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琪
(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天津 300350)
雖然我國的農業休閑和鄉村旅游起步晚于國外,但經過30 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20 世紀80 年代中后期,“農家樂”旅游模式的興起拉開了我國鄉村旅游的序幕。21 世紀初,鄉村假日經濟在我國得到全面、縱深的發展,通過實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的建設,實現了產品轉型,產業升級,助力“三農”問題的解決。
隨著經濟技術在農業領域的不斷推廣使用,農業發展理念不斷更新,鄉村旅游的發展能促進當地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新產業的形成。鄉村旅游充分利用“三農”資源,提高農副產品的價值,同時還可以加強運輸業、加工業、旅館業、餐飲業、商業、服務業、文化產業等多部門的合作,帶動多部門聯合經營與發展,形成規模效應,增加市場競爭力。通過規模化和產業化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使農村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化,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
發展鄉村旅游,要求政府相關部門不能簡單地把鄉村旅游理解為一種純粹的農業資源開發,而應當與當地其他旅游資源、旅游景點的開發相結合,借助已有旅游景點的吸引力,爭取更多客源,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應努力促進城鄉之間的交流與體驗,盡可能地讓農民接觸到現代農業知識,激發農民實踐探索的欲望,提高他們參與市場經濟發展的能力,轉變原有封閉的農村思想觀念,從而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發展鄉村旅游帶動了薊縣及周邊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薊縣全縣有11 個鄉鎮開辦了農家樂旅游項目。發展農家樂后,農民利用自家的房屋,自家耕種生產的蔬菜、瓜果、粗糧、禽蛋和土特產品的消費.經過近10 年的發展,全縣農家樂經營戶人均收入已翻了2—3 倍。
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富了當地農民,也帶動了周邊村落林果業、養殖業、建筑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了商貿大流通。例如:農家樂旅游區周邊村的村民每年向旅游區銷售大量的蔬菜、瓜果、雜糧、禽蛋等生活必需品,村民依靠鄉村旅游促進增收,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此外,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勢必加大政府對農村生態環境及軟、硬件設施的投入,推動了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和村民生活品位的提升,實現農村生態、生活、生產的有機結合,為廣大農村地區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不僅增長了農村新的發展點,同時也使得農民自身在吸引外來游客的基礎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性循環。
長期以來,薊縣農村都是以農業、種植業為主,從經濟占比分析,農、林、牧為主的第一產業占比較大,而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較慢。大力開發鄉村旅游產業,則可以有效改變這種狀況,對于激活農村市場消費需求,帶動農村市場內需,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機會,有比較明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天津作為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歷經600 多年發展和歷史的變遷,形成了獨特的津味兒文化。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天津既有2006 年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和泥人張彩塑,還有曲藝表演中最具代表性的天津相聲、天津時調和京韻大鼓。天津的民間音樂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例如:法鼓、大樂、十番、杠箱、高蹺、秧歌等傳統樂舞在天津農村十分普及,還有村民們農閑時自娛自樂、民間游藝競技項目,如:放風箏、抖悶葫蘆、踢毽、玩鳥、玩鷹、斗蛐蛐等。這些民間曲藝、音樂、舞蹈、游藝競技鄉土氣息濃厚,與游客的心理容易產生共鳴,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娛樂性、體驗感。
