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志艷
最近,我接到一位遠親打來的電話,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對方火燒火燎的心情。
那位遠親在電話里哭哭啼啼地數落著她的女兒——我的表妹。她說自己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本指望著孩子大學畢業后找個工作自食其力,如若可以的話還能分擔家用,可女兒卻在臨近畢業之際告訴自己,她談了一位北方的男朋友,“吃了秤砣鐵了心”地要跟對方到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里“安營扎寨”。末了她還聲嘶力竭地說,她女兒現在是不是要扔下她這個包袱從此遠走高飛?
放下電話,我去找了表妹,準備勸說一下,可還沒等我開口,表妹就對我說道:“從小到大都是按照媽媽的意愿生活,稍有違背,她就不依不饒,我簡直受夠了。我的媽媽專橫又霸道,無時無刻不在操控我的人生。”
聽著表妹的“控訴”,我不禁想起有一次去參加喜宴,去時尚早,我們順便一起逛街。在一家服裝店里,表妹看中了一條粉紅色的裙子,當她從試衣間里走出來的那一刻,我感覺裙子把她襯得漂亮又俏皮,可她媽媽卻說:“這條裙子的顏色太艷了,好學生應該著裝樸素而又大方,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哪還有心思學習呢?”她的一番話瞬間就讓表妹的眼神變得黯淡起來。表妹只好委屈地聽從了建議,穿上她媽媽親自挑選的那條毫無特色的裙子參加了婚宴。
往事浮上心頭,此時此刻我還能說些什么呢?即使是世間最親密的關系,譬如父母和子女之間,也要保持“一碗湯”的距離,當越來越多的以“愛”之名過度干涉孩子時,這份愛就會在不知不覺間失去它應有的溫度。究其這份母愛背后的復雜成分竟然也潛存著無孔不入的占有、無處不在的控制,讓孩子無處遁形,久而久之這份令人窒息的愛就連最親的人也感到唯恐避之不及。所以,我們要時時謹記與人相處理應遵循“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的自然法則。
我想起自己的孩子,他活潑好動,特別是大夏天喜歡出一腦門子的汗,家里的棉枕巾被汗水浸透后經常下水清洗時就破了。為了省事,每次理發,我就讓理發師給他剃個光頭,以至于他在幼兒園里被小朋友們叫“光頭強”。隨著這個綽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特別是有一天一位漂亮的小姐姐摸了摸他圓圓的小腦袋,然后喊他“光頭強”后,他再也不樂意了,叫嚷著以后堅決不剃光頭。
孩子的反應讓我措手不及,我想起小時候自己也是萬事靠媽媽做主,為什么到了他這兒就不行了呢?再一次理發時,我的腦海里無端地想起了表妹的眼神,它像是刺一樣在我的心里猛扎了一下。我迅速地對理發師說:“聽他的,理什么樣的發型,他自己決定就好。”于是理發師征詢了孩子的意見,剪了一個他喜歡的發型,從此徹底擺脫了“光頭強”的陰影。
一些女性婚后把感情的天秤都傾斜到孩子身上,心甘情愿地為孩子奔波與勞碌,完全忽略了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連接。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終有一天要展翅翱翔在藍天之下,而有些母親卻越過邊界,非要為孩子遮風擋雨,殊不知孩子已長成獨立的個體。
當孩子變得越來越有主見,不管是買衣物還是報專業,作為家長,我們只能給予建議,當建議在孩子那里遭到否決時,沒關系,決定權給他,畢竟未來之路要他自己走,家長無法替代。這樣的時候,家長應該覺得欣慰,也樂觀其成。親人之間的關系看似牢不可破,但也要遵循人生如尺、感情如面、別越界的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