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寧波財經學院 象山影視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
該劇的創作目的之一在于針對當下娛樂至上的小劇場話劇現狀,希望用主題深刻、格局恢弘的歷史劇,借以新穎的舞臺表現形式,以生動的劇目創作形式展示給觀眾,使得陽明文化能夠更加形象化和具體化,這一形式也更加利于文化的傳播。
此外,目前高校教學內容相對陳舊,不能與時俱進的教學現狀也使得表演教學陷入僵局之中。表演實踐教學主要以話劇作為載體,該劇的藝術創作,不僅以話劇的形式開展,并且深入探究了沉浸式演出的基本形式,同時開展了《鏡頭前表演》的課程,讓學生從舞臺到鏡頭前表演,能把握不同的表演分寸。根據“以原創話劇《大儒王陽明》為案例的表演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這一命題,探究話劇表演與影視表演的異同點。
該劇的創作在保留原有經典作品教學的基礎上,增加部分有效作品。該劇的創作主體是王陽明,深入開掘王陽明的歷史功績對于教學現狀有巨大的意義,希望該題材的演繹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感悟,最終達到“文以載道”“劇以明理”的目的。
寧波財經學院地處浙江寧波,恰為王陽明故里,存在地域上的先天優勢。我校建校以來的辦學理念為“致良知、育實才、立善業”,教育理念為“知行合一、隨才成就”,此為我校文化理念之本,均來自王陽明的心學。現而今,我校成立了陽明文化研究所,這為該劇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的資料支持與智力支持。
我校自2001 年創辦以來,并未將王陽明一生的傳奇經歷搬上舞臺或者熒幕。我校在迅速發展期間,于2018 年動工建設象山影視學院,面向全國廣納賢才,表演、導演、編劇等專業的師生,基本可以獨立完成一部大型舞臺劇。至今,我校表演創作人才已達600 余位,演員的后備力量有了保證,已具備將該劇搬上舞臺的條件。該劇的排演,使我校陽明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不再是案頭之書,而成為了場上之曲。該劇不僅可以彌補我校在王陽明文化藝術創作上的空白,還可作為我校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和教學劇目,一直傳習下去。
成熟劇目的排演對表演專業的課程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尤其當完成一部完整的大型劇目時,會涉及案頭工作、初排、細排、合成、公開展演等流程。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案頭工作能力、表演技巧、臺詞技巧等,還為表演理論和導演理論的闡釋提供一定的案例依據,也讓學生對內心獨白、潛臺詞、貫穿動作、行動三要素、元素、間離效果、情緒記憶、規定情境等專業術語有了一定認識和理解。
學生不再從單一的片段式學習內容入手,而是進入到完整的、實際的排演當中,直接鍛煉學生對整部戲的表演實踐能力,以達到讓學生完成完整的大型劇目創作的目的。2019 年至今,該劇作為教學劇目已經開展了六次大型展演,社會反響較好。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到舞臺布景、道具設計與制作、服裝設計、燈光設計、人物造型設計等各個環節,真正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大型教學劇目。
該劇取材于明朝王陽明一生的傳奇經歷,其中舞臺布景設計與制作的教學,與象山影視城、中國海影城的實景場地有較強的相關性。在原有的實景場地基礎上,我校與景區及時溝通,在后續籌建過程中提出相關建設要求。從該劇的布景到展演,我校全程進行了詳細的洽談,提高了該劇的創作層次。該劇采用多種結構的創作形式,我校積極對劇目場次做出調整,使之契合實際場景的換場設計。2020年9 月至今,我校累計輸出600 余表演人才,同時讓大量游客參與該劇的演出。在此過程中,游客不僅作為觀眾,還積極參與演出,初步形成沉浸式演出格局。該劇的展演使得真正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這是我校在景區旅游演出取得的突破性進展。2021 年11 月,寧波影視文化產教聯盟成立,進一步助推了該劇的藝術創作,也推動了該劇的藝術生命。此外,目前我校正積極籌備陽明實景演出,首要設計古裝拍攝場地,同時推動《大儒王陽明》的演出場次安排。
王陽明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2022年熱播劇《人世間》中,周秉義作為主角之一,他的案頭書就是王陽明的《傳習錄》。王陽明作為歷史文化名人,需要以一種全新的形式被世人所接受,寧波財經學院象山影視學院在一定程度上為打造“影視寧波”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陽明文化的弘揚是其中一部分重要內容。王陽明IP 的創造,打開了寧波文化藝術創作的突破口,實現王陽明戲劇藝術作品“從無到有”的拓荒式發展。
當下各大高校的戲劇影視表演教學,主要以傳統經典話劇作為載體進行教學,實踐教學劇目相對單一化,缺乏培養表演專業人才的案例教學模式。話劇《大儒王陽明》的創作鼓勵師生進行原創劇目的拓荒,積極進行藝術實踐,目前我校表演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還處于發展階段。實行具體的原創案例教學對培養應用型人才有巨大意義,首先需要加強學生的原創意識,其次要在實踐中鍛煉其表演能力。從原創作品入手,積極組織安排學生參加藝術實踐,真正讓學生參與到劇目創作的各個環節,發揮案例教學的實踐作用。
