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寧夏藝術職業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21)
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有巨大的文化價值和教育意義。高職學校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的主要陣地之一,是傳播和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基地。但是,在當前的高職學校中,鋼琴教學以西方的樂曲為主,無論是所練習的曲目還是教學的方式,都沒有充分融入我國傳統文化,導致學生不重視我國傳統民族音樂。針對這一情況,本文針對高職鋼琴教學中民族音樂的傳承進行研究。
中國民族音樂歷經千年的發展,具有獨一無二的美感和豐厚的文化積淀。無論是在演奏技巧、演唱方式、樂器制造還是樂理以及樂律上,民族音樂都有自己的特點。同時,民族音樂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能對青少年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幫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這也從側面證明,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鋼琴傳入我國不過百年,歷經了幾代音樂人的辛勤耕耘后,逐漸表現出中國化趨勢。在當今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雖然很多,但只有少數作品被引入高職鋼琴教材,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音樂教師應充分重視民族音樂的傳承。
鋼琴作為外來樂器,在中國表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隨著鋼琴的教學逐漸中國化,鋼琴音樂的演奏內容也變得更加豐富。很多民歌和民間器樂的旋律都逐漸與鋼琴演奏結合,在這一趨勢下,在高職鋼琴教學中傳承民族音樂,不僅能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接軌,更能讓鋼琴教育與民族音樂融合,從而保證民族文化長久流傳。
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傳承千年,依靠的就是民族文化內核,如果我們不重視傳承自己的文化,不重視建立基于民族音樂的音樂文化,民族音樂文化就會逐漸消亡,要想傳承和發展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我們就要意識到,其他國家的音樂文化與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并不是二元對立的關系,而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在鋼琴教學中,有很多西方樂曲非常優美,具備完整的教學體系,但是,由于中外文化具有差異性,學生很難深刻體會西方曲子的內涵。如果教師結合我國民族音樂對學生進行指導,不但能更好地傳達樂曲的情感和寓意,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還能使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更好結合自己的領悟,形成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演奏風格,這對其思想和情感都具有良好的熏陶作用。比如愛國歌曲、關于親人的歌曲等,都能觸動學生內心深處的美好情感。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響,各國音樂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各種新穎獨特的外來音樂不斷涌入,這使得弘揚和發展我國民族音樂面臨一定困難。新穎獨特的外來音樂更加具有吸引力,在互聯網發達的當下,學生們的注意力更多地被新鮮的音樂風格和形式所吸引,中國民族音樂以及民族樂器逐漸淡出孩子們的視野。
鋼琴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民族鋼琴演奏這一風格和學派比較少見,融合民族音樂與鋼琴的作品并不多,且傳播范圍不廣,在當今時代,很多孩子都對民族鋼琴音樂作品沒有全面認識。同時,在高職鋼琴教學中,多數教師依舊以西方的音樂作品為主,沒有建立本土化的教學體系,或者,多數教師應用的教學方式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影響了高職學生的學習質量。
高職學生入學時程度參差不齊,有些學生有一些基礎,有些卻從未接觸過鋼琴,大部分高職學生基礎較薄弱,這使他們對有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的理解不夠到位,不能準確表達作品含義,這也給鋼琴教師講解具有民族音樂特色的鋼琴作品帶來一定困難。
自20 世紀初鋼琴傳入中國以來,鋼琴教育工作者開始積極探索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的創作,不斷有優秀的鋼琴作品問世,但由于鋼琴傳入中國的時間較短,且受到文藝創作市場的影響,現代作曲家創作的大眾耳熟能詳且適合高職學生的鋼琴作品寥寥無幾,難以滿足今天鋼琴教育教學的需要。
民族音樂在流傳和發展過程中,與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類型有密切聯系,這也導致民族音樂與師生的實際生活相去甚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真正理解音樂中流露的情感內涵和其背后的文化特色。在現代社會,學生能在互聯網上更加便利地接觸到新穎時尚的流行音樂,因此,他們的注意力始終被流行音樂占據,導致他們在學習民族音樂的過程中難以集中注意力。
在開展鋼琴教學之前,老師要學會選擇一些同學們熟悉的民族音樂對其進行引導,帶領學生欣賞和感受我國民族音樂的魅力,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設備引導大家感受民族音樂的獨特文化內涵和風格。
首先,在授課之前,老師要對民族鋼琴音樂作品形成全面認識,具備較強的民族意識,然后,結合多種授課方式對學生進行民族意識的傳遞與熏陶,加深其對民族音樂的認識與理解。在這一基礎上,教師還要讓大家充分理解音樂中表達的情感與內涵,強化同學們對傳統音樂的認識,使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并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探究。
