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家開發銀行營運管理部 江山;中國農業銀行公司業務部 張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于中國的政治發展,乃至整個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來說,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通過梳理總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狀,分析新時代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存在的短板,提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相關建議。
(一)治理體系初步建立。“治理”一詞在政治學領域,通常指國家治理,是指政府如何運用國家權力來管理國家和人民。新中國自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國家管理方式經歷了從計劃性管制,到市場化管理,再到科學化治理的演變,黨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的一系列勝利,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國家發展目標。與此同時,黨的建設不斷深化,黨的組織強大有力,在此基礎上,我國已構建起從中央到地方、到基層的完備職能架構;從政治到經濟、到文化、到社會、到生態文明的完整法律法規;從國有體制到股份制的完善機制體系。
(二)治理能力持續提升。治理能力一般指政府治理能力,是指政府進行各項綜合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伴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國家綜合治理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國家治理能力有了顯著提升,在經濟發展領域,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經濟結構創新發展,社會生產質量和投入產出效益不斷提升;在民生和社會保障領域,基礎民生建設不斷強化,社會基本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在基層服務領域,下大力氣打通最后一公里,為群眾提供體系化、標準化、人性化的服務;在風險防控和生態環保領域,提升防控系統性風險的能力,強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應急處突和安全保障領域,致力于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治理成效頗為明顯。經過不斷探索與發展,國家治理成效愈加明顯,政治上,順利恢復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實現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經濟上,從經濟發展后進國家,穩步實現GDP總量超10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經濟總量第二強國,鋼鐵產量、高速公路、現代服務業等重要領域實現飛躍發展;民生上,推進城鄉社保,實現全民醫保,治理環境污染,加強住房保障等卓有成效;科技上,以雜交水稻、神舟飛船、嫦娥工程、5G建設為代表的應用科技取得巨大成就;文化上,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繁榮興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治理挑戰仍然嚴峻。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治理能力和成效雖取得長足發展,但當前國內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新的挑戰層出不窮,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挑戰也日益嚴峻。首先,治理體系是否均衡,在大力推進治理成效增量發展的同時,促進治理體系均衡化,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存量增質是新時期面臨的重大課題;其次,治理機制是否完善,新時期面對很多新問題,需要新的治理機制和治理方式;再次,治理能力是否完備,伴隨著國內國際雙循環等國家戰略的出臺,持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成為需要解決的重要任務;最后,治理理論、治理意識也是需要長期關注的重要事項。
(一)治理科學性仍顯不足。近年來,國家治理體系、能力、成效顯著提升,但治理方式仍以傳統模式、傳統思維、傳統手段為主,治理的科學性和科學程度有待提升。缺乏系統治理的意識,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沒有完全樹立,仍停留在依靠政府主導、政府實施、政府包辦的管理模式上。缺乏綜合治理的能力,沒有完全將法治、德治和社會大眾共同治理結合起來。缺乏完備的治理手段,習慣采取行政管理、行政執法等傳統政府行政手段,缺少行政手段、經濟手段、道德手段的有機結合。缺乏有效治理監督,存在治理體系、治理法規已經建立,但執行和監管不到位的情況。
(二)治理結構性仍不平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也存在結構性不均衡的問題。一些經濟發展較快、共商共享意識較強的區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相對較高,社會活力和社會秩序愈發完備,政府職能有效向“放管服”轉變。而有些區域,綜合治理思維意識和經濟發展水平仍相對落后,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仍存在缺位、越位或錯位現象,提供基礎服務的能力相對不足,與此同時,共商共享共建意識缺失,部分基層組織存在軟弱渙散的情況,社會組織發展緩慢,公眾參與不足。
(三)治理成效性仍需提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需要不斷完善提升,國家治理的成效性和可持續性也需要重點強化。現有國家治理在體系、制度、職能、思維、手段、服務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在新發展階段,如何實現經濟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加強全產業鏈布局,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向持續鄉村振興轉型,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踐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幸福生活,這些需要構建服務性政府、法治型政府,更需要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特別是治理成效的持續提升。
(四)治理創造性仍待加強。目前中國改革發展已邁入深水區,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攻堅期,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新的推動力、新的活力,這就需要用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來指引經濟發展方向,同時也需要國家治理發揮重要的創造性和創新能力。治理創新包括治理主體的創新,新的治理體系應該是系統治理,應該建立黨的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新模式;還應包括治理方式的創新,應突出依法治理、道德治理、社會治理、群眾自治的綜合治理方式。治理創新應該集中精力解決經濟發展中核心短板,比如核心技術缺失、基層治理能力提升等難點問題。
(一)發揮制度優勢,突出硬實力。新時期經濟社會進入新發展階段,但發展依然是關鍵的主題,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實現新發展目標需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最基礎的是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首先,要堅持黨的領導,明確治理成果歸人民,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與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雙重乘數效應;其次,要強化系統治理,要加強黨組織牽頭作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有效參與;再次,要堅持依法治理,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法制保障,運用法治方式化解難點問題;最后,要做到綜合治理,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標本兼治,源頭治理。
(二)調動人的因素,提升軟實力。治理是管理的換代升級,同樣具備管理的硬約束要求的特點,與此同時,治理還具有能充分發揮人的因素等軟實力特性。一方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應采取更合理的柔性或彈性治理方式或手段,充分調動更多的社會群體,居民參與,實行共治、自治的治理模式,應吸取更多的人性化因素,構建民心工程,體現人文關懷,通過治理實現人心相通。另一方面,充分調動政府、企事業單位等現有治理體系的人員積極性和責任意識,提升服務能力和擔當精神,實現現有治理體系的最大效應,同時培養更多科學治理、系統治理的專業人才,為治理能力提供增量效應。
(三)做好閉環管理,強化執行力。治理相比于管理或者管控而言,其科學性、均衡性、成效性都應該更加顯著,治理體系、治理機制應從源頭上,到執行過程中,再到督導總結階段,都更加制度化、規范化、可執行化。首先,在事前的治理規劃階段,應在充分梳理分析優缺點、整合資源、明確分工的基礎上,制訂專業的規劃及相關的各類治理預案,對于重難點問題應進行提前安排和針對性部署。其次,在事中的治理執行階段,應重點強化執行力,確保執行到位,圓滿高效,同時落實好突發情況應急處置以及監督檢查工作。最后,在事后總結完善環節,應強化考核督導和總結完善,提升治理成效。
(四)強調機制創新,聚焦創造力。新時代,經濟社會已進入新常態,國家治理已邁入新發展階段,發展依舊是國家治理和國家建設最重要的主題和關鍵環節,面對新形勢,發展速度、發展方式、發展結構、發展動力都有新的轉變,國家治理和國家發展必須向創新要效益。要堅持創新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治理的戰略支撐,要健全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強化機制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實踐聚集,要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