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巍巍 陽春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
印花稅是對企業開展的經濟活動以及在經濟交往中使用、書立、領受具有法律效力憑證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一種稅。和其他類型的稅種相比,印花稅最大的特征就在于“三自”,即由納稅人自行計算稅額、自行購花、自行貼花并注銷。通常來說,其他稅種都是由所轄范圍內的稅務機關進行審核和計算,由企業或者個人自行申報,在審核完成之后繳納相應的稅額,如增值稅、所得稅等。而由于印花稅具有“三自”的特點加之稅率較低,更需要納稅主體有主動納稅的意識。就目前情況來看,很多企業會將稅收籌劃、風控管理的重點放在稅負較大的增值稅、所得稅方面,對印花稅的研究和管理并不重視;而且現行的印花稅管理辦法中也存在著問題,無法為企業稅務工作的順利開展起到指導作用。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影響下,企業必須要提高警惕,嚴格按照法律要求及時足額繳納印花稅,降低涉稅風險。
發生印花稅涉稅風險的主要原因源自印花稅“三自”的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管理暫行條例》中有如下規定,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在發生納稅義務時,都要自行計算應繳納的印花稅稅額、自行購買粘貼印花稅票、自行注銷或劃銷,這也是印花稅“三自”特點的來源。但是就實際情況來看,對印花稅有著深入了解的企業并不多。企業所有的經濟活動幾乎都和印花稅有著密切聯系,由于稅率低,且由企業自行計算需要繳納的數額,因此很容易被忽略、被疏漏。同時,在開展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合同種類繁雜多樣,條款不勝枚舉。合同歸口單位又散在財務、供銷、生產等多個部門,想要集中進行統計和核算比較麻煩,導致部分納稅人容易出現不主動納稅的情況。部分單位將印花稅和其他稅種混為一談,或是對稅務部門有著較強的依賴性,這些都大大增加了企業的涉稅風險。
印花稅的漏繳是最普遍的,這也反映出了兩個問題,一是納稅人主動納稅意識不強;二是現行的粗放式的征收管理模式還有待健全。從我國稅法中的相關規定來看,印花稅的繳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納稅主體的自覺納稅意識,多數情況下并非納稅人故意偷稅漏稅,而是并沒有形成主動納稅的習慣和意識。如果納稅評估機制不健全、不合理,還會出現“守法的多納稅、違法的少納稅,甚至不納稅”的情況,這違背了我國稅收政策中“公平性原則”。稅務部門本著“輕稅重罰”的原則,雖然力求保障稅收政策的公平性,但也體現了粗放式的征管模式。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納稅人不能完全依賴稅收部門的監管和稽查,而是要形成主動納稅的思想觀念,否則將會對其未來發展帶來嚴重阻礙。
印花稅應稅憑證種類十分多樣,而且稅源分散面較為廣泛,幾乎涵蓋了企業所有的經濟活動。我國稅法中對此也有著明確規定,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花稅若干具體問題的解釋和規定的通知》,目前設置了13種應稅合同,以及5檔稅率,納稅人要想完全掌握,難度比較大。加之企業財務人員素質良莠不齊,政策研究浮于表面,在實際工作中漏貼漏繳的現象十分普遍。
稅目多、金額小、總額大是印花稅的主要特點,往往平衡稅收收益和管理成本過后,企業并不會把“稅務籌劃”與“印花稅”聯系起來。這導致了企業在管理印花稅上,形成了兩大主流模式:
模式一:“因擔心多交稅而少交稅”。很多納稅主體在納稅時都會本著“能少就少”的原則,漏貼漏繳的現象十分普遍。以房地產企業為例:房地產商將承包的項目分包給其他分包商,并和每個分包商都簽訂了分包合同,但只針對承包合同繳納印花稅,分包合同尚未繳納印花稅。以抵押貸款合同為例,當債務人未履行償還義務,債權人取得抵押財產所有權時,雙方應該就書立的產權書據,按照產權轉移書據中的相關規定來計稅貼花,多數企業在經濟活動中并未注意到這一點。
