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艷 ,李昕霏
(1.南京傳媒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72; 2.海南大學, 海南 海口 570228)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 年5 月召開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和改善對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經常性聯系渠道,加強線上互動、線下溝通,讓他們在凈化網絡空間、弘揚主旋律等方面展現正能量。”在2020 年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以短視頻平臺和直播平臺為代表的自媒體行業,在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全面帶動消費、擴大內需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自媒體工作者在網絡上和社會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力愈發深遠。但是,在這個數量龐大、構成復雜且影響力漸增的群體中,媒介素養和政治修養參差不齊,媒體人責任意識模糊不清的問題需要加以重視,自媒體行業協會的自律機制尚不夠完善也是社會治理面臨的挑戰之一。因此,如何在后疫情時期,做好自媒體工作者的管理和引導工作,在“大團結、大聯合”主題的宏觀調控下,圍繞國家中心任務、立足工作對象新特點,結合各地各單位實際情況,結合網絡新平臺,有效地開展經濟建設工作,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做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工作,堅持適應時代要求,開拓創新地開展自媒體工作者為社會發展服務工作,成為當前工作需要思考的迫切問題。
根據2020 年艾瑞網的調研數據,我國目前全職從事自媒體的人數達到了510 萬以上,而兼職人群超過了700萬,一共有1070 萬人從事自媒體行業。其中包括高中生、大學生、年輕白領、專家學者、醫務工作者、文學愛好者、中學教師、大學教授、以及絕大多數自由職業者。自媒體行業目前入職門檻較低,專業背景比較寬泛,很多職業與所學專業并不對應,雖然普遍受過高等教育,但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尤其是媒介素養水平尚待改進。而且,與傳統媒體人才招聘后的培訓相比,新媒體機構缺乏專業的新聞素養訓練,沒有成熟的人力資源評價體系,自媒體從業者缺乏新聞培訓、技能培訓、專業素養、法律意識等多維度的培訓。與之相應,自媒體在優質內容的供給、復合型人才、變現、融資及生態等方面,都存在不少挑戰。在圖文自媒體中,提供專業權威的知識的基礎上,呈現更為生動豐富的情感性、話題性內容,積極的價值導向是實現其傳播力的核心。在短視頻自媒體領域,文案、拍攝、剪輯等復雜的工作流程對很多個人自媒體也有難度。總之,在互聯網行業競爭的今天,自媒體從業者面臨的挑戰無疑是巨大的。
后疫情時期,自媒體領域出現了不同的分化,尤其是5G 時代,隨著網絡基礎環境的提升,短視頻和直播是發展最快的領域,這一行業的自媒體從業者比重逐漸增加,尤其是與商品營銷相關的直播和短視頻業務有較大的提升。根據第48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CNNIC“2020.1-2021.1 短視頻用戶及規模”,2020 年,短視頻用戶規模快速增長,截止2020 年1 月,每萬人用戶規模和使用率較上一年增加超過10%,電商直播用戶規模達3.39 億,較2019 年1 月增長4430 萬,規模增速達16.7%,成為上半年增長最快的個人互聯網應用。這將推動自媒體新一輪的發展,短視頻、直播成為備受網民青睞的傳播形式。
消費者的媒體行為也發生了變化。英國凱度(Kantar)公司的調查指出,在2020 年5 月下旬,有五分之一的英國家庭在新冠肺炎疫情封鎖期間注冊訂閱了新的視頻流媒體,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緣故,人們花在流媒體服務、社交媒體上的時間越來越多,這為自媒體行業發展提供了機遇。
網絡大V、網絡紅人等互聯網意見領袖的意識形態引導尤為重要。自媒體時代的話語體系呈現了話語的集中化趨勢,信息的影響力呈現兩極分化,意見領袖、網絡大V、各分區達人、各類主播等,依據轉載、粉絲、分享、流量等熱度指標,呈現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在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的社群和圈子模式下,社交網絡屬性越發明顯,某些自媒體擁有龐大的粉絲群,在公共輿情上發出理性的聲音尤為重要。在新聞屬性較強的微博平臺上,通過道德、互聯網平臺法規、法律等社會管控手段,引導自媒體成為公眾輿論的傳播者,公共政策的解讀者,公共事務的推動者,傳遞社會正能量,成為助推社會良性發展的力量。同時,自媒體為社會發展服務,應該注意培養、鍛煉、舉薦一批有影響力的網絡大V,開展多層次的社會服務,形成良好的輻射帶動效應,真正實現社會建設的正能量導向的新動力。
突發疫情給“百年未見之大變局”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世界經濟風險因素和嚴峻性明顯加大,國際貿易與投資大幅萎縮,地緣政治風險上升,高技術產業競爭愈演愈烈,社會建設要做好長期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且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國家的發展。“雙循環”發展格局的提出是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戰略的重大調整和優化,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既是立足于內需,也是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基礎。
在2020 年疫情期間,以短視頻、直播為代表的一系列自媒體平臺成為了我國普通民眾釋放消費熱情,滿足消費需求的重要工具,不僅僅在文化娛樂方面給人民帶來了大量的內容產品,還幫助許多地方用新興的媒介形式搭建出了脫貧攻堅的產銷通路。搭建官方媒體、地方政府與各地自媒體之間的交流合作的平臺,能夠提升自媒體從業者的專業素養、提升該群體融入傳媒領域的職業自豪感,也能夠使得官方傳播在民生方面的內容和渠道更加“接地氣”,使得內容產品和實物產品都有好“銷路”,既有好的傳播效果,也有好的經營效果。應當看到受眾對自媒體形式的接納和認可,意識到自媒體從業群體在經濟建設方面能夠起到的促進作用,充分挖掘和引導這個群體積極參與到我們的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當中來。
身份認同是一個人對自己歸屬哪個群體的認知,表現為價值認同、職業認同和角色認同。鞏固和提升自媒體人士的身份認同感首先是將自媒體從業者納入到社會治理范疇內,給予政治認可和身份認可。部分自媒體從業者以個人興趣為導向,有相對自由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內容,較低的行業門檻和社交屬性的媒介,使得年輕群體愿意嘗試自媒體行業,點贊和轉發,流量和粉絲成為職業動力。后疫情時期,部分自媒體薪酬受到影響,或者盈利能力受到上游客戶廣告投放的影響,職業認同和社會地位有待改善。社會地位體現自尊、成就和社會認可,提升自媒體人士的身份認同感是其參與社會建設的動力。因此,自上而下認同自媒體從業者作為新階層之一,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鼓勵自媒體從業者建言獻策,協助各級黨委和政府做好社會建設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后疫情時期,可以利用自媒體資源和內容傳播業務能力服務民生建設,比如“美麗鄉村”的建設成果的傳播、農產品品牌營銷貢獻力量,充分發揮自媒體在鄉村振興上的傳播力和營銷力。不少地方政府圍繞“積極推進改革創新,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提升治理效能,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努力把情況摸清、問題找準、對策落實。特別是面對疫情給脫貧攻堅提出的“加試題”。一些地區采用直播帶貨等新媒體手段,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出了積極貢獻。而自媒體行業有了官方背書,有了央視、人民網等國家媒體的加持,正在成為一些地方政府加入新媒體的手段之一。
總之,發揮自媒體行業的特點優勢,發揮各類自媒體行業組織和自媒體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統籌用好人才資源和專業智庫,提出有見地、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獻計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