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師,經 理
(天津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82)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面臨的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較之于過去發生了相當顯著的變化:在國際上,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動,大多數國家因為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已經進入了深度轉型調整階段。在國內,我國依靠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來推動經濟高速增長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隨之帶來的經濟發展的不協調,環境污染,產能過剩等矛盾和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因此,為了應對國內外局勢的挑戰,適應經濟發展的新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出了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這也是對我國經濟建設提出的新目標。進入“十四五”時期之后,如何加快落實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高發展質量是當前我國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為此,文章重點研究了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基于現實條件研判了我國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要性,并且結合“十四五”時期構建經濟發展新格局的有利條件,對高質量發展作出展望。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高質量發展研究,在黨的十九大上提出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之后,又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對高質量發展的范圍做了進一步的延伸,指出高質量發展不僅是要提高經濟領域的質量和效益,也要拓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高質量發展被提出之后,便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對高質量發展的研究,但目前還沒有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形成一致的結論。從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制定的關于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方向、政策思路可知,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豐富,具有多維性特征。文章主要從經濟發展綜合性、人民主體指向性、系統協調性三個角度闡述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生產要素投入少、資源配置效率高、資源環境成本低、經濟社會效益好的發展。如果僅僅從經濟學的單向度出發,高質量發展重在“以效率變革為核心”。如果只追求效率優先原則,以提高生產率的方式來推進高質量發展,便會引起財富分配不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不僅體現為效率的提高,以較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更要重視資源配置公平原則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資源配置公平體現為公平分配有限的資源,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圍之內。可持續發展體現為經濟意義的生態概念,是指自然、人類和社會能夠持續發展的經濟結構。長期以來,人們為發展經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兩山論”等綠色發展理念,不僅要提高資源利用率,也要降低生態環境代價,這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邁出的重要一步。由此可見,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高質量發展采用綜合性的指標體系,不僅包括效率的高低,還包括資源配置的公平性,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
高質量發展是“堅持人民中心立場,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發展。長期以來,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建設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將實現全體人民的幸福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已經牢牢鐫刻于社會建設的全過程。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之后,中國共產黨一直秉持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的初心和使命。經濟發展得越好,廣大人民的收入會隨之得到提高,并且生活質量相應會得到改善,在此基礎上則意味著人民群眾會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更深層次的需求。因此,高質量發展被賦予更豐富的內容,在生活方式、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醫療服務、生態環境、精神文化、國際發展環境等方面都要體現高量發展,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回應人民的訴求,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價值指向,這些都是我國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始終將人民主體地位貫穿其中的深刻體現。
自從十九大提出經濟高質量發展之后,高質量發展又被拓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進入“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更為豐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綜合性,能夠有效協調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從而使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各個領域都實現高質量發展。社會是一個整體,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各部分一旦發生改變都會使其它部分甚至整體受到影響。理解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也要將高質量置于全局的角度進行考察,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而是通過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從而產生福利效應,帶動社會全方位的發展。高質量發展在五大發展理念的正確指導下,統籌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個領域,將其看作為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系統,各個領域相互聯系,協調發展,不能顧此失彼,任何一個領域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社會發展的全局。因此,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不僅僅是指經濟領域的發展,而是從經濟拓展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并且協調好社會各領域之間的關系,以此來滿足社會發展的高質量目標。
新中國成立后,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歷屆國家領導人為中國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戰略規劃。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改變了國家落后的局面,實現了國家“由貧到富”的跨越,但要實現“由富到強”的偉大飛躍,完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我國就必須從之前的思維模式、實踐路徑中跳出來,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
