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 秦皇島 066100)
撫寧太平鼓作為京津冀區域內獨特的民間舞蹈形式,古老而質樸。從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層面而言,撫寧太平鼓非常珍貴,是廣大群眾集體的智慧創作。作為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撫寧太平鼓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傳播和傳承下來,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加凸顯出自身與眾不同的文化特色。因而,在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視域下,對撫寧太平鼓藝術文化的創新傳承研究將更有意義和價值。
撫寧太平鼓是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是以太平鼓為道具的傳統民間樂舞。撫寧縣依山傍海,地處華北和東北的咽喉要道,水陸交通都非常發達,因而與各地的文化交流也很頻繁,這為撫寧民間音樂文化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同時,多元文化的交融也為撫寧太平鼓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撫寧太平鼓將太平鼓作為道具和伴奏樂器,進行靈活、自由的表演。太平鼓是一種帶柄、帶環的單面鼓,鼓呈圓形,鼓面的材質是羊皮或牛皮紙。在鼓的兩側還有裝飾點綴,鼓邊上有紅色的絨球,柄的下端有閃亮的小鐵環。
舞蹈表演者在進行太平鼓表演的時候,一般都會左手持鼓,右手拿鼓槌。一邊變化身體動作,一邊敲擊鼓面發出聲音,通過對太平鼓的搖動,使手柄上的金屬環碰撞發出清脆動聽的聲音。在舞蹈表演者的生動演繹下,舞蹈與鼓融為一體。此外,撫寧太平鼓表演還會使用一些民族音樂風格突出的伴奏樂器,如板胡、二胡、鼓、號等,進一步渲染濃厚的民間音樂藝術氛圍。撫寧太平鼓的舞蹈動作豐富多彩,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韻味,舞蹈風格幽默風趣,舞蹈表演者邊舞邊打,有時候還會配以各種曲調的民間音樂,整體表演生動精彩。
撫寧太平鼓不僅融合了服裝道具、音樂伴奏,其表演形式也是豐富的,貼近群眾的生活和情感,所以也是多元藝術交融的綜合體,有著非常濃厚的民間原生態藝術風格。撫寧太平鼓表演一般都是成雙成對或集體性表演,表演者有男有女,小伙子身姿矯健,姑娘的舞姿則以輕柔為主,形象俏麗。撫寧太平鼓還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因為形狀、大小不一樣,在表演時,鼓演奏的方法和打擊的部位也不同,所以敲擊出來的音高和節奏非常豐富,這與舞蹈表演的動作變化相適應。此外,撫寧太平鼓一般在年節喜慶的日子和公共場合進行群體性表演,是群眾祈求五谷豐登、共享太平盛世的民俗文化活動形式之一。
在現階段的文化背景下,撫寧太平鼓的傳承發展面臨很大的挑戰。太平鼓的制作工藝是非常復雜的,牛皮鼓面工藝繁瑣,因為太平鼓在現代社會的使用率已經很小了,所以會制作的手藝人年齡較大,這項技術面臨失傳的危險,這為撫寧太平鼓的道具制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再加上,太平鼓的制作材質特殊,如果沒有經過專業的舞蹈訓練,普通群眾是很難上手表演的,因而撫寧太平鼓舞蹈推廣的難度很大。撫寧太平鼓源于巫人所跳之舞,所以舞蹈形式也較為傳統,現代青年人對這種民俗風情濃郁的舞蹈形式興趣并不高。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民間文化生存空間日益狹小。撫寧太平鼓的表演形式和場地受限,所以群體性活動組織難度較大,限制了撫寧太平鼓的文化傳播。撫寧太平鼓的傳承方式多是口傳心授,近年來傳承人數也逐漸減少,這為撫寧太平鼓相關活動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另外,撫寧太平鼓產生于經濟、文化落后的時期,群眾的文化審美傳統保守。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撫寧太平鼓的創新性不足,表演方式也較為陳舊,所以現代年輕人很難有足夠的認知來探究其內蘊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大力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秦皇島各級文化部門也逐步重視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尤其是撫寧文化部門對太平鼓進行了保護和傳承,收集整合過去關于撫寧太平鼓的相關理論資料,并重新編創舞蹈表演內容,摒棄了太平鼓過去陳舊的內容,使舞蹈表演越來越豐富,多樣化,為扭轉撫寧太平鼓發展困境做出了新的嘗試和探索。
撫寧太平鼓在當今社會要獲得良好傳承和發展,就需要在原有藝術風格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和創新。結合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趨勢,要激活自身的創新動力,不斷調整和完善。首先,太平鼓舞蹈表演的道具要根據時代發展進行改造,使其更加多樣化。太平鼓的制作方式也要進行改變,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以增加它在普通民眾中的推廣力度。其次,對太平鼓舞蹈的表演方式進行拓展。過去,太平鼓舞蹈多以巫術表演為主,雖然后期撫寧太平鼓在民間得到了傳播,但因為各種限制,在很長一段時間其只在小范圍內進行傳播。近些年,撫寧太平鼓逐漸走向更大的舞臺,并在各種表演競賽活動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讓撫寧太平鼓從閉塞走向開放。
京津冀三地受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圍的影響,民間音樂文化藝術存在顯著的同源性和一致性。所以,撫寧太平鼓也與北京、天津等地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進行了深度碰撞和交流,彼此之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撫寧太平鼓要獲得更高的文化認可度。近年來,京津冀三地非常重視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濃郁的文化傳承氛圍。在我國歷史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河北、北京和天津地區的文化交流緊密,在文化底蘊和風格審美上相互滲透,所以京津冀地區的群眾對于撫寧太平鼓藝術的接受程度較高。
