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昕
(廈門市逸夫中學 福建 廈門 361000)
閩臺地區受地理環境阻隔,文化形成過程漫長復雜,經過上千年歷史移民緩慢融合影響,不同文化在此相遇,逐漸形成融合了地方土著、中原、兩廣客家文化等不同地域文化特點,閩臺文化在中原古樂遺風影響下,有著獨特的藝術形態和民族特性,形成獨具特色的內陸與海洋文化多元特征。如今,閩臺地區已形成特有的媽祖文化、三山文化、畬族文化、客家文化、閩南文化等,這些具有影響力的地方文化構成了閩臺文化主體。閩臺音樂與閩臺文化發展相輔相成,同樣具有多元融合性,聆聽閩臺民俗音樂能夠感受到音樂中既有海角山野的清新,同時也有唐宋古樂的纏綿委婉曲風,這樣的音樂屬性得益于諸多音樂文化的注入,使閩臺音樂包含多種民俗特色曲調。不同文化類型的民俗音樂在此相互滲透影響,造就了閩臺音樂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閩臺地區位于我國東南一隅,古時這里地廣人稀、環境險惡,被稱為蠻荒之地,主要居者為畬族土著。自漢唐伊始,中原漢人為生存歷經險阻陸續遷入,中原文化習俗也在此落地生根,中原文明在改變原有土著居民生態同時,中原音樂文化隨著中原文化在此傳播,逐漸融入當地土著文化,成為閩臺地區音樂發展起源的基石。閩臺原有土著音樂文化來自自然生態,最初并不具備使用彈撥樂器條件,其音樂多來自簡單棍棒敲擊和土人模仿自然聲音,以及祭祀、歡慶戰爭勝利時的嘶吼和踏步。當內陸樂器和曲調逐漸融入傳統土著音樂后,原有簡單粗獷的土著音樂有了音樂腔調,形成了代表不同含義的優美曲調,來表現土著民族自然生態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隨著閩臺地區與沿海其他地區交流增加,其他種類音樂的匯入,不同地域音樂在此相互交流,閩臺地區民間樂器和音樂種類、形式不斷豐富,閩臺音樂逐漸形成并得到發展。
揚琴又名扇面琴、蝶琴、打琴,作為西方舶來品樂器,最早流傳于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最早記錄為十七世紀中葉,即我國明末時期由西方傳教士傳入,距今已四百多年歷史,揚琴最初傳播在我國沿海地區普通民間,其特有的洪亮激越音質深受百姓喜愛,成為民間說唱伴奏樂器。隨著地方曲藝興起,揚琴在民俗說唱、戲曲中的擔當作用日趨明顯,逐漸成為樂隊伴奏中的主導樂器之一。揚琴在中國傳播發展的四百多年時間內,被視為中國民族音樂中最為寶貴的財富之一,早已融入中華音樂文化大家庭。揚琴在我國使用比較廣泛,歷經了數百年民間音樂的洗禮,已經成了民間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并且經過四百多年發展演變,中國揚琴在音位排列及演奏方法上與海外揚琴迥然有別,逐漸形成廣東音樂揚琴、江南絲竹揚琴、四川揚琴、東北揚琴四大學派品類,成為我國民俗音樂曲藝中不可或缺的音樂曲種。揚琴聲音清脆在傳統民樂演奏中獨樹一幟,喜愛揚琴的樂師不斷為揚琴譜曲,為揚琴伴奏的“琴書”早在明末清初時就不斷出現,直接推動了揚琴在國內的普及推廣。
閩臺地區緊靠江浙和廣東沿海,當地揚琴音樂深受江南、廣東客家揚琴流派影響,經過民間揚琴彈奏藝人對傳統閩臺音樂演奏和藝術加工,閩臺揚琴音樂呈現出有閩臺地方風格的曲風曲調。閩臺揚琴多演奏過場音樂和民間器樂小區,屬于閩、粵、臺、海南色彩區,始于清末及民國初年,后北傳到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當地人稱為“過場”“譜子”“小曲”。并且閩臺揚琴音樂在優美的漁歌、抒情的山歌和獨特的客家民歌等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基礎上形成的,在演奏風格上,由于閩臺揚琴音樂已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新樂種。同時,很多著名的揚琴創作者對閩臺揚琴音樂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發展,創造了明快、活潑、爽朗、清新的藝術風格,在演奏上發揮了華彩性的即興加花、襯音、頓音、密打等技巧,使閩臺揚琴成了富有表現力的獨奏民族樂器,如嚴老烈、項祖華等。
