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威
(華僑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20 世紀的一百年里,研究中國戲劇文學的理論文章之多,可謂汗牛充棟,車載斗量。然而,遺憾的是,它們的生存狀態又顯得散亂而無序。站在新時代起點上,呼應構建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推動我國戲劇事業蓬勃發展的時代主題,對上述理論資源進行發掘整理,撰寫一部20 世紀中國戲劇文學理論史,就顯得極為重要而迫切。
關于“戲劇文學”一詞,鄭乃臧、唐再興主編的《文學理論詞典》一書這樣解釋:“一種供戲劇演出的劇本,又稱腳本。”就此而言,所謂“戲劇文學理論”,即是對一切與戲劇劇本相關問題的研究。這也決定了戲劇文學理論內涵的豐富性。與之相應,戲劇文學理論的書寫形態也呈現出多樣性,表現為,除了如谷劍塵的《現代戲劇作法》、洪深的《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譚霈生的《論戲劇性》等系統性的理論專著之外,還包括序、跋、劇評、論文等,可謂形式繁多,品類紛呈。就后者而言,論述問題之時,雖多不系統,但具短小精悍、自由活潑、微言大義之特色。20 世紀中國戲劇文學理論史的研究對象正是體現在上述論著的內涵及其產生、發展、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其研究目的,統而言之,有以下幾點:
瑪利安·高利克說,“在系統-結構研究中,被研究的對象是某一系列的因素,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是確定該系列事物的性質的主要手段。”這段話對我們研究20 世紀中國戲劇文學理論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一百年里,研究中國戲劇文學的理論文章浩如煙海,而它們又大多處于一種孤立、散落的狀態。除此之外,這其間又存在著諸多特殊情況,如在同一時期,關于同一問題的討論往往會有眾多劇論家參與其間,各抒己見;而具體到某一劇論家時,他們又往往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達出個人對于戲劇文學的看法和觀點,而隨著時間推移,年齡和見識的增長,同一個劇論家即便對于同一個問題又往往表現出不同的看法。這就需要我們在整理材料的過程中,不能停留于簡單描述的層面,而應對其通盤考察,例如對于某一劇論家的理論觀點,要將其置放于歷史的坐標系中加以審視,既要橫向地看到他于某一時期的理論觀點,以及同一時期內,他和其他劇論家觀點的異同,同時又要縱向地看到他整個的學術生涯中理論觀點的發展變化以及他和其他劇論家在某一理論觀點上的傳承關系。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使原本看起來一盤散沙的理論資料在被納于史學的框架之后,尋出關聯,生成系統。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戲劇文學亦是如此,也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而對這一規律性的探索,是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理論家都在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他們偶有心得,便行之于文。而很多時候,對于戲劇文學的某一理論問題,則又往往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劇論家接力研究,這就需要我們從更為宏觀的視角才能看清其發展脈絡,同時也更需要我們深入其內部發現其更為深層次的隱性結構,方能總結出更為根本性的發展規律。
20世紀中國戲劇理論史說到底是一部追尋戲劇中國性的探索史。戲曲是我國土生土長的藝術門類,它的中國性,固不待言。即便作為舶來品的話劇,歷史業已證明,欲在中國真正茁壯成長,其根基亦必須深植于中華文化這片寬廣而雄厚的土壤之間。也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自20 世紀初,一代又一代的劇論家在反復地討論著戲劇民族化這一問題。當然,這也成為中國戲劇文學理論關注的焦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梳理這段歷史,彰顯獨具特色的中國性,也就成為中國戲劇文學理論史研究的題中之義。
梳理中國戲劇文學理論史的發展脈絡,在研究方法上,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探討中國戲劇文學理論,說到底,首先要解決的仍然是人的問題。這一點上,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研究導向。面對浩如煙海的中國戲劇文學理論資料,如果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很可能迷失于歷史的塵霧。相反,有了馬克思主義這座燈塔,我們則可以穿透迷霧,廓清障礙,使中國戲劇文學理論的發展脈絡變得清晰。
二是采用文本細讀法。戲劇文學與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但作為一種審美活動,其又具有自身特性。換句話說,梳理中國戲劇文學理論史,就是要堅持歷史觀點與美學觀點的統一。落實這一點,最終需要我們把研究的目光鎖定于中國戲劇文學理論的原始文本,通過細讀,辨其肌理,明其真諦,悟其要義。
三是運用比較視野的方法。如果說細讀著力于理論的精度,那么比較視野則著力于理論的寬度。具體操作上,至少兼顧以下幾點:一是古今對比,此點重在處理戲劇文學理論發展進程中的繼承與發揚關系;二是中外對比,此點重在探討戲劇文學理論的“自我”與“他者”兩種文化屬性的沖突與融合問題;三是學科對比,童慶炳說,“文學理論的形態與文學研究的客體及視角密切相關。”依此而論,探討戲劇文學理論亦會涉及哲學、美學、藝術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此點重在對戲劇文學理論進行多視角、全方位、立體式關照;四是單個劇論家不同時期的理論觀點之間的對比,此點重在考察其發展與變化的事實;五是劇論家與劇論家之間的理論觀點對比,此點重在研究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代際傳承關系。