早在明清時期,北京一直是政治、文化和經濟發展的中心,為民間音樂的萌芽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平臺;而天津臨海,是軍事和貨運中心,這里的文化交流也非常頻繁,為民間音樂文化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而河北作為天津和北京地區物質原料供應地,同時也是商業中心地帶,為民間音樂文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京津冀地區的文化協同發展具有先天的優勢,此區域的群眾文化審美和思想情感也連接緊密。因而,太平鼓文化傳承也要積極借助京津冀區域文化底蘊進行廣泛傳播和傳承。
在此背景下,撫寧太平鼓的傳承發展要遵循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相關政策,根據文化市場的發展需求和京津冀地區群眾的文化審美和藝術需求進行創新,賦予新時期太平鼓舞蹈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體現出當前時代京津冀地區的傳統文化特色。讓撫寧太平鼓舞蹈能夠在京津冀新的文化發展形勢下,獲得更廣闊的展示平臺,獲得更持久的發展動力,能夠讓撫寧太平鼓的傳承步入正軌。同時,京津冀文化的協同發展,也會為撫寧太平鼓舞蹈的發揚光大提供更加先進的傳承思路和發展方向。
撫寧太平鼓的傳承和發展要契合京津冀文化產業“一盤棋”的發展導向。一方面,要加強與京津冀地區的民間文化藝術的交流,增進對撫寧太平鼓藝術的文化認同,認識到撫寧太平鼓與京津冀地區文化協同發展的利益共通之處,在實際的文化傳承工作中要將文化協同理念與政策、經濟效益相結合。撫寧太平鼓要加入到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系統之中,加強撫寧太平鼓地方相關文化機構對協同發展政策的認識,就文化產業協同發展進行協商交流,做出正確的決策。而且要根據文化協同發展所涉及的各項政策,制定撫寧太平鼓的傳承和發展規劃,要對京津冀的文化資源特色進行對比和整合,根據當下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和民眾審美需求來制定撫寧太平鼓的發展目標和實施方案,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策略。
相關文化部門、與撫寧太平鼓相關的文旅產業要加強在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中的功能定位,加強文化產業之間的交流和對接。撫寧當地要不斷提升區域文化產業鏈板塊的文化特色,將撫寧太平鼓藝術規劃納入京津冀區域內的文化品牌塑造行列。與此同時,河北地區要借助北京、天津等地在影視、演藝、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優越性,促進撫寧太平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撫寧太平鼓也可以通過開放、先進的京津冀文化產業市場來推動自身的文化傳播。所以,撫寧太平鼓要加強與京津冀文化市場的融合力度,利用京津冀三地人口眾多,文化消費潛力巨大的優勢,發展自身的文化產業。此外,撫寧太平鼓傳承的主管部門還要了解京津冀地區群眾的文化審美和文化消費趨勢,開發出滿足消費者喜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而促進撫寧太平鼓舞蹈在京津冀地區的產業化發展。
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使撫寧太平鼓擁有了良好的文化發展平臺,但機遇之下也有新的挑戰。所以,這對撫寧太平鼓的內容創作和傳承發展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撫寧縣各級文化部門要在經濟、技術、信息、市場、人才等方面為撫寧太平鼓的傳承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尤其是撫寧太平鼓作為一項傳統文化藝術,是地方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各方面的傳承發展都離不開人才。人才是民間音樂文化發展的根基,所以撫寧當地文化部門要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實現撫寧太平鼓人才系統的建設、合作和配置規劃,根據撫寧太平鼓當前的人才發展現狀進行調整和完善。
一方面,集合撫寧當地的民間藝人,同時引進專業的舞蹈人才,完善撫寧太平鼓的人才體系,為內容創作注入人才力量。另一方面,協同京津冀地區在信息、市場營銷方面的人才優勢,加強撫寧太平鼓的文化宣傳和普及工作,使撫寧太平鼓能夠在京津冀文化圈獲得一席之地。此外,撫寧太平鼓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的發展和傳承,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指導。所以,政府要在政策和資金、宣傳方面給予撫寧太平鼓大力支持,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參與撫寧太平鼓各項發展工作,使之在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獲得更持久的發展。
總而言之,撫寧太平鼓作為秦皇島地區古老的音樂藝術形式,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價值,彰顯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視域下,撫寧太平鼓的藝術傳承也要跳出原有的思路和框架,進行新的改革和探索,開辟多元化發展路徑。撫寧太平鼓的文化傳承要對自身發展現狀有清晰而準確的認知,進而結合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優勢整合傳承策略,為撫寧太平鼓的文化傳承注入強大的動力。尤其是撫寧地區的文化部門要注重撫寧太平鼓的文化價值,以區域文化協同發展優勢來促進撫寧太平鼓的創新變革。從文化產業、人才培養、作品創作等各個層面加強撫寧太平鼓的發展動力,從而為撫寧太平鼓的持久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