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時間之書》這樣說。
央行數據顯示,4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9102 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9468 億元。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83 億元,同比下降11.1%,其中,商品零售26874 億元,同比下降9.7%;餐飲收入2609 億元,同比下降22.7%。電影院、酒店、航空、旅游等行業,收入下降可能比餐飲行業更明顯。
受大國競爭壓迫,國際市場逼仄,受疫情影響,國內市場上行受壓,數據印證了經濟放緩的現實。
然而,前期發展所積累的堅實基礎,為中國抵御各種風險、各種挑戰奠定了“家底”,中國經濟有強大韌性。
國家在出臺各種政策穩增長。5月25日,國務院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議上強調: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要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扎實推動穩經濟各項政策落地見效,保市場主體保就業保民生,保護中國經濟韌性,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企業也不愿意躺平。
鄭州一餐飲企業老板發了一篇小文給編輯部,內容是如何讓團隊成長與突破。鄭州的餐飲業比其他地域遭受更多的打擊,但他們依然在堅守,在想各種方法自救。快消行業的李總,當地城市一解封,就帶著團隊去早就聯系好的企業談合作,看市場,學習如何做直播。蘇打水頭部企業名仁對十幾年來行之有效的實踐經驗進行梳理歸納,形成標準化動作,夯實企業的運行機制。娃哈哈、紅牛、華潤、元氣森林……各路巨頭紛紛聚焦制造側,穩中求變。美的裁員、江小白裁員,有環境原因,更多是為了轉型升級。董明珠直接承諾,格力決不裁員。微信群中討論企業如何轉型、討論“新巷戰”、討論數字化的信息,每天都有幾十條甚至數百條。
很多員工一邊抱怨著企業降薪,一邊默默繼續加班;一邊感嘆著工資不夠開銷了,一邊自覺遠離了非必要消費。
經濟周期存在,其螺旋式上升也是歷史必然。在低谷時伏下身子強健體魄,夯實基礎,才能在時機到來時順勢躍升。
不拋棄,不放棄。調整心態,保持樂觀,默默耕耘,施肥澆水,靜待花開。
越是逆風飛翔,越能展現韌性;越是逆水行舟,越能彰顯活力。國家如此,企業如此,個人如此,大勢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