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山西四建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實踐經驗的積累,建筑施工技術取得長足的發展,行業環境良好。此時,業內人士對質量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且尤其是主體結構的質量,其對建筑整體有著顯著的影響。檢測是反饋建筑主體結構施工質量的重要途徑,需以科學的方法檢測,如實反映實際質量特性,以便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
建筑主體結構的質量檢測具有系統性,其涵蓋到安全、材料質量、結構穩定性、建筑功能等多個方面,通過多項信息綜合判斷建筑主體結構的質量。作為建筑施工單位,必須對質量檢測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視,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切實保證施工質量。有效落實建筑主體質量檢測工作極具現實意義,其能夠給建筑主體結構提供質量層面的保障,經檢測后若發現問題則及時予以處理,使建成的建筑完全達到預期要求。在構建優質的主體結構后,有助于提升建筑的耐久性,使其在規定年限內正常使用。從結構關系的角度來看,主體結構屬于建筑中的重要框架,若某處主體結構存在質量問題,將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情況,由此也充分說明建筑主體結構質量檢測的重要性。
建筑主體結構的成型建立在得到優質材料支持的前提下,而各類原材料的質量均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主體結構的質量,可見加強原材料質量檢測具有必要性。從現階段的建筑建材市場狀況來看,不達標的建筑材料仍然存在,若未準確甄別,將導致部分劣質的材料被投入至工程建設中,一方面不利于施工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將影響建筑結構的質量,甚至因此而埋下安全隱患。因此,質量監管人員必須采取科學的方法,有效完成建筑主體結構的質量檢測工作。
建筑質量將直接影響建筑在日常使用中的安全狀況,甚至會關聯至城市發展的層面,因此相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建筑質量問題。在保證基本工作成效的前提下,結合建筑工程環境制定一套可行的質量管理標準,確定詳盡的質量檢查方法,從材料、設備、技術、人員多個方面著手,加強管理,且還需采取科學可行的質量監督管理方法,做到及時發現質量問題以及有效處理質量問題。在管理中,工作人員可以采取隨機檢查的方法,以此來保證建筑工程的質量。此外,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具有必要性,例如可采用大數據、BIM等前沿技術,在此類技術的支撐下,建立建筑主體結構質量管理系統,將其作為日常管理的重要工作,發揮出其在保證建筑主體質量方面的作用。
建筑工程的規模較大,施工周期較長,期間可能遇到人員、材料供應等方面的變化,此時均有可能影響到建筑主體結構的質量,因此加強質量檢測具有必要性。在具體的質量檢測中,需要統籌兼顧,不遺漏任何一項檢測內容,且必須突出重點,加強對建筑主體結構各重點部位的檢查。施工期間組織質量評測,判斷施工質量是否達到要求,若有異常狀況則及時指出。以建筑主體結構的下沉為例,根據規律,隨著結構自重的增加,其往往有更高的下沉概率,表現出較為明顯的下沉現象,若實際沉降量超出許可范圍,將導致建筑失穩。為此,可在水平部位設基準點,并配套適量的參照點,在建筑施工期間加強檢測,判斷建筑是否下沉,若有則明確其具體的程度。在首輪測量中,采集并完整記錄參照點與基準點的夾角數據,按每日一次的頻率定期測量,完整記錄各項數據,若實測結果顯示夾角存在變化,隨即暫停施工,分析原因,采取處理措施。
1)緊密結合建筑工程實際情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從工程情況出發,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保證質量監督抽檢效果。其中,抽檢需要兼顧全面性和針對性的雙重要求,兩者并不矛盾,而是要求不遺漏任何一處,在此基礎上著重針對某些關鍵的結構加以檢驗,使質量抽檢有的放矢;2)合理控制質量監督抽檢數量。若抽檢數量偏少,將影響結果的準確性;若抽檢數量偏多,雖然檢測結果更具真實性,但需耗費較多的資源。通常,對于各單元樓板樓梯等部位,較為合適的是按3個的數量要求安排監督抽檢,必要時適當增加;3)把握抽檢重點。建筑監督工作具有全面性,但同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各關鍵部位,對其做針對性的抽檢。以梁板保護層的厚度、受力鋼筋的分布為例,在圍繞兩者展開抽檢時,需要著重考慮到梁和板的位置,將其作為重點抽檢對象,應各抽取構件數量的2%且不少于5個構件進行檢驗;當有懸挑構件時,抽取的構件中懸挑梁類、板類構件所占比例不宜少于50%;4)合理選擇檢測方法。以混凝土抗壓強度的檢測為例,可采用的是鉆芯法,同時需要重點關注到梁板、柱、剪力墻等部位,將其作為重點內容予以對待。
