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璇
(廣東省重工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世間萬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飛速提升,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如何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使老人居住環境更為契合老年人身心特點,成為社會解決養老問題的重點內容。老年人身體機能漸趨衰退,有些老人視力弱化、行動不便,在生活中易出現磕碰,且老年人害怕孤獨,因此,在養老建筑設計上需基于老人身心特點,“以老為本” 開展適老化設計,在保證老人居住安全性、舒適性、便捷性的同時,便于老年人互相溝通交流,為老人打造健康、溫馨、和諧的居住環境。
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常出現視力不佳、行動不便等問題,因此,養老建筑設計首先要保障安全性與實用性,既能滿足老人日常生活所需,又能體現安全性要求。基于老年人身體條件安排空間布局,合理設計空間轉角、空間坡度等,合理設置插座開關,合理擺放家具等設施,避免影響老人正常生活,保障老年人生命健康安全。
地面設計應平坦,尤其是公共活動空間、居室內空間地面等,確保平坦,不設置臺階,對于有高差的地方可設置坡道。地面不能存在坑洼,避免高差影響老年人正常出行; 浴室設計中地面選擇優質防滑材料,基于衛浴間內部布局合理設計安全扶手,便于老年人抓握; 在電氣設備設計上,盡可能簡單便捷,便于老年人操作; 針對老年人視力弱化等問題,在室內照明設計上,提高室內光照的明亮度,空間色彩不應單一,提高空間的辨識度; 在隔音設計上,為使聽覺障礙老人盡可能聽到外部聲音,增設隔音裝置; 在電梯設計上,電梯廂的寬度要滿足輪椅出入要求,同時可容納陪同人員,電梯廂內不設置大面積平面鏡,防止誤導視力不佳的老人,電梯箱內盡可能使用軟包,避免老人摔傷造成嚴重傷害,同時設計緊急呼叫按鈕,完善24h 監控設施,電梯按鈕設計上應滿足使用輪椅老人的高度需求。
老年人隨著身體機能的衰退,極易出現心理上的無助與孤獨現象,長期的孤獨會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人不能被長期固定于某一空間,因此,在養老建筑設計上應充分顧及到老年人的現實需求,不僅僅是物質上,更是精神上的,他們應該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適宜的休息、娛樂、活動空間,為老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在養老建筑設計上,基于老年人身心特點、興趣愛好等,統籌設置空間內容,如,設置老年俱樂部、棋牌室等公共服務空間,為老人營造既能滿足生活需求,又能滿足老人休閑、娛樂的心理需求。
2.1.1 居室設計
老年人睡眠質量直接關系到身體狀況,居住空間睡眠區域,對于居室功能很多規范將其定性為休息睡眠區域,并對最小面積指標進行了規定,但在適老化理念下,居室無論是從空間布局上還是空間尺度上都更加契合于老年人身心特點與身心需求。老年人對居室空間要求較多,不僅要具有實用性,更要具有安全性,如,老年人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降低,有些老年人的行走需要借助拐杖、輪椅等設備,因此,居住區內應保證留下足夠的空間滿足輪椅通行回轉等要求。居室空間內部布局與尺寸布局還要根據建筑的實際條件,在滿足安全性、無障礙性、實用性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如,某養老院在居室內部空間設計上,雙單人床設置床位,且兩床距離>600mm; 座椅基于室內動線交流,桌長 為1.2 ~1.5m 之間 皆可,寬 度為600mm,另外,為體現實用性需求,防止床頭柜、衣物柜等用于放置私人物品。
2.1.2 陽臺設計
老年人年齡越高,行動能力越差,但是老年人不能長期待在某處,需要進行適量的活動,有些老人不能大幅度、遠距離走動,而陽臺作為起居空間的拓展,可供行動不便的老人開展適當的活動。另外,老人需要充足的自然光照,研究表明,老人在冬季每日應獲得超過2h 的日照。另外,GB/T50340—2003 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標準中對老年公寓居室窗地比做出了規定,應在1∶6 以上,對此,可設置陽臺,即通過建造陽臺實現對老人居住空間的擴容,為老人提供活動空間的同時,為老人獲得更為充足的日照。另外,為保證通風條件,應合理設計建筑朝向。老年人普遍怕冷,因此,在建筑朝向設計上,需結合當地風向,確保陽臺視線開闊的基礎上,使老年人更好地親近自然,通風效果更佳。在陽臺空間設計上,要確保陽臺的寬敞性與通透性,其與室內間隔要滿足輪椅出入回轉要求。此外,為更好地陶冶老人情操,可在陽臺預留花草種植空間,美化環境的同時讓老人在種植花草中尋找樂趣。
