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功燕 布鳳



摘要 合理施用有機肥,對于獼猴桃產量的提高和品質的提升有顯著作用,目前在陜西省周至縣獼猴桃生產中有機肥施用普遍。按照有機氮肥的養分供應特點及有效性與化學氮肥進行當量研究,可進一步優化獼猴桃施肥配方,引導果農科學施肥,促進獼猴桃產業提質增效。
關鍵詞 獼猴桃;有機肥;當量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陜西省周至縣廣濟鎮師高村。
該試驗地地勢平坦,土壤肥力中等均勻,灌排條件良好。試驗前采集試驗地0~40 cm耕層土壤樣品,測定土壤基本理化性狀如表1。
1.2 供試材料 為近年來經濟效益比較好的獼猴桃品種翠香,樹齡12年,株行距1.5 mx3m,畝栽植150株,常年產量1 600 kg/畝,年收益10 000元/畝。
試驗化肥為單質肥料混配而成,即氮肥:尿素(含N46%),磷肥:過磷酸鈣(含P1O514%),鉀肥:硫酸鉀(含K2O 50%)。
試驗有機肥為當地銷量較大的“水茂”牌商品有機肥,含氮0.998%。
1.3 試驗設計
1)試驗處理設計。采用“2+X”單因子試驗設計,“X”為有機肥當量試驗研究,試驗設置6個處理(空白、M4NO、M3N1、M2N2、M1N3、MON4),如表2所示,分別為有機氮和化學氮的不同配比,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所有處理的磷、鉀養分投入一致。
2)具體施肥情況。選取樹勢、樹齡相近的連續5株獼猴桃樹作為1個處理,各處理面積8x3 m2。
試驗田獼猴桃全年分3次施肥,即:基肥(2020年10月14日,有機肥+復合肥)、萌芽肥(2021年3月27日,復合肥)、膨果肥(2021年6月15日復合肥),具體施肥情況見表3,處理2~6的磷、鉀肥投入一致,具體投入量見表3。
3)試驗管理。試驗期間各小區田間管理措施與果園整體相同,生長期間調查相關生物學性狀,收獲時各小區單獨收獲測產。
灌溉次數和灌水量:全年共灌溉3次,每次灌溉用水量為40 m3/畝。
其他農事活動及災害:全年藥劑防治病蟲害3~4次。春季受倒春寒危害,及時做好預防工作。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獼猴桃生物學性狀的影響獼猴桃生物學性狀調查見表4,從調查結果分析可以看出,葉面積、百葉厚度、百葉鮮重,處理5>處理4>處理2>處理3>處理>6處理1,說明調整有機氮與無機氮比例,能有效改善獼猴桃的生物學性狀,為提高獼猴桃產量和改善獼猴桃品質奠定基礎。
于2021年8月25日調查發現,處理5葉片生長濃綠,厚,生理性干葉1.2%左右,個別果實有日燒現象;處理4葉色較綠,略厚,生理性干葉2.8%左右,日燒果實略多;處理2葉色淺綠,葉片薄,生理性干葉4.5%左右,日燒果實較多;處理3葉色黃綠,葉片薄,生理性干葉8.4%左右,果實日燒現象較為嚴重,占比達1.5%以上;處理6葉色黃綠,葉片薄,生理性干葉9.5%左右,果實日燒現象較為嚴重,占比達2.5%以上;處理1空白對照,葉色黃綠,葉片薄小,生理性干葉11.3%左右,果實日燒現象較為嚴重,占比達19.5%以上。
2.2 不同處理對獼猴桃產量和品質的影響見表5至表9。
從果實縱橫徑大小(表5)分析可以看出,處理5>處理4>處理2>處理3>處理6>處理1;從單果質量及小區產量(表6)分析得出,處理5>處理4>處理2>處理3>處理>6處理1,說明調整有機氮與無機氮比例、合理配方施肥,可以促進果實增大、提高單果質量和果實等級,從而提高畝產量,改善果實商品性。
從表7各小區產量分析,處理5較處理4畝增產38 kg,增產率為2.3%;較處理2畝增產161.1 kg,增產率為9.9%;較處理3畝增產237.2 kg,增產率為14.6%;較處理6畝增產273.7 kg,增產率為16.8%;較處理1空白畝增產409.6 kg,增產率為25.2%。說明有機氮與無機氮配方不同,對產量有明顯影響。
通過小區產量方差分析,處理5與處理4差異不顯著,處理3與處理6差異不顯著,處理5和處理2、處理2和處理3、處理3和處理1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見表8、表9)。
3 結論
1)處理間產量差異極顯著,重復間產量差異不顯著。獼猴桃園在增施有機肥、合理施人配方肥的情況下,可使獼猴桃葉片增大、增厚,葉色濃綠,減少生理性干葉和果實日灼現象。
2)處理M1N3和M2N2產量最高,與不施肥、只施化肥或只施有機肥的產量差異極顯著。說明獼猴桃在田間管理過程中,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且有機氮與無機氮比例在1:3~1:1之間時,配合施用效果最好,具體有機氮與無機氮的最佳配合比例,還需進一步試驗研究。
汪功燕,陜西省周至縣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中心,郵編710400:布鳳,周至縣土壤肥料工作站。
收稿日期:20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