍地打磨,使其臻于完善,我想,還有隨著時代的變化,作家對世界和人生的認知也在不斷深入。由于沉淀日久,這部小說的藝術質地上乘,整體表現為自然、圓融、素樸,幾乎看不到技巧的痕跡,小說對主人公心理的描摹尤為真切和精微。

小說對主人公心理的刻畫令人印象深刻。文本采用第一人稱“我”的回憶性敘述,回顧了“我”自木泥河上學、退學、養兔失敗及后來到縣城、哈爾濱的打拼,這是“我”個人的奮斗史、生存史,也是“我”個人的心靈史。第一人稱限制視角雖視野受限,卻極大地增強了文本敘述的真實感和體驗性。“我”上學、進城的拼搏、掙扎、奮斗的生存經歷和“我”心理、情感的體驗互為因果,因此,小說對主人公心理原汁原味的書寫,對形塑主人公的性格形象至關重要。在木泥河讀高中的時候,“我”和眾人心目中的女神宋燕秋是同學。當時的“我”成績不及宋燕秋的獨占鰲頭,卻也名列前茅,加上“我”的形象高大俊朗,結果宋燕秋成了“我”高中時的初戀,在木泥河畔,兩人的第一次約會,小說對“我”的心理有精微的描述:“我突然變傻了,宋燕秋說河邊的景色好美,我跟著說景色好美;宋燕秋說天空好藍啊,我也跟著說天空好藍;我感覺自己舌頭發硬,笨嘴笨(拙)舌,除了學舌,不會說其它(他)的話了。”這是初戀時分極為典型的心理征候在行為舉止方面的體現。再比如,小說中寫“我”在錢彤家夢遺的心理場景,寫“我”和姜小美、申楠楠的曖昧心理,寫“我”在搬家公司干體力活遇見熟人的心理尷尬,寫“我”印設計公司經理名片、衣錦還鄉的虛榮心理,寫“我”生活中、情感中多種多樣的心理和情緒。尤其是對“我”與多個女性交往的性心理的描摹,不僅不損毀主人公的品格,不妨礙其形象建構,反而讓讀者覺得愈發自然和真實。

《藍鳥》沒有采用多么先鋒的敘事手法,也沒有朝向“無邊的現實主義”,而是回到極為傳統、素樸的現實主義。線性的時間,循規蹈矩的敘事邏輯,個體經歷串起的情節故事,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時空環境中塑造了進城的鄉村知識青年畢壯志的形象。由此觀之,《藍鳥》是比較傳統的敘事小說。小說不僅有著極富歷史感的人物心理、行動、故事和經歷,在素樸現實主義的敘事訴求中,還有更多的收獲。小說的敘述語言純粹、質樸、地道且不乏詩意。俞勝既是小說家又是散文家,他不追求語言的華麗、喧嘩、龐雜、歧義、晦澀,而是傾心于質樸有感染力的語言,追求語言的及物性和切身性。當代敘事話語愈來愈繁復、喧囂和蕪雜,產生了話語過剩,超出了敘事的閾值甚至讀者的知解力和想象力,還有一些敘事話語的隨意拼貼與無效繁殖讓我們的敘事語言臃腫不堪。讀《藍鳥》,那種久違的親和、樸素、切身、及物的敘事話語回來了。這種敘事語言來自生活現場或生活感受,這種話語沒有閹割言說賴于存身的生活經驗。小說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一只藍色的鳥,麻雀大小,腹部以上的羽毛閃著藍幽幽的光,一雙黑豆似的眼睛。藍鳥在小說中總共只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在木泥河畔,藍鳥見證了畢壯志和宋燕秋的初戀,它的倏然飛走,或許是對這對戀人的警醒與告誡。第二次是畢壯志在搬家公司出賣苦力的時候,生存與情感都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這個時候在宿舍窗戶外云杉的枝頭上,藍鳥像木泥河畔的時候一樣用一雙黑豆似的眼睛注視著畢壯志。藍鳥的再次出現似乎暗示著主人公不要被暫時的苦難所嚇倒,不要自輕自賤,不要氣餒,相信本來屬于你的終究會屬于你。小說以文本中出現兩次的“藍鳥”為小說命名,冥冥中具有暗示或神諭的意味。這也讓素樸、傳統的現實主義敘事充滿了空靈的色彩。由此,小說的思想題旨就不僅僅停留在現實層面、歷史層面,而是有了形而上的提升,抵達生命哲學層面。畢壯志進城的一系列經歷、苦難、屈辱不單單是以個體的生命實踐參與改革開放的現代性進程,也不僅僅是反映了70后鄉村知識青年一代人的進城命運以及他們與時代、歷史的意義關聯,還在于他們對曾經迷失了的人與事的尋找,或者說是對失落的人生理想的尋找。最終,木泥河中學的初戀情人宋燕秋歷經波劫回到了畢壯志的懷抱,有情人終成眷屬。小說中除了畢壯志的尋找之外,還有“我爹”“我老叔”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到偏僻、遙遠、荒寒的夾皮溝淘金,對金子的尋找,經歷了數十年的失望,他們靠信念維持自己的動力,“我老叔”終于找到了金子。他們的尋找和畢壯志的尋找盡管對象不同,但對于他們而言,尋找就是他們人生的意義所在,哪怕一無所獲,尋找的過程就是生命存在過、行動過的證明,尋找就是生命意義敞亮的過程。