目前在各大藝術類高校的表演教學中,原創劇目的開掘陷入了窘境。各大院校很難從原創劇目教學入手,主要是因為師生欠缺歷史文化知識,尤其在歷史劇的創作上,熟知時代背景以及歷史人物的生平是進行創作的根本;其次是因為表演專業的師生往往傾向于從已有的劇目中選擇,認為全新劇目的創作存在較大的困難。我校積極調動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師生參與劇目創作,聯合我校的陽明文化研究所,深度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并于2019 年底完成該劇目的創作。
本次案例教學改革主要圍繞王陽明劇目創作的各方面進行,同時與表演專業原有的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視表演教學的實踐情況,及時做出調整和改進。
該劇的創作打破原有的學習流程與節奏,直接從劇目切入,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實踐能力缺失的問題。我校積極與部分兄弟院校對接,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并完善教學大綱。傳統意義上的學習課程包含:《表演(元素訓練、觀察生活)》《表演(小品)》《表演(獨幕劇)》《表演(大戲)》等,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前期缺乏實踐性教學。本次的案例教學圍繞劇目展開教學,已經在實踐中尋找出各種訓練的模式與思路,并且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
依托話劇《大儒王陽明》進行實景教學,從根本上讓學生增強表演的信念感和真實感。校外實踐、實習基地的培育和發展需要以劇組拍攝需求為導向。學生表演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學校、學院、教師共同努力,還需要加強與業界的聯系和交往,推進校企合作。校方邀請影視行業的專家、學者進行課程講授,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爭取“一步式”跨到實景劇組內部,直接運用劇組的力量對學生進行教學和訓練,增加學生對行業的了解,提升其表演的興趣和能力,進一步優化、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我校多次為話劇《大儒王陽明》的劇本創作召開討論會,特邀國內專家學者提出寶貴意見。我校正在籌建該劇的實景,以此作為排練與演出的場地。
在應用型教學團隊的建設上,校方要鼓勵教師深入劇組內部,參與到導演、表演的工作中,承擔表演指導、藝術監制等職責以提升其實踐能力。《大儒王陽明》的藝術創作完全按照劇團創作的一般形式進行,我校參與到其中的教師累計18 人,均在劇組擔任重要職務。該劇目的創作,激發了教師的創作熱情,提高了教師的創作能力。同時,我校通過深入調研國內外戲劇院團的運營模式,借鑒戲劇院團實踐的優秀經驗,為我國高校表演專業探尋出一條優化實踐教學體系的新思路。基于此,我校需要優化表演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最終培養出“有藝術感悟力、有臺詞、有表演”功力的高素質應用型表演人才。
我校于2019 年11 月形成特色班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原有的教學基礎上做出一定調整,在案例教學中加入大量實踐教學內容,一定程度增加表演與臺詞課程。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廣泛采用有效的創作方法。其一,在導演手法上,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派”表演理論作為表演基礎,配合運用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波蘭戲劇家格洛托夫斯基的“質樸戲劇”理論,日本鈴木忠志的演員訓練方法等;再借中國戲曲舞臺的表現形式,加入古典舞、合唱等內容。其二,多樣的舞臺表現形式加上現代的舞臺美術效果,得以再現王陽明的人生傳奇。
在原有的創作基礎上,加入《陽明降生》《塞外騎射》《屢考不中》《朝中為官》《平定江西》《活捉朱宸濠》等。在劇目創作的初期與中期,師生協同合作,共同完成從閱讀史書到編寫劇本的流程。劇本內容為弘揚陽明文化起到促進作用。以“心學”為內核,以王陽明的一生經歷為基礎,以平實的語言和簡練的人物行動展現王陽明“心學”的思想。
在實施過程中,我校打造了實踐性較強的師資團隊,與寧波廣播影視藝術中心、象山影視城、達人村、中國海影城達成了校企合作協議,與寧波市話劇團合作以進一步打磨話劇《大儒王陽明》。形成項目化教學模式后,該劇不僅得到較好的社會反響,還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各級各類平臺為學生提供了演出機會,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增加其就業機會。
目前該劇在18 級、19 級、20 級學生中均展開案例教學。教師不能簡單地復制教學模式,而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對該劇進行二度創作,創作內容包括劇本、燈光、妝造、表演、導演、舞臺布景等各個方面。針對每一屆學生的二度創作,教師需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學生人數,做出相應調整。
目前我校正在積極籌備《光明》《繼承者》等原創劇目,這些劇目將會汲取《大儒王陽明》的創作經驗,成為“現代劇”類型的教學案例。綜上所述,《大儒王陽明》的創作與我校表演專業教學緊密結合,今后我校將繼續把該劇的創作過程作為教學案例,深度挖掘陽明文化內涵,傳習陽明思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