模式二:“因擔心少交稅而多交稅”。依然以房地產企業為例:在雙方簽訂的合同中,由受委托方來提供建筑施工所需要的材料,同時提供加工、建筑服務。如果合同中沒有明確區分材料加工費與原材料金額,就要從高按照“加工承攬合同”稅率貼花,而并非按照“購銷合同工”來計稅,這會增加有關企業的稅務負擔,不利于實現利潤最大化。此外,部分企業在開展經濟活動時,未區分不含稅合同金額與增值稅額,直接以含稅的合同總額為基數計繳印花稅,擴大了印花稅計稅基數。這種武斷的管理,顯然不能體現依法納稅、公平稅負的精神。
清晰明確納稅人、納稅義務發生時間、計稅依據、稅款計算,印花稅的管理問題將迎刃而解。
印花稅以立合同人為納稅人。所謂立合同人,是指合同的當事人。當事人在兩方或兩方以上的,各方均為納稅人企業需要建立印花稅合同的清單,以正面列舉和反面列舉的形式,將企業涉及的各類合同規范管理。
同時考慮到,部分大中型企業針對同一種類應納稅憑證,需頻繁貼花,可能采用按期匯總申報繳納印花稅的方式。其匯總申報繳納的期限不得超過一個月。因此,對于上述企業建議每月匯總梳理企業新簽訂合同,并在規定的征期內進行申報,避免產生年終一次性申報的情形,違反納稅義務時間的規定。
印花稅的征收方式主要有查賬征收與核定征收兩種,《稅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可以核定征收的情況下,不按照合同類別分別征稅,而是就企業的購銷金額、工程項目金額等,直接按照一定比例計算貼花。對于核定征收,企業需注意以下事項:
1.程序合規:核定征收,需要向稅務機關提出申請,獲得相關通知,自行按核定征收操作的,稅局一旦不認可,存在補繳滯納金、罰款的風險。
2.主動謀劃:企業可以通過測算來判斷核定征收、按合同征收,兩種方式下,哪種方式對企業更有利。核定征收方式對自己不利的,在不符合核定征收的條件下,可與稅局積極探討,爭求采取按合同征收的方式;對自身有利的,則可以嘗試申請核定征收。
印花稅單筆的金額數目非常小,但是數量比較多,總金額加起來比較大,很多企業領導人員容易忽視,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都會對企業發展帶來風險。稅務籌劃是在國家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采用合適的手段來降低印花稅的應納稅額,一方面能夠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因偷稅漏稅帶來的風險。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有稅率籌劃和稅基籌劃兩種。
1.稅率籌劃
例如A企業委托B企業加工制造產品100萬件,總價款700000萬元,其中材料費用300000萬元,B制造公司收取400000萬元的加工費。印花稅的兩種主要繳納方式如下:一是在合同中記載總價款700000萬元,根據我國稅法的相關規定,所需要繳納的印花稅稅額為700000×0.5‰=350萬元。二是在合同中明確記載300000萬元的材料費和400000的加工費,這種情況下要分別貼花,印花稅的納稅金額也會發生一定變化,總共需要交納的稅額為300000×0.3‰+400000×0.5‰=290萬元,比第一種納稅方案少了60萬元。這就是稅務籌劃為企業帶來的積極影響,企業可通過合理、合規的手段來減少應繳稅額,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2.稅基籌劃
案例1:按照《印花稅暫行條例》規定,依據合同所載金額確定計稅依據。合同中所載金額和增值稅分開注明的,按不含增值稅的合同金額確定計稅依據,未分開注明的,以合同所載金額為計稅依據。C企業向D企業購買產品100萬件,含稅總價款為700000萬元,一是簽訂合同含稅總價款700000萬元,C企業需要交納的稅額為700000×0.3‰=210萬元;二是簽訂合同不含稅金額619469萬元,增值稅80531萬元,則C企業需要交納的稅額為619469×0.3‰≈186萬元,比第一種納稅方案少了24萬元。因此,企業要加大內部宣傳力度,規范合同簽訂,根據合同業務實質,聯動經濟合同歸口管理部門準確劃分合同類型,修改企業格式合同和非格式合同簽訂模板,嚴格規定將合同中所載金額和增值稅分開注明。