同時,教師還要保證自身授課方式具有合理性,要將西方的教學方式與我國的音樂教學進行良好的整合,取長補短,結合同學們的實際學習需求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其在興趣引導下增強民族意識,逐漸產生民族情感。
在高職鋼琴教材中,民族音樂曲目占比不高,學生接觸民樂的機會不多。再加上受到環境、性格、學生個人學習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高職學生在鋼琴彈奏學習中會存在一定的學習差異,針對這一情況,老師要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施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并在教材基礎上拓展更多民樂,保證學生在學習中選擇曲目的空間更大。同時,教師還要強調音樂表現的訓練和民族音樂文化意識的重建,充分挖掘民樂精品,重視傳揚民樂精髓。
我國民樂包含了各個民族的民間音樂類藝術,比如蒙古族的牧歌、壯族的山歌、漢族的方言歌曲等,不同民族的歌謠都有很強的地域特點和藝術欣賞性,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充分挖掘各個民族的優美的具有代表性的樂曲,并將其融入鋼琴教學。通過挖掘一些優秀的曲目,使大家充分了解我國民樂文化的淵源,豐富高職學生的體驗。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彈奏學習過程中,用心聆聽與感受民樂的內涵,真切體會民樂表達的情感和意境,從而達到良好的文化傳承目的。
同時,在彈奏技巧上,除了結合國外的教學教材之外,教師還要引入中國的練習曲,比如國內一些著名鋼琴家出版的鋼琴指法練習技巧等。在演奏的表現力和影響力這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入中國經典的民樂《夕陽簫鼓》《彩云追月》等,通過增加中國民樂的教學比重,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民樂樂理。
要想提高學生的民樂意識,高職教師要重視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可以開設一些有關民族音樂的理論類課程,或者組織校內教師舉辦研討會,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具有民族特色的視唱練耳教材,學校也可以組織各個教師將現有課程中的一些民歌曲調以及民族化的內容引進鋼琴課堂,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中國傳統民樂的風格,使其在腦海中建立較強的民族音樂意識,提高自身的音樂審美意識,強化鋼琴民樂技能。
作為教育工作者,高職教師不僅要重視向學生傳授鋼琴彈奏技巧,還要從民族音樂中挖掘民族精神,激發學生內在情感,幫其樹立良好的民族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當代青少年共同努力,因此,幫助學生樹立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職責和任務。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將西方鋼琴藝術的優秀成果融合在民族音樂的傳承中,通過音樂使學生在發現民樂魅力的過程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結合了我國民族器樂和鋼琴特點的協奏曲進行賞析,例如,古箏與鋼琴協奏曲《楓橋夜泊》很好地將西方樂器和我國民族樂器相結合,通過“東”的古箏彰顯文人墨客的情懷,通過“西”的鋼琴寄情于山水之間,在這種“東”與“西”的碰撞中,展現音樂藝術的魅力,這種賞析學習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一方面又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認識鋼琴演奏。教師也可以帶領大家聆聽一些優美的古曲,或者聆聽地方民族樂曲,并充分為其講解歌曲中表達的寓意與情感。比如,《二泉映月》講述了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以及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和命運抗爭的民族精神,《梅花三弄》表達了梅花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通過為同學們滲透經典民樂中的寓意,激發其情感共鳴,增強其民族文化自豪感。
在教學期間,教師要注意采取適當的策略激活高職學生練習民族鋼琴曲目的意識,使其在學習期間通過練習深刻體會我國優秀音樂文化的內涵。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將民族鋼琴曲目作為考核內容,在這一考核目標的督促下,學生為獲得教師的更高評價,會積極在日常生活中練習相關曲目,并嘗試在日常學習期間向教師或同學請教,客觀分析自己演奏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尋找更好地突出我國優秀音樂文化的演奏技巧。同時,教師也可以在每個學期組織“民族音樂節”活動,在參與互動期間,學生可以感受不同樂器的演奏效果,將鋼琴曲、民樂作品、聲樂作品和舞蹈進行融合,這不僅可以強化其“練好”的意識,還可以使學生通過自己的作品與他人的作品的對比,進一步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在“民族音樂節”期間,教師可以擔任評委,并通過點評發揮引導作用,對積極演奏民族鋼琴曲目的學生表示肯定,并提出其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與自己進一步交流,使其獲得愉悅的活動體驗。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老生帶新生”活動,即邀請演奏能力較好的學生以“小助教”的身份協助自己參與新生教學。通過這種方式強化新生的綜合素養和民族音樂意識,也可以使擔任“小助教”的學生在新生指導期間分享自己的練習經驗,進一步提升自己民族音樂演奏水平。
總而言之,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已經發展了上千年,具有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教師要充分認識民族音樂的魅力,充分認識鋼琴教學中民族音樂傳承的重要性,然后以鋼琴為載體,將中西文化進行有機結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高職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傳承我國民族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