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黨的二十大報告發出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嶄新篇章的進軍號令,給全黨以信仰的感召、方向的指引、進取的力量。”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代表陳卉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聆聽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后,心中涌起無限力量。
陳卉麗是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石刻博物館)保護工程中心主任、研究館員,有著“石刻名醫”的美稱。她與文物為伴,用專注和熱情,為石刻“祛除病痛”;她和她的團隊,歷經8年艱辛,換來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金光重現”;她27年堅守在文物保護一線,誓將余生托付。
陳卉麗說:“文物修復是我一生的修行。”
時間回到2008年5月,國家文物局將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修復列為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
陳卉麗臨危受命,擔任石質修復組組長,而彼時的千手觀音造像歷經800年風霜,早已“病入膏肓”:“病害”多達34種,830只手的“病癥”各不相同,殘缺多達440處。
“做我們這行,除了要具備專業技能,還需要有超強的耐心、高度的責任心和頑強的毅力。”陳卉麗說。
此后,陳卉麗和同事們整天“泡”在修復現場和方案堆里,常常為了如何處理一個小細節而輾轉難眠。
在修復千手觀音主尊像時,陳卉麗團隊發現主尊像右邊前伸的主手自腕部殘缺,現存手掌及布帕為后人補塑。這不僅改變了文物的歷史真實性,還極大影響了造像美觀。
為了修復這只手,陳卉麗及其團隊花費大量時間查閱文獻資料和經典著作,并先后到四川、河北、山東等地進行考察和學習。最終,陳卉麗創新性提出“依據千手觀音造像對稱原則,按照另一側相對應手的形態,采用‘可拆卸式’的修復方法來修復此手,以便后期再次修復處理”。
2015年6月13日,這一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竣工并重新向公眾開放,千手觀音造像“金光重現”。
作為文物保護戰線的一線科研人員,能夠現場聆聽黨的二十大報告,陳卉麗內心激動不已,一種強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報告講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時代十年特別是過去五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工作,大力推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呈現出5個前所未有。”
“是哪5個前所未有?”面對記者的疑問,陳卉麗接著說:“就是國家對文物工作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對文物保護機構和隊伍的建設力度前所未有,對文物保護的投入強度前所未有,全國文物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全社會對文物傳承利用的關注程度前所未有。可以說,新時代的這十年,是全國文物工作高速發展、形勢大好的時期,是全國文物工作者信心滿滿、斗志昂揚的時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我們要肩負新時代文物工作者的使命,貫徹落實‘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陳卉麗表示,“我們不僅要進一步提升文物保護科技水平,竭盡全力把文物保護好,還要深入挖掘文物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展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胸懷,讓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努力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