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春花
在復雜世界之中,活下去是企業面臨危機的基本選擇,也是最直接的判斷標準。保有現金流是企業能夠活下去的核心關鍵,甚至對很多中小企業而言是生死攸關的根本要求。
企業控制成本的能力,是保持現金流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在危機之時,更強調的是挑戰極限式地降低成本。
在良好的經營環境下,很多企業比較強調擴張。但面對像疫情這樣不穩定的環境時,企業需要的反而是如何調整自己的發展模式,更重要的是把那些沒有質量的增長以及損耗拿掉,優化虧損業務,保證現金流安全。
在這個過程當中,企業要有能力幫助自己渡過難關。而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選擇是:怎樣去挑戰極限式地降低成本,也就是比平常降低成本的力度還要更大。
“挑戰極限式地降低成本”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三星”為了自救而提出的,它意味著以下三件事:
企業在順境時,管理中會存在很多浪費成本的地方。比如會議成本,很多高層為了證明自己忙就要開會,會議會讓所有人停下正在做的事,這是巨大的浪費。
再比如流程成本,本來兩個人交流之后半個小時就可以馬上解決的問題,卻選擇了使用流程來解決。一個流程走下來要經過至少三個人,同時還要三四天的時間,這也是一筆很大的浪費,所以企業需要簡化流程、提高效率。
以前寬松的時候,某個業務暫時虧損也沒關系,未來還有機會。但危機到來時,企業在現金流緊張或者沒有現金流的時候,這些虧損的業務需要停止,因為企業已經沒有資源,沒有空間去支撐虧損業務。
減掉一些業務的同時,還要增加一些業務,通過關注真正的顧客價值,產生當期的現金流進來。企業可以在業務上做調整,在好的業務方向上讓成本有效地降低。
所以,在挑戰極限式地降低成本時,一方面是企業如何嚴控自己的資金、自己的效率;另一方面是企業可以通過業務價值“加減法”,針對業務價值進行調整。
這也是企業獲得現金來源的一個有效途徑,可以幫助企業在應對危機的同時,獲得新的業務能力和新的業務價值。
在逆境中,很多企業提到降低成本時,都有一個關鍵詞—裁員。但在我看來,逆境中企業如何成長,是要靠員工的,而不應該靠裁員。
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效率,而效率來源于員工,員工愿意改變和貢獻效率是在危機中實現增長的前提要素之一。
所以在危機中,核心是怎么去釋放員工的能量,幫助企業度過危機。就像在疫情危機之中,很多餐廳或零售業都停頓了,但有的員工就給出了一些解決方案,通過當直播員進行賣貨,貢獻出自己的效率,給公司雪中送炭。
在動蕩的環境下,員工對于市場及顧客的敏感度,有時會超過管理者。釋放員工能量,依靠員工的創造力與行動力,往往能夠獲得更直接的效果。正如德魯克指出的那樣,提升經濟績效的最大契機,完全在于企業能否提升員工的工作效能。
如何釋放員工的能量,企業可以采取下面五個行動:
激發員工事業心;
尊重員工的貢獻;
授權員工去改革;
人先于利潤;
給員工自我發展的機會。
員工效率決定著企業的成本,如果員工的產出高,創造的價值大,整個企業的成本就會降低。所以在危機時,優秀的企業會想辦法留住員工,留住人才,甚至借助于危機,讓企業吸納更優秀的人才,優化企業的人才結構。
這些企業很清楚地知道:企業戰略的實施需要更好的人才結構,企業持續的發展完全取決于人才本身。更明確地說,成功的領導者依靠的是,創造出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環境來激發員工的力量。
本文來自公眾號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