鄉村文化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靈魂,是吸引八方游客前來旅游休閑度假最具鄉土味的資源。鄉村旅游的發展,使農民看到了鄉土文化的散光點,也更加注重對本土文化的挖掘和保護,使保存了幾千年鄉村的古老文化、民風民俗得以傳承和發揚。
天津薊縣鄉村旅游這幾年發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游客人數快速增長,給景區的基礎設施、安全設施的承載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在鄉村休閑旅游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薊縣旅游主管部門應加強基礎設施、安全設施的提升、改進、完善,以滿足日益增多游客的需求。
鄉村旅游項目的客體基本上都是城鎮居民,而旅游的目的地又大多分布在距離城市不遠的農村或近郊。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新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有了巨大變化,人們生活富足,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更注重旅游體驗、感受,除了欣賞鄉村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資源外,對旅游目的地的農耕文化、人文歷史、傳統民俗等人文資源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現階段的鄉村休閑旅游不同于傳統的農家樂,在服務意識、經營管理水平等方面對鄉村旅游的經營戶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由于我國鄉村旅游起步較晚,在服務意識、經營管理水平等方面有待加強。薊縣鄉村旅游的經營者中,一部分是旅游企業,他們擁有專業的旅游管理團隊,優秀的旅游服務人員,為游客提供了優質的旅游服務;有一部分經營者為當地村民,在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管下,接受短期定期培訓。在實際工作中,應注重鄉村地理文化、紅色旅游文化,山村飲食文化的宣傳,在服務技能、服務禮儀方面有待提升。
由于工作壓力加大,生活節奏加快,城市居民更向往農村優美的自然風景、返璞歸真的田園生活和舒緩的生活節奏。游客對自然環境的天然性、純凈度和優美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人文環境則傾向于古樸、新奇,以及“鄉土味”、“民族味”濃烈。城鎮居民鄉村游的主要目的以放松精神、休閑度假為主線。
薊縣作為天津的“后花園”,民族、民俗文化比較豐富,但以當地的民族、民俗文化為依托,突出鄉土氣息為主題的鄉村旅游產品開發不足。目前薊縣多數鄉村旅游產品對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的開發利用能力有待增強。全縣現有 10 多個鄉鎮,利用農業、農民、農村“三農”資源開辦“農家樂”旅游,經營范圍以提供農家住宿、餐飲等旅游服務為主,而對于那些具有鄉村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特色的旅游資源挖掘不夠。例如:薊縣的鄉村旅游主要是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品農家果,開展的旅游項目以蔬菜采摘、垂釣、生態園觀光為主,缺乏天津時調、京韻大鼓、高蹺、秧歌、草編、根雕、泥塑、石藝、葫蘆燙畫、剪紙等參與性、趣味性、知識性強,能體現鄉土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致使鄉村旅游的游覽方式仍然停留在觀光旅游的層面,知識性、趣味性和參與性、對游客的吸引力、產品競爭力方面有待加強。進一步強化鄉村的“野(自然)”、“土(原生態)”特色,使得游客真正體會到鄉村“鄉、野、土”的原汁原味,從而提高游客的興趣,進而帶來的是總體消費水平的提升。
鄉村旅游是以農民為經營主體,鄉村民俗文化為靈魂,城市居民為目標的一種休閑旅游形式。我國鄉村旅游歷經 30—40 年的發展,已形成一定的規模。薊縣鄉村旅游開發起步較我國華東、西南地區晚,旅游產品的特色應進一步鮮明,雖然薊縣相關部門建立了薊縣鄉村旅游官方網站,通過一些媒體進行形象宣傳,但宣傳力度和政府資金投入應進一步提高。
旅游者在參與鄉村旅游活動時主要是想體驗鄉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在發展鄉村旅游時,維護鄉村景觀的原真性,突出地域旅游特色,塑造“鄉村性”才能確保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薊縣在發展鄉村旅游時首先應確定自身的發展方向和主題,確立好自己的市場定位。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差異化市場細分,結合薊縣的地方特色,體現出地方的風俗民情以及建筑風格,盡量保持原貌,以最真實、最自然的“原貌”呈現在游客面前。同時景區的配套設施建設應當更好地融入當地鄉村旅游的大環境,配合當地的地域特色同時也能夠解決游客的一些客觀需要。最后,還可以設計出一個本地鄉村旅游的LOGO,更好地貼近旅游者,同時也讓鄉村旅游主題深刻融入到游客的心里。