建筑主體質量監督和檢驗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充分尊重事實,挑選合適的樣品,對其加以檢測。而在建筑工程中,樣品的分類結果較多,需要準確區分,若根據質量行為的等級劃分,則包含一、二、三級,各自又涵蓋特定的結構,例如一級類型有鋼結構、混凝土結構,二級類型包含梁、墻。此外,還需保證檢測儀器的可行性,由專員規范操作儀器,盡可能獲得準確的檢驗結果。
以常規檢測和專項檢測為主,兩者是既有建筑檢測中的重點內容。其中,常規檢測主要考慮的是結構的尺寸、外觀,直觀判斷其是否存在主體結構變形、裂縫、鋼筋外露的問題;對于專項檢測,則對檢測技術提出較高的要求,需要配套合適的測試儀器,經過檢測后判斷結構在耐久性、可靠性等方面的具體情況。而對于建筑主體結構中的重點部位,則隨即開展檢測工作,及時發現其中的問題,妥善處理。
材料質檢、施工工藝質檢、構件質檢是新建建筑檢測中的三大重點項目,需要覆蓋至主體結構的各細分組成部分,具體包含砌塊、鋼混、木材等。在日常檢測中,應以主體結構為準,選擇針對性的檢測方法,使檢測順利進行,保證檢測效果。
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筑主體結構難免發生沉降或變形,為了掌握實際情況,可采用測試儀器加以測量,確定其在外觀、尺寸方面的具體情況,將實測結果與建筑竣工階段的相關數據做對比分析,準確判斷建筑的實際沉降量、變形量,進而評估建筑的安全狀況,必要時采取安全防護措施。
1)建筑主體結構存在裂縫時,用千分尺或游標卡尺檢測,確定裂縫的寬度。對于裂縫的長度,則用卷尺加以測量,完整采集數據并記錄至臺賬中;2)在建筑主體結構的沉降、形變檢測中,配套儀器包含激光測距儀、水平儀,由專員規范操作,獲得準確的結果。其中,激光測距儀可測量各段立柱或橫梁的長度,在此基礎上結合激光線型情況,對梁、柱的特征做系統性的判斷,明確其是否有彎曲問題;對于水平儀,則用于測量橫梁后立柱的傾斜狀況,根據實測結果進一步判斷主體結構的傾斜方向。
在混凝土主體結構的質量檢測中,根據對被測件的破壞情況,分為三種。
一是破壞性檢測。選取待檢測的結構,截斷某處的主體結構,對截面做詳細的觀察,判斷構件是否有裂縫、空鼓等問題。破壞性檢測的直觀性較強,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較好,但會損傷被測件,若控制不當則容易埋下安全隱患。在現階段的建筑工程環境中,除了少數對建筑結構損傷較小的破壞性檢測方法被投入使用外,其它方法鮮有應用。
二是半破壞性檢測。常見有取芯法和拔出法兩種,兩者的思路基本一致,均向待測構件鉆取混凝土試塊,組織力學性能測試,根據實測數據加以判斷;同時經過鉆孔取樣后,還可直觀判斷混凝土構件的內部質量,例如鋼筋是否有銹蝕現象。取芯完成后,對取芯坑做回填處理,使該部分結構恢復完整。拔出法有其特殊性,宜在混凝土澆筑前將合適規格的埋件布置到位,經過混凝土澆筑后,部分混凝土被灌入預先設置好的預埋件內,后續存在檢測需求時可直接將其連接裝置擰松,輕松取出試塊。
三是非破壞性檢測。現階段,以超聲波檢測頗具代表性,其細分類型較多,具體視建筑類型做合理的選擇。部分建筑主體結構的安全系數較高,可優先考慮射線吸收法,全方位掃描主體結構,判斷被測件的質量。該項掃描技術的應用具有直觀性,參與人員可清晰看到主體結構的內部缺陷,同時生成相應的圖像,妥善保存。在后續的定期檢測中,將最新的檢測結果與前期存儲的結構做對比分析,直觀判斷被測的建筑主體結構的內部情況。
超聲-回彈綜合法集多重技術于一體,根據聲波在同類物體中傳播速度一致的原則,可實現對建筑結構內部的高效檢測。配套儀器主要選用的是超聲波發生器或回彈儀,檢測中向被測結構發送特定頻率的聲波,由其發生傳播,在此過程中若遇到空鼓、裂縫,將有折射現象,此時收集裝置可接收到該部分折射的聲波,對其做處理、換算,于顯示屏上予以呈現。經驗表明,超聲—回彈綜合法具有便捷、儀器輕巧等特點,在建筑主體結構檢測中取得廣泛的應用。
砌體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砌塊為主體材料,輔以適量黏合劑,共同構成穩定的、完整的結構。根據該結構組成情況可知,砌體的強度主要取決于砌塊、黏合劑的強度。對于已建設成型的工程,難以直接明確砌塊和黏合劑的具體情況,為此可選用燒結回彈法檢測。具體要點為:根據測試規范合理規劃測試區,要求各測區的面積不小于1m,且測試區應具有隨機性,以保證結果的可靠性。在確定測試區后,向其中隨機選擇10塊面向外的燒結磚,于該處開展回彈力測試工作。測試期間可能會由于震動作用而導致砌體受損,為盡可能規避此問題,在測試規劃階段便合理選擇燒結磚,任何距離砌體轉角不足0.25m的部分均不可作為測試對象。按前述思路選擇燒結磚后,用回彈法開展測試工作。在各燒結磚上均勻布置5處測點,相鄰兩測點的間距不小于20mm,測點不宜布置在裂縫、凹陷等缺陷處。最后,用儀器讀取測試數值,據此對砌體的穩定程度做相應的判斷。其中,各測試點的彈擊數均設為1次。