案例2:以某房地產開發公司E為例,該公司和某建筑公司F簽訂了工程承包合同,金額為900000萬元,根據我國稅法中的相關規定,按照總承保金額來繳納印花稅,稅率為0.3‰,由此可以得出,E公司應繳納的稅額為270萬元。工程結束之后辦理了竣工決算,總金額為800000萬元,小于合同的900000萬元,如按照實際決算金額計算應繳納印花稅240萬元。但是由于印花稅已經繳納,不能退回,這讓企業直接損失了30萬元,影響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加重了稅務負擔。從這個角度來看,企業可以簽訂金額不確定的合同,或是根據實際情況來對所開展的項目進行估值。首先要深入市場進行考察,分析各方面信息,保證所收集到的數據的全面性和真實性,以免引起合同估值錯誤的情況。通常來說可采用以下兩種評估方法:一是未來收益法,對目標工程未來的現金凈流量進行折現。雖然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是具體操作起來十分困難,而且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國家政策、外部經濟變化、不可抗力、項目完成質量等。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不能完全掌握信息的發包方,關于折現率也會有一定爭議。二是相對估計法。從該方式的名稱可以看出,就是尋找和本項目類似的項目,將可能產生的價值作為目標工程價值,隨后把市凈率、市銷率等作為重要參考指標。這種方式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并非所有的項目都能夠找到可比項目,當沒有可參照的項目時,評估結果的準確性也會降低。由于建筑項目的估值難度比較大,即便當前評估結果較為準確,企業也應當充分考慮市場在不斷的變化中對評估結果帶來的影響。
當前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印花稅無論是從征稅范圍還是征收管理來看都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主要是因為網絡環境比較復雜,而且在網絡系統的應用下,稅務局能夠通過多種渠道來掌握企業的納稅信息,偷稅漏稅、納稅金額不足等問題無處遁形。為了減少各方面風險,企業需了解最新的印花稅征收管理辦法,加強應對新形勢的適應能力,變被動為主動,借助企業現有信息化平臺,改變印花稅管理手段。調動企業信息化專業技術人員,將印花稅管理需求與企業合同管理相結合,在自身的ERP系統內開發印花稅管理報表。通過抓取合同管理模塊基礎單據數據,后臺設置印花稅計稅規則,實現數據實時共享,印花稅自動計算,并在整合自身業務與資源的同時,創新印花稅的線上申報、線上納稅,充分發揮出互聯網智能技術的應用優勢。
從“金稅三期”的全面上線,到2021年初,國家稅務總局官網公開了金稅四期決策指揮端之指揮臺及配套功能項目成交結果公告,這意味著稅收監管要求將會越來越嚴格,稅收監管技術將會越來越先進。金稅系統為稅務局管控各個稅種提供大量的數據支持,包括稅務登記信息、納稅人申報數據信息以及多部門聯網共享信息等數據。使得稅務局具備大量可以稽核比對的數據,為稅收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也使得稅務局建立一套完整的預警指標分析體系成為可能。新型的納稅管理模式要求企業財稅人員具備稅務部門思維,企業應該推行“稅局機關+企業+第三方專業機構”聯合研究政策的新模式。通過三方協同,推動企業深入了解國家稅法中的相關內容,學習前沿的納稅籌劃方案和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按時納稅、足額納稅,提高稅收遵從度。彌補企業稅務籌劃人員專業水平不足的缺陷,全面提升企業稅務籌劃人員專業水平,切實擴充理論知識儲備,并在實踐中積累稅務籌劃經驗,從而降低企業涉稅風險。
從以上論述來看,企業實施印花稅管理工作期間還有著諸多的問題存在,主要表現為:相關稅收政策研究不到,針對印花稅的管理工作松懈,尚未加強印花稅稅籌力度等方面。隨著我國稅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企業在管理體制上要樹立現代稅收管理理念,積極探索有效的稅收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企業印花稅應稅憑證數據庫,強化企業印花稅自查自糾,降低涉稅風險。同時,重視印花稅稅籌,勿以利小而不為,印花稅管理得當會極大地減輕企業的賦稅負擔,增強企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