綜上,作家俞勝延續了個人奮斗與時代關系的思考,繼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塑造的高加林、孫少平之后,塑造了另一種鄉村知識青年畢壯志進城的形象。小說既是歷史個體的青春敘事、情愛敘事、成長敘事、進城敘事,也是人生命運在時代大潮中的敘事,文本將多維敘事集于一身。《藍鳥》的歷史賦值在于它提供的人物畢壯志是70后的鄉村知識青年,文本最后的一句話暗含著豐富的時代信息和思想意味:“順便告訴你,我十七歲的時候是一九九○年。”這可不是隨便告訴你的,更非不經意的,而是敘述者刻意的提示,可以說小說結尾的收束簡直是點睛之筆。1990年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歷史節點,既是80年代理想主義的式微,也是下一個市場主義、消費主義、欲望化時代的開啟。同時,70后認知世界、人生的觀念和方式還帶有理想主義的色澤和光影,當他們投身于欲望喧囂的90年代,他們的理想主義、民主、自由、公正等現代性思想必然面臨著市場化、消費主義和欲望化都市的“淘洗”。這也勢必會導致畢壯志們到城市會經歷一番精神震蕩和心靈痛苦、困惑,必然會有一個和生存語境的齟齬、沖突的過程。《藍鳥》給予了主人公進城所面臨的價值困惑很多筆墨,這種困惑來自傳統鄉村的價值觀、20世紀80年代的理想主義價值觀、現代性的價值觀和都市性的消費主義意識形態之間的多重抵牾與內在悖謬。所有這一切都賦予了70后小說主人公獨特的審美內涵和思想意蘊,這也是這一人物具有相當典型性的所在。小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真實的歷史個體,真切的生存境遇、精微的靈魂圖譜和真實的時代語境,其真實性“就是歷史感、現實感和價值感在個體生存經驗中的高度結晶。具有啟示性和感召力的作品都是這樣一種晶體”⑧。

【注釋】

①俞勝:《我是“為人生”一派的作家》,《貴州民族報》2016年1月22日。

②楊慶祥:《妥協的結局和解放的難度——重讀〈人生〉》,載《分裂的想象》,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第184頁。

③岳雯:《〈平凡的世界〉的多重辯證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0年第11期。

④梁鴻:《通往“底層”之路——對“底層寫作”概念及批評傾向的反思》,載李云雷編《“底層文學”研究讀本》,上海書店出版社,2018,第190頁。

⑤鄭杭生等:《當代中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第132頁。

⑥⑧曲景春、耿占春:《敘事與價值》,學林出版社,2005,第34、9頁。

⑦巴赫金:《教育小說及其在現實主義歷史中的意義》,載《巴赫金全集》第3卷,白春仁、曉河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第213頁。

(陳振華,安徽外國語學院文傳學院。本文系安徽外國語學院博士基金“當代‘文學皖軍’創作”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小說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何為最好的小說開場白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7:06
小說課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我們曾經小說過(外一篇)
作品(2017年4期)2017-05-17 01:14:32
妙趣橫生的超短小說
中學語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29
明代圍棋與小說
西南學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閃小說二則
小說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91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成人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婷婷色狠狠干|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国产人人射| 欧美不卡二区|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黄色一级片|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91无码国产视频| 色婷婷在线播放| 欧美福利在线|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久久黄色毛片|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婷婷色中文|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伊人91在线|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九九热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专区|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精品国产91爱|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成人中文在线|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91|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亚洲成年人网|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无码一区18禁|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