薊縣在發展鄉村旅游時要在“農”字上做文章,突出民俗,挖掘特色。一是延伸產業鏈條,擴大粗糧、果品、蔬菜等有機農產品和手工藝品的生產、加工、銷售規模。二是發展一批以傳統農具展館、漏粉、豆制品加工、野菜制品、水果深加工及小雜糧加工為代表的特色農家旅游項目,增加游客的參與性、體驗感。三是在旅游紀念品方面推出一批具有當地特色的草編、根雕、泥塑、石藝、葫蘆燙畫、剪紙、縫繡等特色旅游紀念品,滿足游客在旅游購物方面對“鄉土”的原汁原味的需求。
鄉村旅游經營者大多經營規模小,以個體單位和農戶居多,這樣的經營模式不但不利于區域資源的整合,而且無秩序的開發也會導致許多資源和景觀遭受破壞。所以,薊縣鄉村旅游的開發應考慮整體區域的特色,制定有效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規劃,深入挖掘、整合當地旅游資源,合理布局不同景點的旅游娛樂模式,盡量避免無序開發的亂象。其次,游客在鄉村旅游過程中既關注鄉村趣味項目的體驗,更關注自身的人身安全。在鄉村旅游的監管中,一方面應從制度上進行規范,加強監管部門對個體經營戶的監管,切實維護游客利益;另一方面,使法規中涉及旅游服務的產品在法律的準則下運行,以此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既保護了經營者的個人利益,也保障了游客的人身安全。
薊縣加快鄉村旅游業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縣委縣政府可以成立專門的鄉村旅游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于薊縣鄉村旅游管理規定的相關規定,縣旅游局還可以增設鄉村旅游發展辦公室,設立專項資金,鼓勵和扶持農家院的發展。此外,還應該積極爭取市農委、市旅游局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擴大對發展鄉村旅游的資金投入,形成“百村創建、千戶發展、萬人參與”的發展態勢。
薊縣發展鄉村旅游不應受“京津冀地區鄉野休閑之旅目的地”的總體定位的局限,還要搭建平臺,唱響品牌。
其一,樹立品牌效應方面,薊縣鄉村旅游可以下營鎮、漁陽鎮、官莊鎮、穿芳峪鎮、上倉鎮、孫各莊滿族鄉為重點,以傳統文化、養生美食文化、滿族風情、綠色農業等為主題,規劃多個立體功能區,設計多條特色觀光帶,打造靜心、養心、寬心、安心、放心的休閑旅游產品和項目。
其二,在市場營銷方面,薊縣相關部門除了建立鄉村旅游官方網站外,還應對官方網站的內容及時更新,讓游客及時了解薊縣鄉村旅游新的動態和熱點。借助媒體的宣傳作用,縣電視臺可以開辟“薊州人家”專欄,拍攝農家院特色風光片,定期推出旅游文化節,如:天津漁陽金秋旅游節、薊州梨園情旅游文化節等主題活動;圍繞“家”字做文章,開展“村里有我一分田”、“我和游客是親人”等親情旅游活動,來增加薊縣鄉村旅游的社會影響力。當然,薊縣鄉村旅游如果要覆蓋全國及國外市場,還應當加強同國內主流媒體的合作,借助央視七套的相關欄目、人民日報、中國旅游報、天津日報等媒體進行形象宣傳報道。
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成為鄉村旅游產生發展的背景和時代需求。依據馬斯諾的需求層次理論,城市居民在物質生活得到充分滿足的情況下,將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渴望遠離城市的喧囂、回歸淳樸的自然,成為鄉村旅游產生發展的環境背景。各地鄉村可充分利用鄉村獨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農家生活、農耕文化、民風民俗等旅游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開發設計來滿足城鎮居民休閑、觀光、度假、健身、娛樂、體驗、教育等多種需求。然而,在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作為鄉村旅游的核心,一旦被破壞,鄉村旅游將失去對游客的吸引力。為了吸引游客,政府更應注重對薊縣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整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衛生環境,提高農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例如:郭家溝村可借助當地優美環境和特色民居,打造成京津冀地區最具北方民居特色的水鄉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前來觀光、度假;坐落于東葛岑村的將軍嶺,作為天津唯一的滿族風情旅游度假區,可以打造成民俗文化村,游客來到這里既可以目睹和品嘗滿族傳統美食——八大碗的制作過程,還可以參與采摘果品、剪窗花、踢毽子、扭秧歌等游藝活動,欣賞滿族風情舞蹈以及激情四溢、充滿現代氣息的滿族文化。西井峪民俗攝影村,可以利用村中古老的石頭院兒、石頭屋、石頭胡同、石頭甬路,傳統的皮影坊、草編坊、縫繡坊、老磨坊、漏粉坊等手工作坊,打造一座“歷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