研究思路方面,關鍵在于厘清歷史分期。依據戲劇文學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存在密切關系,同時又兼具自身特性之事實,我們將中國戲劇文學理論的發展過程劃分為以下五個時期。
第一時期,從1898 年至1918 年,以戊戌變法為起點,梁啟超等人倡導“文界革命”,首次將“戲劇的功能與救國圖強聯系起來”,中國戲劇的現代性探索由此發生。
第二時期,從1918 至1930 年,以《新青年》出版“戲劇改良專號”,發表胡適等人的戲劇理論文章為起點,中國現代戲劇觀念由此確立。
第三時期,從1930 年到1949 年,以黨直接領導的“中國左翼劇團聯盟”成立為起點。其間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此一時期,社會動蕩、矛盾激化,中國戲劇文學理論的發展雖處困境,但又茁壯成長。
第四時期,從1949 到1977 年,以新中國的成立為起點。在嶄新的社會環境中,中國戲劇文學理論的發展獲得了進一步的深化,但同時也遭遇了一定挫折。
第五時期,從1978 年至今,以改革開放為起點。此一時期,市場經濟全方位激活了社會發展動能,這給中國戲劇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使其面臨巨大挑戰。與此相應,中國戲劇文學理論在中西文化的劇烈碰撞中努力地進行著多元化探索。
撰寫20 世紀中國戲劇文學理論史,其價值和意義表現為以下幾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國戲劇學體系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戲劇文學理論又是中國戲劇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凝結著一代又一代的劇論家對于“戲曲現代化,話劇民族化”思索的心血。這個意義上來說,梳理20 世紀中國戲劇文學理論的發展脈絡,撰寫一部專題史,是構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一次具體實踐。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在獲得了生活、安全等層面需求滿足之后,就會產生更高層面的需求,如審美需求,這也是人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戲劇是人類的精神食糧之一,戲劇文學則是戲劇的立身之基,而戲劇文學理論所要解決的正是這一“立身之基”何以可能的根本問題。
當下的中國正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這個背景下,世界想要了解中國,中國也需要世界的了解。實現這一目標,戲劇是最好的媒介之一。梳理中國戲劇文學理論的歷史,從中總結經驗,無疑可使戲劇更好地肩負起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任。
自1930 年,我黨直接領導的“中國左翼劇團聯盟”成立,幾十年來,黨在如何領導戲劇事業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而這些經驗又滲透于戲劇文學理論的表述之中。這個意義上來說,回顧這段歷史,可以為當前黨領導戲劇工作提供經驗借鑒。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作為基礎環節,劇本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部戲劇的成功與否,而戲劇文學理論所關注的全部問題恰是圍繞劇本而展開的。中國的劇論家,大多數又是劇作家,一部中國戲劇文學理論史,實則是一部由這些劇論家們書寫的經驗史,在指導劇本創作上,這些經驗曾經發揮過作用,而于今日,其應用價值,依然熠熠生輝。
英國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思林說:“縱觀整個戲劇史,它的發展是一個分化的過程:……電影、電視劇和廣播劇的出現,繼續了這種分化過程;但奇怪的是,它們同傳統戲劇的聯系,反而比例如歌劇與話劇之間的聯系更深。”依此而論,發掘整合優秀的戲劇文學理論資源,總結前人的思想精髓,不僅可以有效地指導新時代語境下我國戲劇藝術的創作,還可以為我們當前影視藝術的發展、影視強國的建設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由此,構建20 世紀中國戲劇文學理論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受到周寧主編的《20 世紀中國戲劇理論批評史》、王志彬的《〈20 世紀中國寫作理論史〉的總體構想》、陳白塵與董健的《中國現代戲劇史稿》、楊春忠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理論史論》、曹順慶與李凱的《中國古代文論史》、焦尚志的《中國現代戲劇美學思想發展史》等論著的啟發,在此表示感謝。
注釋:
①鄭乃臧,唐再興.文學理論詞典[M].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391.
②(斯洛伐克)瑪利安·高利安.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發生史 1917-1930[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4.
③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
④(英)艾思林.戲劇剖析[M].羅婉華,譯.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