2.1.3 衛生間設計
老年人行動不便,最易在衛浴空間出現摔倒等意外,衛浴間中安全問題突出。由于老年人需要頻繁使用衛生間,因此,在地面設計上著重于防滑處理,使用防滑材料,縮短衛浴間與起居室的動線距離,為便于老年人使用輪椅,衛生間門口零高差,不設置門檻,門開向為外開門,最好使用折疊式或推拉式。浴室潔具旁設置扶手,扶手可設計為可拆卸的。扶手應具有暖觸感,避免冷刺激。衛生間安全設計上,設計承重幾百斤且可拆卸的坐凳,方便拆卸,在衛生間內部設計供輪椅回轉的空間,同時衛浴間杜絕安裝浴盆,為便于老人在衛浴間行走使用設備,設備安裝應直線設計,同時沿途設置徒手,全方位為老人提供安全保障。
2.2.1 門廳設計
門廳使室內外空間的銜接,老年人會長時間停留于其中,很多老人都喜歡坐在門廳觀望其他人活動與周圍動態。在門廳設計上,要做好空間形態設計與流線組織設計,如,設計靜坐區域,契合老年人心理需求,可使老年人靜坐其中,給老年人一種安全、舒適之感。生理角度看,很多老年人在行動過程中喜歡隨時有所依靠,對此,合理設計門廳寬度,劃分功能區域,不能一味追求區間開闊性,應滿足于實際功能需求。例如,在門廳附近配置小超市等,為老人提供多元化的服務。
2.2.2 交往空間設計
老年人時間較多,豐富老年人生活是保障老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對此,可在養老建筑中設計交往空間,作為老年人交流溝通談心的主要場所,老年人在此可以互相交流,在聊天中減少孤獨感,豐富日常生活。在交往空間設計上,首先,應避免過于封閉,封閉性不利于通風,并且也會影響交流,其次,保證室內空間的透明性,便于看護人員及時看護到老人的動態。
2.2.3 娛樂空間設計
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降低,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老年人心理情緒,導致老年人出現失落感、無助感。因此,養老建筑公共空間設計上不僅要注重滿足老年人使用需求,還要符合老年人心理變化,滿足其心理與精神上的需求。針對此,可設計娛樂空間,確保老人老有所樂,如建設棋牌室、舞蹈室、歌唱室、書畫室、閱覽室、影視廳等,滿足老人學習、娛樂、閱讀、健身、休閑的需求,密切老人之間的交流與聯系,弱化老人的孤獨感與落寞感,豐富老人精神世界,滿足老人心理與精神上的需求,在娛樂中挖掘生活的樂趣,提升老人的自信,豐富其精神世界。誠然,在娛樂空間的設計上,也要遵循最基本的安全性、實用性、無障礙等原則,為老人提供寬闊的行為空間,為老人安全提供保障。
2.2.4 醫療保健空間設計
老年人身體較弱,易生病,因此,養老建筑需配置完備的醫療保健體系,即設計醫療保障空間,便于開展日常保健活動,在醫療空間中可開展常規檢查,有些有特殊身體保健需求的老人可開展健康護理。醫療保健空間設計上,根據醫學依據進行空間設計,盡可能遠離喧囂,盡可能保證私密性,單獨設計保健空間,但是要淡化其中的醫療感,減少老人壓力,打造家庭感的和諧氛圍,使老人輕松就醫,避免產生較大的情緒波動,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情。
2.2.5 智能化監管設計
隨著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將其引入養老建筑設計中,能依托互聯網、智能化技術實現全程化、動態化、智能化安全看護,是未來養老建筑建設新趨勢。養老建筑中智能化設計不僅解決了醫護人員短缺的問題,減少醫護壓力,更可為老人提供24h 不間斷的健康監管,老人一旦出現不適,僅需按動一鍵式急救按鈕,即可得到最及時的幫助,減少意外及損傷程度。可在養老建筑內的各個區域角落,如床頭、衛生間、休息處等老人常停留的地方設置急救按鈕,有些養老建筑倘若條件允許,可為老人配置智能手環、智能床等,如老人隨身佩戴智能手環,可實時采集老人心電圖、呼吸頻率等身體狀況信息,系統可對老人身體狀況進行初步分析,一旦發現異常,可及時傳輸異常情況,便于醫護人員有針對性地及時開展治療。在養老建筑內各個角度安裝無死角監控,確保監控全覆蓋,確保在老人發生突發情況后,工作人員可第一時間接收到監控傳輸的預警信息,及時做出應對措施,對老人身體健康與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