既有建筑的測試方法在新建建筑的質量檢測中具有可行性,此外也可以對混凝土、鋼筋等關鍵的建材開展針對性的測試工作,獲得檢測數據,準確判斷被測部分的強度。
混凝土灌注階段,向其中取少量的混凝土,制作標準試塊,經養護后做力學性能測試,儀器可選用富有可操作性、便捷性等多重特征的萬能力學測試儀。通過該類儀器的應用,可滿足抗拉、抗剪、抗壓等多項力學性能指標的測試要求。萬能力學測試儀的應用較為便捷,取待測試的試塊,將其固定在測試儀器的卡扣處,電腦輔助作業,選擇待測試的項目,由儀器自動測試,期間采集到的數據將在屏幕上直觀呈現,在硬件設施配置水平較高時,還可生成報告書,供技術人員分析。
顧名思義,重點檢測法指的是從建筑中選取重要的結構,以針對性的方式進行檢測,結果具有代表性,操作具有便捷性。在實際工程環境中,影響建筑施工質量的因素較多,但若能夠把握好重點和核心環節,基本上可以保證建筑主體結構的穩定性,在此基礎上對局部做微調即可。在沉降率、建筑物外觀、連接處力學性能等方面的檢測中,均可采用到重點檢測法。但需注意的是,重點檢測法缺乏全面性,雖然能夠呈現出關鍵結構的情況,但難以展現出具體的細節,可能會由于某些細節被遺漏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工程問題。
參數分析法在建筑主體結構質量檢測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富有科學性,充分關注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數據采集作業,根據實測數據模擬建筑主體結構,預測各結構在施工期間可能出現的異常狀況,推算建筑主體結構的參數要求,再對比分析預測參數和工程施工情況。若實際參數不及預測參數,意味著建筑主體結構或多或少存在質量問題,需予以優化;若實測參數優于預測參數,則表明建筑主體結構質量可靠,具備繼續施工后續部分的條件。相比于前述提及的重點檢測法,參數分析法具有更為顯著的科學性,但需注意的是,此方法的應用較為繁瑣,將耗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
階段檢測法的基本思路是將建筑劃分為數個階段,識別各階段的具體特點,再匹配合適的檢測方法,有序開展檢測工作。為順利應用階段檢測法,首先需確定總體質量檢測任務,將其劃分為多個部分,委派給各部門,由多部門聯合作業,開展檢測工作,此方式可有效提高檢測質量,縮短檢測時間,最終取得的檢測結果也更具參考價值。在日益復雜的建筑工程環境中,其涵蓋的質量檢測內容逐步豐富,傳統檢測方法的不適性愈發明顯,難以滿足建筑質量檢測的準確性、高效性要求。為此,有必要應用階段檢測法,化繁為簡,做好各部分的質量檢測工作。
在主體結構施工質量的控制中,需要建立一套質量監管體制,作為日常工作的指導,以便有關技術人員將各項質量檢測工作落實到位。期間,監管部門需加強監管力度,保證各項檢測工作的客觀性,進而獲得準確的檢測結果。
建筑工程主體結構的質量檢測是一項高度專業的工作,需由專員參與其中。而在人才軟實力的配置中,可能存在人才專業水平不足的局限性,其自身的理念和方法滯后于行業發展現狀,導致質量檢測工作難以順利開展,檢測結果缺乏可靠性。為此,需要加強檢測人員的綜合培訓,引導其端正工作態度,以科學的方法完成檢測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需逐步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則要擴寬眼界,從行業內學習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從而持續“武裝自我”,更為科學地落實各項建筑工程主體結構的質量檢測工作。
建筑行業日新月異,相繼有更多的新建材、新設備、新工藝涌現,給建筑工程建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并且新型產品的性能優勢往往更為突出,因此整個環境呈現出逐步推陳出新的變化。對于科研機構、檢測機構,也應當積極探索,掌握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的具體特征,從而確定具有適用性的檢測方法,并對現有的建筑質量檢測規范加以優化,提高可行性,以便推動建筑質量檢測行業的良好發展。
綜上所述,建筑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百姓生產、生活的重要場所,而在用戶要求日益提高、建筑規模持續擴大的背景下,加強質量控制顯得極具必要性。質量檢測是質量控制的必要前提,相關人員應高度重視建筑質量檢測工作,且尤其是建筑工程的主體結構,探尋合適的檢測方法,力爭在不損傷建筑結構的前提下準確檢測,為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