改革開放初期,隨著我國文化蓬勃發展,我國揚琴音樂迎來創作發展新時代,涌現出一批較高水準揚琴作品和演奏家,極大豐富了我國揚琴曲庫,使揚琴在我國器樂演奏中地位不斷攀升。揚琴作曲家項祖華就是這一時期涌現出的著名揚琴曲創作藝術家,為了創作有文化價值的音樂作品,他長期在閩臺地區進行實地創作采風,結合傳統揚琴演奏技法,創新性地融入新的演奏形式和閩臺地區音樂特點,創作出著名的揚琴協奏曲《海峽音詩》,成為其眾多揚琴作品中的代表作。
《海峽音詩》為同名揚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寶島”,其以清新亮麗的旋律,縱橫交錯的織體,真摯地抒發了海峽兩岸炎黃子孫的骨肉深情,生動地描繪了綺麗、富饒的臺灣寶島的風土人情。第一主題以復二部曲式、清新優美的曲調,充分展現了寶島的卓越風姿和壯美的景觀;第二主題以明快激越的旋律、跌宕多變的節奏,構成了一篇錦繡壯麗與氣勢恢宏的民族音詩,充分展現了島上人民開拓進取的民族性格以及勤勞樂觀的品格。其具有以下新的創意。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文化產業迎來改革后第一次大發展大復興,面對祖國發展新氣象,著名揚琴作曲家項祖華想用自己的音樂創作,來抒發自己喜悅心情和對國家民族的祝福,《海峽音詩》就是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中誕生。項祖華為創作素材輾轉閩臺兩地進行創作采風。他借鑒西方作曲技法將閩臺地區流傳的民俗、民謠音樂融匯其中,使《海峽音詩》揚琴演奏出閩臺風情,展現出寶島臺灣豐富濃郁的民族風情,以音樂展現出一幅壯麗恢弘的民族華美畫卷,熱情歌頌了人民的質樸勤勞。項祖華的揚琴樂曲《海峽音詩》大量吸收了其他彈撥樂器技法,彌補傳統揚琴演奏上的不足,極大豐富了傳統揚琴音樂表現力。《海峽音詩》在悠揚的主題樂曲曲調中,將秀麗多彩的寶島風貌呈現在觀眾面前,特有的閩臺音樂素材民族特色使這部作品成為項祖華揚琴音樂代表作之一。
項祖華潛心鉆研揚琴多年,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十六字琴訣”創作理念,《海峽音詩》完美演繹了“十六字琴訣”創新應用,創新演奏技法給予這部揚琴交響樂新的音響效果,給觀眾帶來新的音樂感悟。
1.左右手技法的融入
揚琴傳入我國后經過不斷改良和兼容,已經完全融入我國傳統樂器行列,成為我國民間演奏主要樂器。傳統揚琴演奏技法大多根據演奏者的習慣選擇主演奏手,另一只手為伴奏輔助分工,這種以單手為主次分工演奏形式,成為揚琴創作、演奏上的技術屏障,無法為揚琴音樂提供更多更豐富的音樂表現,從揚琴音樂表現力和發展上不利于揚琴創新。項祖華在《海峽音詩》創作中沒有固守傳統技法,而是獨辟蹊徑,開創性地將左右手技法同時運用到揚琴演奏中,這種“雙手互搏”技法相互融合沒有主次,演奏形式和技法理念彌補了傳統技法上的不足,豐富了作品藝術表現力。
2.點與線的銜接表現
“點”和“線”是我國傳統打擊、彈撥樂器的主要演奏形式,揚琴的發音方式主要是“點”,每次敲擊就形成一個“點”的音符,只有在密集敲擊下才能形成“線”的效果。項祖華在《海峽音詩》中大膽嘗試將其他彈撥打擊樂器技法特點進行引入,在揚琴演奏中將“點”和“線”演奏方式相結合,模糊兩者間的界限,更增添了旋律感,豐富了揚琴表現效果。
3.兼顧聲音曲直變化
