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
物理研究所所長
經過長期發展和國家持續支持,我國在大容量、高參數燃煤發電機組和煤直接液化、煤制烯烴等新型煤炭轉化等核心關鍵技術上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在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煤化工關鍵裝備等方面仍存在著較大差距。我們不僅要突破煤炭領域諸多關鍵技術門檻,還要破除各類能源之間轉化的壁壘,將煤炭放在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的全局中進行統籌布局。
以煤為原料,通過氣化、液化、焦化等途徑制取油品和替代石油制取大宗化學品的現代煤化工,不僅可緩解石油供應緊張局面,同時也可彌補現有石油加工與石油化工行業的結構性缺陷,促進工業結構轉型升級;緊急情況下還可為油氣供應提供重要支撐。通過以合成氣、甲醇轉化為平臺,發展合成氣直接生產大宗化學品和高值化學品技術、甲醇耦合石油基原料(苯、甲苯、石腦油等)等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烯烴、芳烴和含氧化合物大宗化學品/燃料的合成技術變革,促進煤化工與石油化工的協調發展,構建更加合理的產業結構。
我們應該認識到,跨領域、系統化、體系化的能源布局不僅有巨大的創新空間,還會產生巨大的整體節能減排效果。多能融合的新型能源體系將提高能源儲備和保障能力,保障我國能源及相關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當前應發揮跨領域綜合交叉的碳中和重點科技專項作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形成全面支撐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技術體系,推動我國能源體系及工業結構全面升級。
郭華東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著名的人口密度分界線“愛輝(璦琿)—騰沖”線(由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在1935年提出,亦稱“胡煥庸線”),也是中國東、西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現象分界線,長期以來備受關注。如何通過構建“美麗中國中脊帶”來破解“胡煥庸線”?為此,我建議——
一是以創新西部跨越式發展、高質量發展新模式為出發點,挖掘西部發展新要素,激活西部發展新動能,維護西部發展的良好環境,包括瞄準高質量發展目標,跨越進入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激活西部資源能源優勢,產生新的發展動能;加強西部教育針對性發展,培育第四產業人才;創新引進與穩定人才環境,不拘一格使用好人才;保持西北半壁比較優勢,維護西部良好環境。
二是培育“美麗中國中脊帶”為國家的區域戰略,全社會共同推動“美麗中國中脊帶”發展。針對交通、資源、生態、政策、經濟、旅游、人才等要素,對“中脊帶”全域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威脅等內外部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與開發。
三是把“美麗中國中脊帶”構建成中國內外循環的樞紐、國內大循環流通的主干帶、國際循環的促進帶,構建國家區域發展和國土發展新格局。
四是把“美麗中國中脊帶”建成生態安全屏障,建成東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構建宜居生活帶。可把目前在“中脊帶”內部與東、西兩側的國家生態屏帶設置進行整合,構造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態安全屏障。
丁奎嶺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
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科技創新的根本在人,各國科技競爭的本質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因此科普教育和科技創新是同等重要的。該如何做好科普教育、講好科技創新的故事?我認為要做到內容、渠道和技術的三位一體。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信息的傳播正在從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演化為公眾號、短視頻、微電影等多種渠道并舉。近年來,我們在科普中大膽嘗試,從過去的發表科普論文、舉辦科普講座、參加電視節目,到拍攝公益廣告、紀錄片、微電影等,力圖通過不同渠道、不同方式,讓內容變得越來越生動、受眾面越來越廣、接受度越來越高。
在我看來,科技傳播和科普教育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在傳播知識的基礎上,給社會大眾營造一種尊重科學、熱愛科學的氛圍。上海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應該建立科技創新、科技傳播、人才培養相互銜接、相互爭議的正循環:通過創新傳播的內容與方式,提升科普對公眾的吸引力;好的傳播營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圍和環境;培養的人才繼續推動創新。
我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創新與科學傳播事業,從受益者變成推動者,點亮更多年輕人的科學夢、中國夢。
褚君浩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
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物質的運動形式是多樣的,可以互相轉換的;事物互相聯系轉換,在矛盾中發展。
物質世界就是物質、場、空間、時間,還有它們之間各種組合,各種不同組合在空間和時間中發生各種過程。這種組合和時空過程,是關聯性,是規律,屬于信息范疇,是物質世界的第五要素。米、水、鍋、火,都是物質,但把它們在空間、時間中組合起來,就燒成了飯。物質的時空組合是信息,它能產生財富。信息是物質性的。所以,世界由物質、場、空間、時間、信息五大要素組成。物質的時空組合產生效果的因果規律,人們能夠去發現和認識。
人類的重要任務是要不斷深化對物質世界五大要素的認識,適應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構建和改善人類生存的環境。在努力完善科學體系驅動下追求科學規律的發現,客觀上成為技術發明的源泉,成為技術發明的總開關。科學推動技術,技術發展反作用于科學,相互促進,推動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形成了現代物質科學技術、電子科學技術、光學工程技術、生物科學技術、信息科學技術、材料科學技術,以及各類工程科學技術的科學技術體系。
人類可以去發現和認識客觀規律,但宇宙的規律為什么是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人類還無法理解。物質和意識是什么關系,也是未知的。這些都需要人們進一步去探索。科
(資料來源于科學網、中國科學院官網。責編:張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