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麗新
Q:
我家孩子今年8歲,有一天他非要在小區門口騎平衡車。小區門口車來人往很不安全,也會干擾他人。我建議孩子到其他地方玩,可是我怎么和他商量他就是不聽。最后我把他拉回了家,他拼命掙扎哭鬧。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為何我與孩子溝通,他就是不聽呢?
A:
這位家長您好。從您的描述中我看到了兩個詞:建議、商量。也許問題就出在這兩個詞語中。我先和您分享一個故事。
一次我在回蘇州的動車上,遇到一對四五歲的雙胞胎。兩個男孩子精力十分旺盛,上車之后就不停打鬧、喧嘩。我坐在他們后面,只好塞著耳機,把音量調到最大;他們座位邊上的男士看起來也很崩潰,眉頭緊皺,但又不好說什么。
也許是雙胞胎父親只買了一張票,父親讓兩個孩子擠在一張座位上,他自己在過道站著,同時也不斷教育雙胞胎,有時候板著臉訓斥:“你們安靜點好不好?”“你們不要鬧好不好?”有時候又是各種安撫:“就要見到媽媽了,你們乖一點好不好?表現好了媽媽會給你們買冰激凌。”我聽了一路的“好不好”,但這兩個孩子對父親的訓斥與安撫毫不在意,直到三四個小時后累得睡著了才消停。
我替這個父親發愁,不知他是否意識到了自己的管教是非常無效的。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對各種規則的設定往往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孩子就容易混淆,對行為規則沒有清晰的認知,不確定怎樣的行為是被允許或者不被允許的。
我也是在孩子長大后才意識到,孩子小時候鬧情緒、不肯合作,往往是我的“好不好”誘發的。我以為自己是在循循善誘,其實是在給孩子不遵從指令的空間。每一聲“好不好”就意味著給了孩子選擇“不好”的余地。當孩子選擇了“不好”的時候,跟父母的不合作就開始了。
父母對于兒童的指令,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原則性的指令”,不可附上“好不好”。比如:“現在已經5點了,你不能玩了,我們得馬上回家。”在這樣堅定明確的指令下,孩子一般只能合作。即便開始幾天不肯合作,只要父母每次都這樣和善、堅定地發指令,最后孩子也會漸漸配合。但如果父母說:“寶貝,現在已經5點了,媽媽得回家做飯,我們回家好不好?我們明天再來玩好不好?”這就相當于向孩子傳達出:如果你不喜歡這個決定,可以選擇不回家。孩子很有可能跟父母討價還價“再玩一會兒”,或者哭鬧、發脾氣。
另一種是“非原則性的指令”,可以附上“好不好”。比如帶孩子去公園玩,可以征求孩子意見:“我們先去游樂場,然后去劃船,好不好?”如果孩子提出不同意見,父母完全可以與孩子商量,或者直接依從孩子。這樣的溝通方式體現父母對孩子的尊重,也能培養孩子的自我選擇意識與能力。
在公共場合不可以大聲吵鬧,這是孩子必須遵守的規則。火車上那位父親提出這個規則的時候,是提醒孩子必須遵守,而不是請求孩子配合。所以,他應該完全摒棄“好不好”句式,改成“你們得安靜下來”。
當然,這樣的規則不應該臨時提出、并要求孩子立刻做到。當我們提前知道要去的場景,比如乘火車,應該提前告知孩子規則,不斷強化,甚至進行一定的演練,并告知不遵守規則的后果。
3-12歲是兒童教養的關鍵期,父母要重視這個關鍵期,引導孩子樹立規則意識。父母在發出指令時,自己要有清晰的認知,弄清楚什么是原則性的事情,什么是非原則性的事情。要求孩子必須做到的事情,千萬不要加上“好不好”。這樣,孩子才會漸漸明白:有些事可以商量,而有些事必須遵守,沒得商量。
因此,這位家長,您不妨思考:孩子之所以總不配合,是否恰恰在于您太頻繁使用“建議”“商量”的溝通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