習近平指出:“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由于受到資源環境、國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目標、特點和方式都不同。因此,按照發展經濟學的一般規律,經濟發展的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轉變,其主要特征就是由“數量”向“質量”的調整。新中國成立之后,面對國家一窮二白的現狀,毛澤東、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認識到了經濟建設的重要性,經濟增長上強調要實行趕超戰略。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綜合考察國內外發展形勢,創造性地提出高質量發展戰略,他提出要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不僅在經濟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且推動我國在文化、科技、國防等領域都進入世界前列。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通過中高速發展階段,我們不僅要在發展過程增加“數量”,還要抓住時機,實現“質量”上的成功,最終在發展過程中實現“數量和質量并駕齊驅”。因此,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到中國經濟發展的生動體現,是我國經濟由量的積累提升為質的飛躍的結果,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我國進入新時代之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全面具體,不僅體現為在經濟領域追求高收入,還體現在人們對人民主權、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更加全面多樣,而且要求也越來越高,當人們的一些需要得到滿足時,必然會產生新的更高的需求,只要人們沒有得到滿足,那么這種新的需求將會持續更新,沒有終點。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均、過度追求發展經濟而忽視環境保護等問題,經濟發展的“質量”問題逐漸顯現,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阻礙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發展質量的高低是以人們的幸福感為最終評價標準,新時代社會發展方向是否正確,是以能否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為重要依據,高質量發展是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上,適應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做出的戰略調整。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促進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能夠在構建共同富裕“蛋糕”地道路上更好地實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不僅能將這塊“蛋糕”做得又大又好,又能將其進行合理的分配,在高質量發展的保障之下,穩步推進共同富裕。一方面,高質量發展有利于進一步做大做好“蛋糕”。高質量發展是“數量”和“質量”相統一地發展,實現共同富裕不僅要以增加經濟“數量”為基礎,而且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也要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在追求指標的同時標地同時也要注重“質量”指標,實現“數量”“質量”的辯證統一。另一方面,實現高質量發展有利于進一步分好“蛋糕”。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但并不是完全的平均主義,而是要形成廣大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合理的分配格局。高質量發展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基礎,具有顯著的系統協調性,既強調資源的有效配置,又注重協調發展和共享發展。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將會盡可能地減少貧富差距、地區差距和收入差距,使高質量發展的優越性在共同富裕地道路上得到充分的體現。因此,高質量發展能夠在提高經濟發展效率的同時保證分配質量,為共同富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高質量發展自提出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及其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已取得了十分顯著成效。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十四五”時期,“十四五”時期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加快貫徹落實高質量發展,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良好的開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提出要構建新發展格局,基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目標要求的有利條件,以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最終形成雙循環的經濟發展新格局,從而實現國內國際高質量發展的相互聯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自主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動能轉換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撐。”科技創新對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現代化經濟發展體系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提高全要素生產力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問題,究其原因就在于未能突破核心技術的創新。因此,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形成具有創新力的新發展格局,在科技創新中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需要國家、企業和科研團隊等創新主體的共同努力和協同配合。首先,充分利用國家在重大科技創新中的領導作用,以國家需求為導向,集中優勢力量在核心關鍵技術方面下功夫,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為世界的科技創新貢獻“中國智慧”。其次,提高企業在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中的創新能力。基礎性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要義,企業要加強在基礎性研究上的力度,提高原始創新力,解決當前面臨的“卡脖子”技術難題;企業也要根據科技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積極推動應用性研究。再次,充分發揮人才在科技創新上的作用,人具有巨大的創造潛力,因此,我國要健全教育培訓體系,不斷完善對人才的獎勵機制以此來激發人才的創新潛力,形成擁有高質量人才資源的科技創新團隊,為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導向的新格局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
當前,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的挑戰和新冠疫情對國家的沖擊,我國的經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基于此我國更要把經濟發展的重心從國際轉移到國內,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個方面入手,利用國內大市場,構建暢通的國內經濟良性循環的新格局,保障高質量發展。
首先,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我國經濟工作的主要內容。一方面,要優化產業結構,要做到從總量調控到結構調控的轉變,依托國內市場,使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個環節的生產要素能夠順暢地循環流動。另一方面,在宏觀調控上盡可能地增加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的質量,從而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需要的物質文化需要,更好地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需求。其次,要加快培育內需體系,我國不僅人口眾多,還是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的經濟大國,擁有世界上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這是我國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有利條件。因此,要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等刺激廣大人民的消費能力,充分釋放市場需求的巨大潛力,以需求拉動供給,同時積極提供有效供給,最終實現供給體系與需求體系相匹配,從而徹底解決生產與需求失衡的矛盾,暢通國內經濟良性循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在確保國內經濟暢通的同時,也需要保障國際經濟良性發展。也就是說既要以國內大循環為基礎,也不能忽略國際大循環,只有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和相互貫通,才能促進高質量發展加快落實。
首先,對于當前復雜的國際局勢,我國要轉變經濟循環方式,但這并不代表著我國放棄了國際市場,而是順應新的局勢,充分利用我國的優勢,發揮國內市場的作用,以國內大循環作為發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同時結合國外市場,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升我國的競爭優勢。其次,深化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我國人口眾多,市場規模大,又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利用我國國內大市場的有利條件,可以與更多國家在相關產業上相互聯系,開拓更多國外市場,依托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建立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的對外開放體系,形成良性互動,實現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