揚琴敲擊弦產生的聲音是“直”音,其音高具有連續不變的穩定性,音樂要表達情感變化,就需要樂器演奏出聲音的上升和下降,這種音量的變化可以理解為“曲”。樂器在演奏樂曲時只有將聲音的“直”和“曲”相互銜接配合,才能體現出宛轉悠揚,達到要表達的聲音效果和內涵。項祖華在揚琴音樂創作中十分重視音調曲直兼顧并用,同時對其他傳統打擊、彈撥樂器演奏技法進行巧妙借鑒,使《海峽音詩》音調曲直變化更豐富,進一步提升了揚琴表現力。
4.和聲部疊加運用
傳統揚琴演奏方式以單旋律為主,因其聲音洪亮醒目很少運用和聲和復調,這也導致揚琴聲調高亢有余和聲不足,缺乏聲場空間多元化表現力。項祖華在音樂創作中沒有一味遵循傳統,而是將這些輔助和聲進行縱橫交錯運用,增加了音域寬度表現力的同時,聲部的交錯疊加烘托出更多內涵信息,給聽眾帶來更多遐想空間。
揚琴中的泛音運用到此曲中,借鑒了古琴的演奏技法。在擊弦的同時,另一只手用中指之間浮點輕觸所擊琴弦發音弦長的泛音列,發出清澈純透的音色。在《海峽音詩》的行板部分有四處泛音,演繹出在落日時分,群鳥歸巢后的靜謐景象,更增空靈感。
《海峽音詩》在“喜慶”部分運用了“上撥滑”和“下撥滑”的技法,以明快激越的曲調,表現臺灣人民的勤勞、進取的性格狀態,呈現出一派歡騰的場景。
揚琴反竹把琴竹由正常的正面擊弦改為反面,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海峽音詩》中出現反竹技法,在樂章中的使用,呈現出一種余音裊裊、意猶未盡的感覺,表現出寶島臺灣人民憧憬未來的美好愿望。
滑抹技法在揚琴演奏中會使音樂作品呈現出民族韻味,婉轉如歌。在此曲中使用了滑抹的技巧,似乎看到臺灣人民遙望祖國大陸,增添思鄉情。在揚琴演奏過程中,通過揚琴滑音指套和鋼絲撥子,揚琴的滑抹音表現出慢板抒情、婉轉如歌、民族韻味較強的特征,走出了像古箏壓音、琵琶推拉弦等效果,極大地增強了揚琴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項祖華以自身高超的音樂造詣對揚琴音樂創作進行大膽創新,他以民族音樂底蘊為基礎,在社會生活體驗感悟中融入時代追求,開創了我國現代揚琴創作新格局,為更多音樂創作者提供了借鑒素材。項祖華認為“揚琴藝術的發展與振興關鍵在于創作”。他的作品每種體裁中都有重要的作品,包括了重奏、合奏、協奏等多種體裁,極大地豐富了現代揚琴樂曲的內涵。項祖華在《海峽音詩》中巧妙布局演奏形式與和聲技法,融入多種民族音樂素材,使整個樂曲演奏更趨地域民族代表性。項祖華的揚琴創作大膽借用西方作曲技法,他的作品中多處采用復二部分、單一部曲、回旋曲、多聲部和聲等西方音樂創作思路,增加了揚琴演奏聲域音樂表現力,為現代揚琴音樂作品創作提供了新的途徑。
中國新揚琴曲是現代作曲技法和中國傳統音樂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長久的藝術生命力,充分體現了傳統與現代創作技巧的有機結合。在熟練運用傳統彈奏技法基礎上,項祖華通過深層挖掘和創作手法的不斷創新,大量采用傳統彈撥樂器技法并融入揚琴演奏中,創作構思突破了樂器的局限,創新的演奏技法和表現手法,極大地豐富了揚琴音樂語言。如利用古箏的“抓弦”技法形成揚琴“勾弦”演奏;借鑒古琴、古箏、二胡揉弦技法,琵琶“摘音”形成揚琴“滑抹”“搖撥”演奏技法等于一身,用這些演奏形式彌補了揚琴自身的能力缺陷,豐富的演奏技巧最大化發揮了揚琴音域特點,展現出揚琴特有的音樂特性,傳遞出作者的創作思想,對作品內涵起到完美詮釋作用。項祖華的創作思路與技法運用,對當代揚琴音樂創作者帶來了靈感啟發,也讓揚琴在傳統音樂中的地位更突出,有利于揚琴音樂發展創新。
閩臺揚琴音樂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極具藝術表現力,源于我國民間藝術,是群眾智慧的結晶,經過了長期的文化積淀,成了傳統藝術中的瑰寶。從器樂使用、唱腔表達、表演藝術與內容題材的選擇上,閩臺揚琴音樂都出于傳統文化和民間民俗風情,是我國閩臺地區流行和傳承的音樂,是連接兩岸的重要橋梁,在海峽兩岸的文化信息交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