2.3.1 走廊設計
地面設計上要確保高度一致性,有坡度處盡可能放緩,保證地面的防滑性,可鋪設防滑材料。對于有些不可改變的高度差,緩坡面與地面相連,防止提示牌。走廊作為養老建筑的交通連接載體,要契合與老人日常出行活動要求,還要滿足快速疏散老人的要求。一般而言,公寓走廊可設計為2.0m,并在外側設計單層扶手,窗臺應大且低,踢腳設計為350 高護墻板。同時,老人會在走廊聊天停留,因此,在設計上還要滿足休閑需求,設計休憩座椅,在空間尺度上則要滿足輪椅的通行與回轉要求。此外,拐角處做好緩沖處理,方便老人的日常行動。
2.3.2 樓梯設計
由于老人的通行道路需要盡可能平坦,因此,在樓梯設計上應降低其坡度,同時降低入口臺階坡度。老人上樓梯過程中容易體力不支,因此,在樓梯兩側應設計雙側扶手,并且在樓梯設計緩步臺等休憩設施,老人體力不支情況下可休息片刻。
2.3.3 電梯設計
老人行動不便,常使用電梯,同時,要滿足日常輪椅通行要求,滿足后期擔架通過要求,電梯空間尺寸據此設計。電梯運行應用現代化運行技術,保證電梯運行順暢,最小的晃動幅度,最小的運行噪音,防止老人在乘坐電梯時出現身體上的不適。在電梯按鈕高度設計上,應適應乘輪椅老人的按鍵需求,采取低高度大按鈕設計。
養老建筑景觀設計可以拉進老人與自然的距離,增強與外界的溝通度。如,在養老建筑內部設計植物墻,借助景觀模糊設計,將自然景觀滲透于建筑內部,給老人以輕松、愉悅舒適之感,減少混凝土建筑本身的剛性、封閉性帶來的壓力,在養老建筑內部構件互動式景觀。在養老建筑內部還可設置綠色廊道,增強內部景觀的多樣性與生命力,緩解老人的封閉感與孤獨感。在建筑外部,若空間允許,可設計農業型生產性景觀,有些身體條件允許的老人可進行農產品種植或花卉種植,既可以鍛煉身體,豐富生活,還可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讓老人產生滿足感,緩解不良情緒,提升自信心,增強自我認同,對身心健康發展大有裨益。
某社區養老建筑,規模較小,共配置24 個床位,其中一層為日常活動層(大廳、活動室、音樂吧、餐廳等),二層為醫療保健用房(提供醫療服務),三層為居住區(12 間雙人間,24 個床位,每間配置電視、小冰箱等家電,在空間設置上保障了輪椅等的暢通性,床側有座椅、床頭柜)。
經過對該養老建筑設計的分析,將其中存在的問題作如下梳理。
1) 在安全性設計上: ①居住區每一房間內配置頂柜,不便于老人存放物品,老人存放物品時易發生跌落,在頂柜上設置了把手,老人習慣性的將未干毛巾等物品懸掛于上,水滴到地面,易導致滑倒等問題,安全隱患極大; ②衛生間門開向為內開門,一旦老人在里面發生昏迷摔倒等危險,難以及時打開門開展救援; ③該養老建筑中均全面覆蓋緊急呼叫設施和智能化安全監測系統。
2) 在舒適性設計上: ①1 層入口接待廳、日常活動區(如閱讀角、書法臺) 為設置隔斷,整體較為雜亂,人流混雜,難以達到最佳的活動效果,也不利于老人日常走動; ②活動區域在規劃設計較為單一,缺乏特色和具體分類; ③居住用房設計同質化,白墻設計,溫馨度不足,難以調動起老人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1) 在安全性設計上: ①調整居住區內家具設置,頂柜改為立式柜,配置偏于老人觸及的置物架,為老人提供便利; ②調整衛生間開門方向,改為外開門。馬桶旁配置扶手; ③緊急呼叫報警設施的配置上擴大其覆蓋面,如,居住室、衛浴間、活動室內等,且報警器的設置位置綜合考量,根據實際環境設置在老人伸手可觸的地方。配置智能化安全監控系統,便于對老人日常活動情況進行監管,保證老人日常安全。
2) 在舒適性設計上: ①針對1 層接待廳過于開闊,空間分隔不到位問題,選用木格柵將接待廳進行分隔,如,分隔為接待廳和茶室,老人可在茶室中聊天、飲茶、觀景、閱讀等,供休息的沙發可換為布藝沙發,既能節約成本,又能拉進與老人之間的距離,增強老人之間的親近感; ②當地老人偏愛棋牌活動,因此,將原有音樂吧設計為棋牌室,契合老人愛好與習慣,豐富老人生活; ③為增強居住區的溫馨度與舒適度,在確保整體主色調和諧的前提下,為居住房配置低純度色彩裝飾,如,地板、墻面等,增強室內溫馨感與氛圍感,緩解老人的緊張情緒,使老人處于輕松愜意的居住環境中。
養老建筑的建設旨在為老人提供更優質的生活環境,因此,在養老建筑設計上,應從適老性出發,即把握老人身心特點,以身心需求為出發點進行建筑內外的設計,充分體現適老性因素,彰顯人文性關懷,真正實現“老有所居、居有所樂”,著力為老年人打造集安全性、實用性、舒適性、品質化于一體的居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